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成交一定有技巧:门店推销
15082700000015

第15章 案例品评,自我提升

“案例”N脉神剑,方便你找出消费者需求。

一脉眼:关注消费者生活

现在有些厂商研发产品时,不管顾客需求,想当然地生产,然后让消费者去适应他的产品,根本不调查一下,这个功能消费者能不能用上,最后弄得消费者要的没有,不要的倒出来了。

在遭受“非典”、“凉夏”、原材料涨价等多重“压迫”的2003年,海尔空调仍有不俗的表现,最主要的因素来自于产品创新——氧吧空调。与其说是产品设计的成功,不如说是对消费者生活密切关注而诞生的满足需求方式的成功。

氧吧空调的创意很简单——根据室内因封闭而导致氧气不足,通过空调增加氧气含量;而且原理也很简单——据设计这种空调的海尔空调专家介绍,只是在空调上加上一种特殊的富氧膜,使通过这层膜的氧气浓度提高到30%,然后用汽泵将含有30%的氧气导入室内,从而保证室内氧气充足,即保证了人们的活力,又避免了空调病的发生。

二脉耳:听取消费者意见

产品好不好,不是你厂家说好就好了,而是使用它的消费者满意,那才是真的好。因此产品一经推出,它的市场反映怎么样得问消费者,消费者的不满或意见都会成为企业研发产品的风向标。

1997年年底,一位上海的用户打电话给海尔,说他们上海人单身贵族比较多,喜欢勤洗勤换,一到夏天问题就来了,简单的洗个内衣内裤也要给大而笨的洗衣机装满水,这样就会产生三费:费水、费电、费洗衣粉。她就建议能不能开发一种小而巧的洗衣机。海尔人一接到这个电话很重视,马上开始市场调研,发现这个市场前景可观,于是立即研发,没多久“小小神童”洗衣机就问世了,横扫市场,销量一片大好。

三脉脑:重视竞争对手

称职的竞争对手肯定也在研究消费者,从他的研发方向可以窥视出消费者的需求动向。因此研究对手既可以减少调研成本,同样也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研发指明方向。

光明2002年推出一种介于豆奶和牛奶之间的饮品——光明麦风,以诉求健康为基调,广告有力配合,渠道全力推荐,促销随即跟进,在上海这个奶制品如云的市场也风生水起火了一把。其实这个产品并不是光明的首创,而是上海一家豆奶厂率先推出的一种全新豆奶——大麦奶(即在奶中加入大麦的香味),因其他原因,该产品在市场上未能成功,不久光明就推出了麦风。

四脉思:发掘潜在需求

对于消费者的需求,既要看,又要听,还得思——能不能挖出他的潜在需求,然后再开展市场教育。但思的前提是按照消费者的消费趋势来判定这种潜在需求是否存在。

1992年3月,“舒肤佳”进入中国市场,而早在1986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士”已经牢牢占住香皂市场,后生“舒肤佳”却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硬生生地把“力士”从香皂霸主的宝座上拉了下来。

舒肤佳的成功自然有很多因素,但关键的一点在于它根据消费者的生活要求,发现了潜在的需求——洗手要洗得干净,就得“除菌”。

在中国人刚开始用香皂洗手的时候,舒肤佳就开始了它长达10年的“教育工作”,要中国人把手真正洗干净——看得见的污渍洗掉了,看不见的细菌你洗掉了吗?在舒肤佳的营销传播中,以“除菌”为轴心概念,在广告中通过踢球、挤车、扛煤气等场景告诉大家生活中会感染很多细菌。然后,舒肤佳再通过“内含抗菌成分‘迪保肤’”之理性诉求和实验来证明它可以让你把手洗“干净”,并通过“中华医学会验证”增强品牌信任度。

五脉手:把握健康化消费趋势

健康是消费者消费的一个重要标准,不管是吃的、用的,还是穿的、住的都得是健康的。因此企业在研发时,要根据这一趋势,提供更多健康,更多呵护的产品,像以前的肯德基祸起苏丹红,高露洁牙膏致癌嫌疑,雀巢碘超标等都是反面案例。

2002年4月,光明乳业“铁娘子”王佳芬宣称:在上海实现“无抗奶”。随后又把范围扩大到全国。6月起,光明包装盒上也印出“无抗生素”的字样。“无抗奶”概念的推广成为光明扔向国内乳业的一枚原子弹,迅速引发行业震荡。概念一出,北京三元、内蒙古伊利等乳业巨头纷纷效仿打出“无抗”牌。

总之,所有寻找需求的方式最终都要落地到对顾客的关注上,由以前的“请顾客注意”转变为“请注意顾客”,这样的话才能找对需求,然后满足它。

“案例”

麦克:“比尔,你穿多大的西装?”麦克打量着比尔的身材。

麦克:“比尔,想必你一定知道,以你的身材想挑一件合身的衣服,恐怕不容易,起码衣服的腰围就要做一些修改。请问你所穿的西装都是在哪儿买的?”

麦克强调市面上的成衣很少有适合比尔穿的,还向比尔询问所穿的西装是在哪一家买的。借此了解,他的竞争对手是谁。

比尔:“近几年来,我所穿西服都是向梅尔兄弟公司买的。”

麦克:“梅尔兄弟公司的信誉不错。”

麦克从不在客户面前批评竞争对手,他总是说竞争对手的好话,或是保持沉默。

比尔:“我很喜欢这家公司。但是,麦克,正像你说的,我实在很难抽出时间挑选适合我穿的衣服。”

麦克:“确实,要挑选一件自己喜欢,适合自己身材的衣服比较难。再说,到处逛商店去挑选衣服也是件累人的事。本公司有4000多种布料和式样供你选择。我会根据你的喜好,挑出几种料子供你选择。”

麦克强调,卖成衣不如订做的好。

麦克:“你穿的衣服都是以什么价钱买的?”

麦克觉得现在该是提价钱的时候了。

比尔:“一般都是400元左右。你卖的西服多少钱?”

麦克:“从375元到800元都有。这其中有你所希望的价位。”

麦克说出产品的价位,但只点到为止,没有做进一步说明。

麦克:“我能给顾客带来许多方便。他们不出门就能买到所需的衣服。我一年访问顾客两次,了解他们有什么需要或困难。顾客也可以随时找到我。”

麦克强调他能为顾客解决烦恼,带来方便。麦克的客户多是企业的高级主管,他们主要关心方便。

麦克:“比尔,你很清楚,现在一般人如果受到良好的服务,会令他受宠若惊,他会认为服务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其他条件。这真是一件可叹的事。我服务顾客很彻底,彻底到使顾客不好意思找其他的厂商,而这也是我殷勤服务顾客的目的。比尔,你同意我的看法吗?”

麦克强调“服务”,因为,他相信几乎每一位企业的高级主管都很强调“服务”。所以,麦克在谈话末了以“你同意我的看法吗”这句话来引导比尔的回答,麦克有把握让比尔做出肯定的回答。

比尔:“当然,我同意你的看法。我最喜欢具有良好服务的厂商。但现在这种有良好服务的厂商越来越少了。”

麦克觉得比尔的想法逐渐和自己的想法一致。

麦克:“提到服务,本公司有一套很好的服务计划。假如你的衣服有了破损、烧坏的情形,你只要打电话,我立即上门服务。”

由于比尔重视服务,所以麦克向比尔提起公司有一套很好的服务计划,能解决比尔的烦恼。

比尔:“是啊,我有一件海蓝色西装,是几年前买的,我很喜欢,但现在搁在家里一直没有穿。因为近几年我的体重逐年减轻,这套西装穿起来就有点肥。我想把这套西装修改得小一点。”

麦克记住了比尔的话:比尔有一套海蓝色的西装需要修改。

麦克:“比尔,我希望你给我业务上的支持。我将提供你需要的一切服务。我希望在生意上跟你保持长久的往来,永远替你服务。”

麦克不再犹豫,直截了当地向比尔表示,希望比尔“买他的东西”,并强调能提供良好的服务。

比尔:“麦克,什么时候让我看看样品?”(比尔看了看手上的表,向麦克暗示他的时间有限。)

比尔想看麦克的样品,麦克虽然准备了很多样品放在包里,但他还不打算拿出来。他想做进一步的询问,希望了解比尔的真正需要。在了解比尔的真正需求以后,才是拿出样品的最佳时机。

麦克:“你对衣服是否还有其他的偏爱?”

麦克想知道比尔对衣服的质量和价格的看法。

比尔:“我有许多西装都是梅尔兄弟公司出品的,我也喜欢剑桥出品的西服。”

麦克:“剑桥的衣服不错。比尔,以你目前的商业地位来说,海蓝色西装很适合你穿。你有几套海蓝色的西装?”

由于比尔没有主动说出他所拥有的西装,麦克只好逐一询问比尔的每一套西装。麦克想了解比尔的真正需求。

比尔:“只有一套,就是先前向你提过的那一套。”

麦克:“比尔,谈谈你的灰色西装吧。你有几套灰色西装?”

比尔:“我有一套,很少穿。”

麦克:“你还有其他西装吗?”

比尔:“没有了。”

麦克:“我现在拿出一些样品给你看。如果你想到还有没提到的西装,请立即告诉我。”麦克边说边打开公文包,拿出一些样品放在桌上。

到目前为止,麦克一直以发问的方式寻求比尔真正的需要,同时也在发问中表现出了一切为客户着想的热忱,使比尔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很好的配合,创造了良好的谈话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