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老年心理诊所
15063200000037

第37章 人际心理:让交往给您增添快乐友谊和爱情的困惑

你们到底是什么感情

心理咨询中,也常常有老年朋友诉说他们的忧虑、困惑、悲伤和痛苦。他们的故事也是让人们那样地心存牵挂。

“是心理咨询专线吗?这个电话我已拨了快两个小时,好不容易才拨通。我已失眠很多天了,一直想找人聊聊,真快憋死我了。”一位老太太这样开始她的故事。

她说,她是位离休干部,今年69岁。离休前是某部队的文艺工作者。她现在的老伴是她前夫的老战友,相识相交40多年。在双方的配偶相继去世后,他们很自然地走到一起了。男的高大魁梧,风度翩翩,酷爱书法绘画;女的身材修长,风韵犹存,擅长唱歌跳舞。为了陪她,他练唱歌练跳舞,如今也能与她一起唱卡拉OK,共跳华尔兹;为了陪他,她进了老年大学书法绘画班,如今写生、素描也有模有样。他们有宽敞舒适的住房,工资够花,双方子女都很孝顺,再婚后过了很长一段幸福美满的生活。

她有一个画友A女士,是她老年大学的同班同学,丈夫刚去世不久。她经常约A女士到她家里作画,以解除她的孤寂。

然而,事情就发生在她出国探亲的一年之后。她回国后,发现老伴对她已无话可说,可A女士来时他却异常活跃,异常热情。A女士经常把她的画拿来请他题字盖章,说只有他的题字才能使她的画生辉增色。而他也乐此不疲,题完字还与A女士共同欣赏品评,仿佛屋里根本就不存在她这个人。有时他们还一起去看画展……

她气,她恨,她吃不下,睡不着,人越来越憔悴,身体也每况愈下。她几乎要崩溃了:她有苦无处说,画友是她介绍来的,和他吵吧,怕事情搞僵,和子女说吧,怕孩子担心而影响工作……

有一天,他俩摊牌了:

“你能不能少叫她来咱们家,不再给她的画题字?”她说。

“是她自己来的,而且我给谁的画题字都高兴。”他说。

“咱们应好好建设咱们的家园,夫妻感情第一,友谊第二嘛!”

“爱情和友谊是两码事,不矛盾嘛!”

“你是不是看她年轻,长得比我漂亮,想甩掉我和她结合?你们到底是什么感情?”

“你就这么没有自信?!”

双方谈话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但此后的生活表面看来却似乎很平静:她身体不好,他担起了几乎全部的家务,买菜、做饭、拖地板……然而细心的她发现,老伴早上出去练太极拳,上午出去买菜或晚上出去散步时,A女土总是像约好了似的,在半路等着他。

有一天她从女儿家回来,发现桌子上有一本书《徐悲鸿的一生》。她认出这是A女士送给他的。她的脸刷的一下变得煞白。她故意摔盆摔碗,老头哪怕只说一句“今天A女士来过了,这是他送给咱们的书”,一切也就会烟消云散。然而,他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就是不说一句话。晚上,她憋不住了:

“她给你送书,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你既然知道,为什么非要我告诉你?”

还有一次,她发现他的桌子上又多了一套文房四宝。她知道这是A女士送的。便藏了起来,想等他找时再让他说出实情。然而,直到现在他既不找也不问。

说到这里,她似乎把话说完了,按常规该心理咨询师帮她分析出主意或安慰她了。可她却自己接着说了下去:

“如果没有A女士的插足,我们这一家该有多幸福!不过我也设身处地地为他想了一想。他的前老伴是父母包办的农村小脚婆娘,虽没什么感情,倒也平平安安陪地一生,为此赢得了同事和子女的爱戴。我的老伴去世后,他很自然地担起了照顾我的重任,因为我们是老战友,互相了解,互相信任。我又是知识女性,比起他的小脚婆娘还是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几乎没有谈恋爱的过程就结婚了。我认为,他虽然结了两次婚,应该说都是没有自觉地去谈恋爱,没有那种生死同恋的亲身感受,正如他自己所说,友谊和爱情是两码事。是不是如今他找到了这种感觉?如果他真是移情别恋,尽管我十分痛苦,我还是想成全他们。他不能一辈子都处在被动状态,一辈子都在照顾别人,为别人活着。再不谈一次真正的恋爱,恐怕今生就再没有机舍为自己活一次了。他毕竟已是73岁的人,即便能活到百岁也时日不多了。不是我没有自信,我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正因为我爱他,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他提出同我分手,我会祝福他们……”

老人越说起平静。这一代老人在感情处理上的一步一个脚印,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心理透视老人的感情故事

然而,故事并不这么简单。我们该怎样解读这老人之间的感情故事?

平和而达观,是老年人心灵的宝贵财富。理解和宽容,是老年人相互昀深的爱护。为了自己所爱的人,面对爱情,该让的时候能让,也是一种难能可贵。

但是,友情和爱情,的确不能等同,人不仅需要夫妻之间的感情,也需要异性朋友之间的感情。老年朋友的感情生活也是如此。这是因为:

一是异性朋友比夫妻有更大的相似性。虽说人们常用“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等来形容夫妻关系,可是,现实的婚姻中由于诸多原因不少夫妻存在较多的差别性,比如,由于家庭、教育、阅历、职业等客观原因会导致夫妻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等主观世界的诸多差别或某一方面的差别。尽管有差别,除了极端情况外,并不妨碍婚姻关系的维系。而朋友则不同。朋友关系就是以相似性为条件的。具有相似性就结为朋友关系,相似性没有了,朋友关系就自动终结。异性朋友也是这样,因此,就在许多方面或某一方面有较多的理解,便于沟通。

二是异性朋友比夫妻有较大的新异性。求新求异是人的天性。夫妻之间,共同生活的岁月在增进责任感的同时,也容易磨灭彼此之间的新鲜感,在交往关系上削弱了新异性。同时,夫妻之间有一种“自家人”的意识,由此容易带来彼此的感觉迟钝,麻木不仁。而朋友之间,无论交往怎样密切,通常都不可能有更多的日常接触。因而彼此之间较多新鲜感,交往关系有较多的新异性。同时,不论多么亲密的朋友彼此也有一种“外人”的意识。这都使朋友之间能保持心灵感应的敏锐度和彼此的热情。

三是异性朋友可以满足两性感情的弥散性需求。婚姻要求夫妻感情的专一性,可是,几乎是天性决定了人的两性感情还有弥散性的一面。这应该说是有其生物学根源的。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而且以后者为本质属性。所以,人的活动必须受社会规范的制约。婚外情通常是社会舆论所不宽容的。异性朋友之间可以体验到介于友情和爱情之间的一种感情,有人称之为“第四种感情”。这种感情体验,正好可以满足人对两性感情弥散性的需求。

错把友情当爱情,会留下遗憾,为了爱情而排斥友情,更会平添痛苦。所以,面对自己的爱情,故事中的这位老太太不必轻言放弃。爱情,是需要不断创造的,是需要努力追求的,老年人的爱情也是一样。至于是否能够留住自己的爱情,在这个故事中,昀重要的就是老太太作出积极的尝试,一面积极地创造自己的爱情,一面宽容地善待老伴的友情。

真的,宽容地善待老伴的异性友情,也许,才是真正地营造自己婚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