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老年心理诊所
15063200000063

第63章 老大爷何以突然瘫痪在床

生活故事:相濡以沫这是一位朋友讲述的真实的故事:几年前,夏天里我每天傍晚时分都要拿本书到河边去看上几页。等到太阳落山时分,总能看到两个老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一瘸一瘸地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一个年岁相仿的老大爷,一看就知道是患难夫妻。时间一长,我们就慢慢认识了。

当他们知道我是医生时,就非常高兴。老太太问我脑血栓能不能下地活动,因为老大爷就是脑血栓。我说当然可以。她就申诉大爷的固执,不愿锻炼走路。老大爷说话不利索,见老伴对外人评说自己的不是,很生气,激动得脸都红了,额上的青筋都露了出来。我忙安慰他,又介绍了很多种康复的办法,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老太太所言,自己锻炼走路。

老大爷的病情不算严重,仅锻炼了一个星期,他就能绕着轮椅转圈了。我有时也过去扶着他走了几步,因为老太太的腿脚也不方便,她有风湿关节炎,增生的骨头使她有些踱行。

又过了半个月,老大爷自己趔趔趄趄地走,老太太则把他的拐杖扛在肩上。老太太扛拐杖的样子,颇有些“飒爽英姿”。

不知不觉过了两个月,在我看书之余,暮然回首,就见到两位老人并肩走在一起。他们相依相扶,不过这时已经是老大爷扶着腿脚不灵便的老太太了。我们成了老熟人,他们经常向我问些医疗保健方面的知识,我总是尽我所学地详细解释。这样又持续了大约半年时间。

时令进入了冬季,一场寒流过去之后,我就再没去河边了。有一天下雪之后,我在家里闲得发慌,又到河边散步。我突然想起已经有很长时间没见过那两位老人了,他们现在怎么样了?他们的家就是附近,我决定去造访一下。

按响门铃,一个中年男子开了门。他见我愣了一下,我说明了来意,他很高兴。原来他是那两位老人的儿子。他说他在河边找了我几次。我问有什么事,他说他的母亲,就是那个坚强的老太太,已经去世了。

他父亲自从母亲去世之后突然瘫痪在床,用什么法子治疗都没有效果。而老人的各项检查结果都显示正常。

听后我走进老人的屋里,他一见我眼里就露出了惊喜,随即他呜呜地哭了起来。他埋怨自己不该让老伴一个人下楼梯,说话时他思维正常,吐字清楚。回去后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又请教了专家,用了很多方法,仍没能使老人重新站起来……

心理解读:扮演病人

究竟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老太太离去之后,老大爷在各项检查正常的情况下又突然瘫痪在床?

我和朋友进行了交流。朋友从医学的角度确认,老大爷的症状属于癔瘫。朋友的判断是不错的。不过,我们以心理学的眼光可能更好读懂这个故事。

在潜意识里,人的心理活动有这样一种机制,当心理上感到遇到了重大生活压力又难以应附的时候,心理压力就会表现为某种生理病态,这叫做躯体化现象。它的功能就在于使人可以暂时地逃避或缓解心理压力。人的许多“病”都是这样扮演出来的。在我的心理咨询常常遇到这样的个案。比如,有的学生因为考试压力过重,每到大考的时候就上吐下泻,住院输液。考试过后又天下太平了。再如,我接待过这样一位少妇的来访。家里为她介绍了一个男友,男孩很老实,很善良,但是她没有找到那种心动的感觉。可是,和善的性格,保守的观念,使她根本就不曾想到拒绝。于是,她一病不起,竟然到了要准备后事的份儿上。人都这样了,就和男方退婚吧。没承想退婚后,她又一天天好起来。她前来咨询是因为好像这种躯体化现象留下了后遗症,只要稍有压力,就会出现躯体症状。就老年人说,面对家庭难题不好应付,就会出现扮演病人的情况,一旦难题过去,“病”不治而愈了。在我的心理咨询中也时常遇到这样的个案。当然,这都是潜意识里的活动,是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我们从前面两位老人的故事中分明读出几个字:相濡以沫。正是这种长期以来的相濡以沫,同甘共苦,老太太长期服侍老大爷左右,老太太已经成为老大爷精神世界的一根拐杖。而一旦这根拐杖离去,在老大爷的内心世界是无法承受的压力,无法逃脱的困境。老伴去了自己怎么办?面对这样的压力和困境,出路在哪里?于是,不由自主地逃避到躯体化的疾病中了。而既往的病历又提供了似乎顺理成章的理由,于是,再次瘫痪不起了。

如果是年轻人,可能通过人生参悟或心理治疗,而得以真正化解心理压力,不再扮演病人,“病”大多可以好起来。但是,老人的生命潜能的确不多了,没有了让“病”好起来的机会。于是,他也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由此,至少给老年朋友两点启示:

一来,生活难题不断,扮演病人固然难免,但扮演不能过度,能够面对现实还是面对现实更好。

二来,少年夫妻老来伴,总会多一些相互依赖。相濡以沫是很动人的,但还是别太依赖了,多一份独立性也是一份福分。

老年朋友,您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