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上司和下属的关系比喻为老鼠与猫的关系:在下属的眼里,上司是非常可怕、值得敬畏的,他甚至掌控着自己的生死大权。于是下属在崇拜上司的同时,像老鼠见到猫,生怕上司一不高兴就把自己炒鱿鱼了。
员工一旦陷入恐惧上司的怪圈,工作效率会变得越来越低,常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情绪极不稳定,很多时候甚至把工作当成一种苦役。
如果此时不能进行及时的心理调节,这类员工可能会因此选择休假、跳槽等退缩行为。但如果试着掌握合适的沟通方式,多和上司沟通,你也许会发现,上司其实也是普通人。
张老师是一家出版社编辑部的主管,包括张老师在内,出版社的编辑部一共有7个人。平时,张老师都是一脸严肃的样子。尽管他戴着茶色的近视镜,但下属还是能够感觉到他威严的目光。
工作中,他对下属的要求几近苛刻,例如在校对稿子的过程中,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被他发现没有校出来,他就会严厉地批评下属,有个下属为此甚至有患上强迫症的倾向。久而久之,下属每每看到他走进办公室,就变得非常紧张,甚至和他说话都是颤抖的。大伙一起吃饭的时候,气氛也非常沉闷,更不用说单独与他相处了。
但是编辑小赵却是个例外。办公室里唯独他能够和张老师愉快相处,有时候甚至还会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为此,同事们都非常诧异,问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在同事们羡慕的目光中,小赵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张老师啊,其实也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他外表虽然看起来很具有威慑力,让你觉得他高高在上,不可侵犯,其实当我们再熬多少年之后,或许也能坐到他现在的这个位置。再者,闲暇的时候你们不妨和张老师多沟通一下,谈谈工作中的问题。谁都难免会出错,只要你讲明原因,他绝对不会为难你的,毕竟他也是从我们这个阶段走过来的。再告诉你们张老师的一个小秘密,其实他挺喜欢和人开玩笑的。”
的确,抛却上司各方面的工作能力不说,上司也是个普通人。他们也有着人所共有的喜怒哀乐,也有与人交往的渴望。只是在某个时候他被推上了上司的位置,是他所在的这个位置使他看起来有所不同,而他本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我们没有必要像老鼠怕猫一样害怕上司。
针对“上司恐惧症”,心理学家建议我们用以下方法去克服:
(1)抛弃“不宜与上司过多接触”的观念。
有些人认为,和上司走得太近,别人会有看法,而且和上司说得太多,言多必失。其实,和上司沟通是职场人在工作中的重要职责。你需要从中了解上司的意图,把握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
畏惧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不善交际、彼此之间沟通不畅造成的。只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对上司多一些了解和沟通,你会发现在他看似冷漠的外表之下内心热情、平和的一面。
刚毕业的小韩和另外七、八个年轻人一同被一家向集团化迈进、急需大批新生骨干力量的公司聘用。为了表示对这批“新鲜血液”的厚望和鼓励,上司决定单独宴请他们。
酒店离公司不远,新人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唯独将上司抛在了一边。小韩看在眼里,不禁替上司觉得尴尬。进入酒店落座之前,小韩借故先去了趟洗手间。回来一看,果然不出他所料,同事们或正襟危坐、谨口慎言,或低头相互私语窃笑,不仅没人上前跟上司搭讪,更将其左右两边的座位空了出来。
看见上司强挤出笑容的样子,小韩赶紧说:“我建议咱们都往一起凑凑吧!”说完,便很自然地坐在了上司左边的座位上,并对上司投来的赞许目光报以会心的一笑。
本来这次上司就是想和新员工亲近一下,说不定还想借此发掘人才呢!可多数腼腆木讷的年轻人却辜负了上司的美意,把他晾在一边,他能高兴吗?上司可能会想:一个不能主动为自己争取机会的人,如果被提升,将来管理公司、面对客户或参加为公司争取利益的谈判时怎么能有魄力和手段呢?因此,我们应战胜上司恐惧症,与上司进行适当接触。
(2)不要怕“碰钉子”。
有些人并不是天生就“怕”上司,可能是有一次向上司请示时,由于上司的言语比较严厉,感到受不了,所以就想避免和上司接触。其实,很多上司并不是真的要“折磨”下属,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对下属的影响。所以,在沟通时不要怕“碰钉子”,要做个“厚脸皮”的人,从心理上增强受挫能力。
(3)改进沟通技能。
在沟通内容上,要坚持使自己的观点清晰且有理有据;在沟通方式上,采用上司容易接受的沟通频率、语言风格、态度、情绪。刚开始的时候最好更多地采用面对面沟通的方式,熟悉之后可以采用电话、电子邮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