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创造性思维40法
15071300000030

第30章 设想思维法

(一)概念

设想思维法也叫“猜测思维法”。在科学研究、军事作战、侦破案件等过程中,对不可知的事物或可能发生的事情作某种设想、猜测,然后,再对设想进行论证。

(二)应用范围

设想思维法主要应用于科学研究、制订政治预案、军事预案、抗灾预案、侦破案件等等。

(三)举例说明

“例1”1593年,16岁的英国青年哈维考入剑桥大学,后又转入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医学院。哈维深入钻研亚里士多德和盖伦的著作和解剖方法,还经常到市场上买活动物进行解剖,仔细观察。1602年,哈维获得了意大利的医学博士学位,返回英国,进入剑桥大学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再次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哈维进入一家医院工作。他在医疗实践中发现:当用丝带扎紧人的上臂时,丝带下方的静脉就膨胀起来,动脉却变得扁平;而丝带上方的动脉膨胀,静脉却扁平。这表明动脉、静脉中血流的方向相反:一个从心脏流向肢体远端,另一个从肢端流回心脏。

经过认真观察和分析,哈维设想,血液可能是在全身沿着一条封闭的路线作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这条循环运动的路线是:从右心室输出的静脉血经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然后通过左心房进入左心室。从左心室搏出的动脉血沿动脉送到全身,最后再沿静脉返回心脏。就这样川流不息,周而复始。

为了观察心脏和血液的运动,哈维坚持不懈地进行解剖实验,他解剖了鱼、蛙、蛇、猪、狗等的心脏。他发现:动物的心脏原来是一块中空的肌肉组织,不断地进行收缩和舒展。心脏收缩时,把血液挤进动脉,全身的动脉都在搏动;心脏停止收缩时,动脉也停止搏动。如果动脉被刺破了,在心室收缩时,动脉血液就有力地从伤口喷出来;若是静脉被刺破了,血是从伤口流出来的。他证实:血液运动遵循两条路线循环,一条是由右心室推动的通过肺部的肺循环(即小循环);另一条是由左心室推动的通过身体其余部分的体循环(即大循环)。他还发现:动脉的管壁又粗又厚,愈接近心脏愈如此,因为它要输出血液,要承受血液的压力与冲击;而静脉管壁则软又细,因为它的作用是运送血液返回心脏的。

1616年,哈维公布了他的发现,并将他的研究成果写成《心血运动论》,于1628年出版。166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借助显微镜发现了连接动脉和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使血液循环理论更加完善。

“例2”1780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在实验中发现:用一根铁丝、一个铜钩(属导体)接触解剖后的青蛙的蛙腿,蛙腿上的肌肉会紧缩,如同用有力的夹子夹紧一样。但是,如果用绝缘体的棒接触蛙腿时,蛙腿就不会紧缩。伽伐尼把这一实验写成论文,认为是由于电的刺激使蛙腿收缩。他设想:这是动物体内产生的电流,应当叫“动物电”。

意大利物理学教授伏打重复了伽伐尼的实验。他设想:如果用两种不同的金属,再加上动物体内的某种东西,就可以产生电流,那么这种东西是什么呢?他想到这种物质可能是食盐溶液,因为食盐溶液广泛存在于动物的肌肉、神经、脂肪等组织中。他在实验中获得了成功。为了缩小体积和增强效果,他用铜和锌做成了许多小圆片,然后按铜片、吸水纸,锌片、铜片、吸水纸,锌片……的顺序叠成一堆,每张吸水纸饱含盐水。最后用一根电线接在最上面的铜片上成为正极,一根电线接在最下面的锌片上成为负极。于是,世界上第一个电池诞生了。1881年,国际电子学代表大会为纪念伏打发明电池,将电压的单位命名为“伏特”。

“例3”齐奥尔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星际航行的先驱。1867年,10岁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患猩红热,病愈后两只耳朵几乎完全失去了听觉,不得不辍学在家。16岁时,他来到莫斯科,在契尔特夫图书馆,他花三年时间自学了高等数学、物理学、机械学、化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回到家乡后不到两年,他通过考试取得了教师资格。1879年冬,他来到卡卢加,在一所初等技术学校教算术、几何和物理。教学之余,他潜心研究星际航行的各种理论,设想人类星际航行的壮举,先后写出了《生物机体力学》、《自由空间》、《气球的理论和实验》、《飞机和航空飞行器》、《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星际航行》、《火箭列车》等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星际航行的理论:

(1)首次提出宇宙飞船必须利用喷气的原理,并且画出了第一张宇宙飞船的草图。

(2)第一次谈到人造地球卫星,它像月亮一样,在地球大气层外,又非常靠近地球,它可以成为未来宇宙飞船的起航站和加油站。有了它,可以进一步征服宇宙空间。

(3)首先阐明了火箭飞行的理论,论述了火箭用于星际航行的可能性。由于宇宙空间中没有空气,气球和飞机都不能飞出地球大气层。炮弹射出时的加速度,将会造成宇航员的死亡和仪器的损坏,惟一的办法就是使用火箭。火箭在飞行过程中应逐渐加速,最后达到飞出地球大气层的速度,这样,能保证宇航员和仪器的安全。火箭必须利用液体燃料,因为液体燃料比固体燃料发热量大,喷出的气流速度也大。他设想:这种火箭有两个互相隔离的储藏箱,里面分别装着作燃料的液态氢和作氧化剂的液态氧,它们混合后,立即会燃烧起来,燃气沿着喷管高速喷出,火箭就能飞速前进。

(4)提出了怎样使火箭返回地球的科学设想:由于火箭在返回地球时速度极快,它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高温,会使火箭迅速烧毁,可以利用液态氧冷却火箭外壳。

(5)第一次提出了多级火箭的设想,用多级火箭来克服地球引力,获得进入宇宙空间所需要的速度。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苏维埃政府的重视。1918年,他的科学著作得以重版。1919年,他当选为社会主义研究院(属苏联科学院)的成员。他的星际航行理论为后来的人类星际航行实践提供了指南。

“例4”电,在18世纪以前,一直被看作是神灵或妖魔一般的东西。后来,发明家富兰克林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把电设想成像水一样的“电流体”。这样,许多电学现象便立刻获得了科学的说明,为后来的人们研究利用电能开辟了新路。

“例5”1911年,科学家卢瑟福在研究原子内部的结构时,根据粒子散射实验,设想出原子内部像是一个微观的太阳系,原子核雄踞中心,诸电子则在各自的特定轨道上运行,如群星之绕日。这便产生了著名的原子行星模型。

“例6”遗传学家摩尔根,有一次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海水的酸度可能会增进某些深海生物的生殖力。当时,他找不到酸,便立即赶到附近的杂货店买了只柠檬,回家后把柠檬汁挤进自己的养鱼缸内。实验结果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

“例7”天文学家勒维烈在研究天王星轨道偏离问题时,排除了其他几种说法,集中力量考虑未知行星问题。可是,宇宙茫茫到哪儿去寻找这颗行星呢?他依据“提丢斯彼得法则”,提出第一个设想:未知行星同太阳的距离为38.8个天文单位。根据这个设想计算这颗行星对天王星轨道的摄动,发现这个距离数字嫌大了。于是,他又作第二个设想,并进行了计算,把计算结果同观察记录比较,发现又比较近了。于是,又作了第三种设想。他用这种逐步逼近的方法,比较顺利地确定了未知行星的位置。

“例8”长期以来,人们就设想用风力来发电,新型风轮机的发明,使风能发电的成本下降了三分之二,比建造新的燃煤电厂的造价还低。在未来的十年内,预计风能发电的成本会降到每度电只有3~4美分,成为世界上最便宜的能源。

新型风轮机非常灵巧,采用高技术的玻璃纤维制成,具有先进的变速装置和电子控制装置。稍大一些的风轮机还有长达5米甚至更长的叶片。目前,最新型的风轮机每转可发电300~750千瓦,其体积大小只相当于普通火力发电站的千分之一。

据统计,全世界现今约有25000台风轮机,总发电量已达5000兆瓦,其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就有1700兆瓦的电力,足够满足旧金山市的用电需求量。德国现已拥有成千上万台银色闪亮的风轮机,分布在萨克森平原及其沿海地区,风轮机的发电量已达1000多兆瓦。丹麦、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等国也不甘落后。专家们预计,在未来十年中,风能将成为欧洲的主要能源。

在亚洲,印度成为拥有风能发电设备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到1995年初,印度风能的总发电量已达300兆瓦。

风能将很快成为人类可靠的动力来源之一。从理论上来说,位于美国平原地区的三个州的风能发电量足以满足整个美国的电力需求;中国内蒙古也是一个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它的风能发电量也可以满足整个中国的需求。

“例9”近半个世纪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如何大范围地改造世界上某些国家和地区的不良气候,科学家们提出了不少大胆的设想。

在亚洲东北部和美洲北部,由于受北冰洋冷气团的控制,又缺乏天然的海洋暖流“取暖”,致使这里几乎有一半地区是属于温度在0℃以下、水分冻结的永久冻土带。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苏联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在白令海峡筑坝截海的大胆设想。

白令海峡是连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海峡,位于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宽35~86千米,深42米。在这里修建一条拦海大坝,将北冰洋和太平洋隔开,然后用一系列强大的水泵以每天500立方千米的速率把北冰洋里的海水抽进太平洋,使北冰洋的海面每年下降20米,于是发源于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就会从挪威北岸、科拉半岛和新地岛一带向东扩展,流进北冰洋以填补空缺,并随身带着巨大的热量来温暖和改变北极地区的气候。

据计算,有了这项海流调节工程,那就用不了十年,便能使北冰洋的冰层全部融化,融化后的海水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导致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暖,亚洲、北美洲和欧洲免遭寒流的袭击,西伯利亚冻土带消失,莫斯科冬季气温升高6~12℃,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北部都可以种植温带地区的果树和蔬菜。

1942年,日本学者地崎宇三朗提出了填塞鞑靼海峡的设想。鞑靼海峡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部分与萨哈林(库页)岛之间,连接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是一个窄处不过7.3千米,最小深度只有7.2米的浅海海峡,填塞这一海峡的工程量不算大。如果填塞此海峡后,就能阻止鄂霍次克海的寒流南下,提高日本海域海水的温度,日本北部地区可免遭北来寒流的侵袭,气候将逐渐转暖,农业生产由一年一熟变成一年两熟,可以种植柑橘等亚热带果树、作物,给日本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收益。

1962年,德国工程师塞耳格尔提出了在扎伊尔首都金沙萨附近建造一座高坝的设想,使刚果河不再流入大西洋,估计只需要三四年的时间,便可以在辽阔的刚果盆地汇聚成一个巨大的内陆湖。待湖水水位提高到一定程度,再加以人工疏导,使它与位于撒哈拉沙漠腹地的乍得湖相连,形成一个浩瀚的人工海——“乍得海”。“乍得海”的面积可达39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原来乍得湖面积的200倍),总蓄水量可达130万立方千米,再配上各种水利工程设施,可用来灌溉数百万平方千米的干旱土地,使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恢复生气,扩大绿洲面积,开发自然资源,并从根本上改善非洲的干旱气候。

类似改天换地、造福人类的设想还有很多,由于工程规模浩大,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权利和利益,又要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和天文数字的巨额资金,所以至今也未实施。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一定能够实现按照自然规律改善气候的伟大理想。

(四)操作程序

(五)概述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可知的事物。例如,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人们对许多事物尚不可知。在军事作战中,指挥员不可能对敌方的动态、内幕全部了解。在诊断疑难病症时,真正找到病因要有一个过程。遇到此类情况,就必须要使用设想思维法,对不可知的事物进行猜测、假设,设想某种情况,推动对不可知事物的研究和了解。

在使用设想思维法时,第一步要围绕本课题,顺着事物运动的轨迹、线索,根据掌握的情报、信息,进行各种设想、猜测,排出各种假设的可能性。

第二步是对排出的各种可能性进行论证、试验,找出几种最大的可能性,形成方案、论点、措施。

设想各种可能时,要注重信息、情报、线索、检测资料及数据等的真实性,要注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设想后要注重论证和试验。在军事作战、侦破案件、诊断疑难病症等时,要多设想几种可能,多作几手准备。

设想是了解不可知事物的必然途径。我们要善于使用设想思维法,勇敢地去探索不可知的事物和领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处于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