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3~6岁宝宝早教十大关健
15074900000060

第60章 教孩子掌握自己的情绪

3~4岁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会产生主动协作的精神,遇事会想征求父母以及年龄比自己大的孩子的意见,乐于服从别人的命令,能够同小伙伴一起游戏,渐渐地懂得关心朋友,并且渐渐具备等待、分享和互相谦让的能力。但他们也很有主见,有时甚至表现得很固执和任性,这是因为他们正处在个性形成时期。

教孩子控制自己的“任性”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随着孩子生理上的成长,心理上却越来越难管了。孩子常常任性、发脾气,这让不少妈妈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从广义上讲,“任性”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因素;从狭义上讲,“任性”就可以认为是一种情绪。情绪是与生俱来的,而心理因素却如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在发育的过程中逐渐成形的。

所有的孩子都会任性,这是没法避免的;但是妈妈可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任性善变情绪的表现

孩子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还很差,情绪变化会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如,不高兴就哭,高兴、开心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愤怒就瞪眼跺脚,有高兴的事就要告诉妈妈。

情绪不稳定

孩子的情感没有丝毫掩饰和虚假,既纯又真;喜欢谁,就说谁好;不喜欢谁,即使在跟前,也会说不好。同时,孩子的情感还不稳定,非常容易受周围人的情绪的感染和影响。

父母应理解孩子

妈妈应该理解孩子的好奇心,采取多赞扬、多解释的方法,告诉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原因。或者承诺一种孩子可以办到,并且对他有促进作用的要求。比如,“如果你哪一天在学校手工做得好,我就给你多讲一个故事。”这样孩子的情绪可能会得到有效地控制。虽然孩子当时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但是,孩子至少会认为妈妈在一定程度上对他的好奇达成认可。

久而久之,培养成一种会虚心接受妈妈解释的好习惯,不以逆反的心理来抵抗妈妈。

父母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以免孩子无意中学会说谎。对于父母那些发泄情绪的错误方式,一定要让孩子有明确的了解,同时告诉他哪些情绪表达渠道是合理的、可以被接受的。

如果孩子一生气就喜欢打人,那么即使在接受过惩罚之后,他下次生气时估计还是要打人,如果妈妈也是用“打”的方式去惩罚孩子,那么他就对“打”有更深刻的印象,而且更难理解“打”是不对的。

妈妈一定要陪孩子找到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比如大声说出来、大哭一场或者把心里的感受画出来。孩子会有这样的情绪本身并没有对或错,但是表达情绪的方式肯定有好有坏。妈妈必须教孩子明白这一点。

妈妈比较爱发脾气,孩子就会模仿,妈妈说的话,处理事情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比如,妈妈在孩子哭的时候就爱打他,结果孩子刚到幼儿园的时候,一看到别的小朋友哭,就上去打人家,一边打还一边说:“叫你哭,再哭就打你”完全是模仿父母的表情。

所以想要孩子脾气好,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说话的语气,说起控制确实很难,脾气很急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就想教训他,其实只要你对孩子发脾气就说明你没招了,你已经败给他了。

快控制不住的时候,就忍着不说话,为了调整情绪,可以到外面走一圈,舒舒气。父母的耐心对孩子来说重要,父母有耐心,孩子就会少发脾气。

巧妙化解孩子的对抗情绪

现在,很多家庭中两代人的关系搞得很紧张,一谈话就吵。家长为此大惑不解:我们真心实意地为了孩子,可结果怎么会是这样?其实,问题还是出在家长身上。当孩子对家长的指导不但不听,而且还采取顶牛对抗的方式时,家长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态度,并设法巧妙地化解对抗情绪,做到不失大体地走出尴尬。

总之,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父母首先应该站在听众立场上听取子女的意见,然后心平气和地跟孩子交换意见,对孩子不能明白表示出来的意见,替他们做补充说明。这样,既可使孩子注意听父母的讲话,同时也可赢得他们的心,赢得他们的尊敬。

暂时回避

主动放弃与孩子的抗衡。孩子缓过了顶牛情绪,心平气和之后,情绪良好之时,就会接受意见,改正错误。如果是家长的意见不合适,应该做自我批评,这样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因为平等的亲子关系,会给双方以好的感受。如果没有缓解过程,对家长和孩子而言,只能是既伤了心、又伤了身体,甚至造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

用讨论代替简单粗暴的回答

当孩子提出类似“为什么别人能去跳舞直到深夜而我不能去”的疑问,如果家长只是回答:“这是命令,不许再问!”这对孩子来说就如同挨了一记耳光。家长应该借此机会和孩子展开有关价值观的讨论。如果孩子要买一件昂贵的名牌衣服,你可以不表示反对,但事先要和孩子们进行充分讨论,并向他们解释清楚如此昂贵的消费实际上并无什么意义。如果你的孩子的确使你生了气,你就到另一间屋子去,平静下来,然后再做反应。在气头上,你不可能将问题想得很清楚。

将“命令”改成“建议”

所谓命令,说起来是大人与孩子思想交流的单方面行为,在这里并未考虑尊重孩子的人格自主性。孩子势必会出现逆反心理,易于采取反抗的态度。聪明的父母在这个时候应当改变一下说话方式。比如,以“某某,如果你试着……如何?”“建议”从形式上看是在征求孩子的意见,作为孩子也必定会认真听。并且“建议”是让对方作出判断,有利于自然地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避免刺激孩子

一般人若发现孩子行为失当,会脱口而出横加指责。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话其实在怪罪孩子,会使孩子觉得你是在无理取闹,或觉得你不疼他们。”他认为,应改说“我……”例如“看见厨房又弄脏了,我好生气。”或“你回家晚了,我很担心。”戈尔登说:“这样的口吻不容易伤感情或激起反抗心理,还能促使孩子反省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因而以后会考虑周到些。”

孩子的情绪要宣泄

对孩子来说,产生情绪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当一个成人发脾气的时候,旁观者常会知趣地离去,或者以好言相劝。然而,当一个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受到的可能却是训斥,甚至会因此而挨打,这实际上是不公平的。

孩子在生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应以适当的方式得以宣泄。情绪一旦产生,宜疏导而不宜堵截。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绪宣泄对维护心态平衡的作用,他认为,讲出一切来,能减轻精神上的症状。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时,让他能不受压抑地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减轻他心理上的压力。

哭是孩子情绪宣泄的一条重要渠道

几乎没有孩子没用过哭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在很多情况下,哭使孩子在紧张状态中变得轻松了一点。有人说过,最残忍的事莫过于不让孩子眼眶里的泪水往下淌。这句话并不哗众取宠,因为在这种情境下,孩子只能强行压抑自己,其内心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变得更加强烈,积压的能量只能伤害其自身。

哭是孩子情绪宣泄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孩子情绪的自然流露,但绝不是唯一的渠道,而且也不是最好的渠道。因为用这种方式疏泄情绪,往往不会引起周围人的同情和理解,相反,常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这样,家长就会运用压抑的方式加以制止这种行为。

让孩子学习和掌握一些哭以外的合理的宣泄消极情绪的方法和技能是很重要的。这些方法和技能是以既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又是社会行为规范所允许或倡导的。

倾诉是一种合理的方法

要让孩子学习在遇到冲突或挫折时将事由或心中的感受告诉他人,以寻得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孩子对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成人对孩子表现出的同情或宽慰会缓解甚至清除孩子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孩子倾诉并不合乎情理的情况下,也要耐心地听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待孩子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他细作理论。

转移注意力也是宣泄情绪

要让孩子学习遇到冲突和挫折时,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引起冲突或挫折的情境之中,而应该尽快地摆脱这种情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例如,孩子为了玩玩具而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执,可让他到室外去踢一会儿球,在剧烈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