心理学家发现:只是用脑不会使你疲倦,脑部“在8个或12个小时之后,工作能量还像一开始时一样地迅速和有效率”,脑部是完全不会疲倦的。我们所感到的疲劳多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所引起的——是烦闷、懊恨,不受欣赏的感觉,无用的感觉,太过匆忙、焦急、忧虑——这些都使坐着工作的人感到疲劳。
长期的心理疲劳,使人情绪低落、心境抑郁、百无聊赖、精疲力竭,进而引起心因性疾病。这些疾病包括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以及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消化道溃疡、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等。近年不断见诸报端的英年早逝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心理疲劳。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快乐的人更容易获得事业成功。该研究科目的带头人索尼亚说:“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快乐的人经常会有积极的情绪,这种情绪能够激励他们更主动工作,接受新的知识。当他们觉得快乐的时候,会觉得很自信、乐观、精力充沛,这样会使他们更有亲和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研究结果是有道理的。具有良好心理状态的人,能够更好地把有限的心理能量投入到外界建设性的事务中去,能够更自然地开展工作,更大地释放自己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这对于取得成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而那些不快乐的人,消极的情绪会降低工作效率。而消极情绪背后的心理冲突常常会大量消耗有限的心理资源。“内耗”大了,用于从事建设性工作的精力自然就会减少,如同电脑被病毒感染以后CPU的系统资源大量被占用,正常的程序就会自然运行缓慢和容易“死机”。
过度的心理疲劳,无异于对生命的透支。要避免心理疲劳,就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随时都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以面对工作。在职场中,防止和解除心理疲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对某事想不开时先放下。导致心理疲劳的原因,比较多见的有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紧张、工作不顺利、身处逆境等。我们可以针对这些原因去探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放下思想包袱,减轻心理压力。如果一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也应尽量采取一些回避措施,尽可能先将那些恼人的事情丢开,待心理平衡之后再作考虑。
许多人因拒绝承认现实而不断地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其实,在生活中不尽人意的事情很多,当你认识到某些让人烦心的事难以改变时,最好还是要认真面对它。这并不意味着懦弱,反而说明你有勇气和信心。避免无休止的让人精疲力尽的苦思冥想和不合实际的幻想,这是节省心理能量、减少心理疲劳的最佳选择。
(2)要学会自我调节。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必然产生一些心理压力,这时重要的是要善于自我调节而使心理压力减少。平时养成开朗乐观的性格,遇事要有信心、有主见,同时处事待人要随和,避免钻牛角尖、生闷气、无端发怒而引起心理疲劳。
(3)要培养对所从事的工作的兴趣。兴趣的产生与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点相联系,对从事感兴趣的工作不易疲倦,而对从事没兴趣的工作易于疲劳。在工作中,如果发现自己对本职工作不感兴趣,也不必紧张、忧虑而形成思想负担,应想办法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
(4)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要求。凡事要讲究一个适度,不能对自己要求过高。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不要硬拼蛮干,对自己力不能及的,就应放松压力,给自己松松绑,随便一些。
(5)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应与人为善,和亲友、同事等处好关系。经验表明,人只有生活在融洽、快乐的气氛中,才能有愉快的心境、开朗的性格、健康的心身,才不易产生疲劳,即使感到疲劳也容易很快消除。
(6)要磨练意志。意志坚强的人不仅在生理疲劳时能继续顽强地生存下去,而且在心理疲劳时也能克服惰性,胜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达到确立的行动目标。因此,平时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7)学会自我保健法。近几年来,国内外一些医学专家针对快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的躯体和心理疲劳,倡导多种自我保健法。美国耶鲁大学外科医生柏涅·赛戈乐提出沉思冥想法,他认为:“沉思冥想是松弛思想的一种特殊运动,这种运动能够防治多种疾病,包括被视为绝症的艾滋病和癌症。”哈佛大学医学家赫伯物·本林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说:“一个人身心过分紧张,会削弱体内免疫系统的机能,冥思遐想带来的完全松弛,会减缓身体的紧张,是防治许多疾病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