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人有这样的心理习惯:召集会议时,人们起初自由选择位置,之后到室外休息片刻再进入室内入座,结果,大多数人仍然选择他们第一次坐过的位子。
这说明,人们对事物做出初步选择后,就很容易先入为主,坚持这个最初的选择,这种现象,心理学上叫做“定位效应”。由于定位效应,人们如果习惯了某个位置,定准了某个事物,就不易更换。
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往往存在着定位效应。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一人生道路,就存在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如果要转向其他的道路,将付出更高的成本。
肖强是一名工作两年的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从工作至今,他都不是很满意自己的工作状态,到现在已是第三份工作了。每次换工作他都是草草了事。鉴于就业的压力,他害怕没有工作的那种感觉,所以总是找到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就去做了。
他以前是班上的优秀学生,学生工作也做得不错,同学都认为他应该有很好的发展,可是他的工作却都是很不起眼的:
第一份工作,他做了半年的采购,感觉跟所学没什么关系而且简单,再加上待遇不是很好,就换了。
第二份工作,他做了一年的图书发行业务。
第三份工作,也就是目前,他在一家网络公司的市场部做客服,兼一些市场调查和策划。因为公司刚起步,行业也才接触,他感觉无从下手,而且待遇很低。本想学点经验,结果全部要摸索着来,让他感觉很无助。他个人的性格更喜欢和人沟通,但是好像需要有人带他入门,因为他觉得摸索的路上很没有安全感,随时可能会有问题发生。为此,他感到很迷茫。
类似肖强这样,工作两年后还没有找到自己职场定位的人不在少数。没有定位,就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很可能在职场上误入歧途,不仅比别人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拿不到高薪。
根据定位效应,我们如果选择了某项职业,在从事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慢慢积累起这项职业的专门技能。如果半路出家转行,必然要经过一个艰难的“换羽”过程,而且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成千上万的雇主,因为他的可塑性大;而一个有十余年经验的技术员,面临的雇主可能只有几千或者几百乃至几十甚至几个,因为他们具备的能力非常专业化,要重塑他们就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
因此,频繁跳槽的人很难成为某一领域的有大成者。从“成本—收益”角度看,跳槽者需要用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新的制度乃至工作知识,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这些都是不小的成本,而跳槽的收益则常常需要机会并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因此,进入职场后,对自己职业的最初“定位”,是需要非常慎重的。
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激烈,机会转瞬即逝。有了正确的职场定位,才能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正确定位之后,才能根据自己的目标,抓住发展中的每一个机会,接受市场的选择,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在职场发展中如鱼得水,越游越顺。
职场专家告诉我们,正确的职场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二者的统一。自我定位就是确定:我是谁,我是什么性格类型的人?我天生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社会定位就是确定:我在社会大分工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也就是我应该从事什么职业?
正确的定位源于对自己的了解,全面、系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你可以通过职业倾向性、兴趣、特长等综合测评,选定最适合做的职业,找到最适合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