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勇敢宝贝
15091000000012

第12章 这样鼓励最有效

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会把父母的鼓励当作他们前进的动力,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自信不足、勇气不够时,要及早进行干预,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当孩子努力改正时,一定要积极肯定他,哪怕孩子只取得了一点小进步也要为他鼓掌。

对于这些胆小的孩子来说,在某些时候,父母应忽视其胆怯行为,将之前预期的目标分成小步骤,循序渐进地鼓励孩子,这样就能很容易地纠正孩子的怯懦。也就是说,如果孩子一时间无法改正其胆小的行为,父母不应该对此抓住不放,而是应该找到孩子偶尔勇敢的时候对孩子进行鼓励。父母对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能加以鼓励,即是对孩子的积极行为进行强化的最好方式。哲学上讲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平时大量的细微进步,积累起来才可能有大的变化。因此,对于父母来说,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彻底改正消极退缩的行为倾向,就应该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加以鼓励。

可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往往都不注意孩子的微小进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总希望孩子能一下子达到他们的要求。因而对孩子一些微小的进步不是很注意,反应比较冷淡。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进步太小,就不愿意给予鼓励,这会使孩子觉得家长对自己的进步漠不关心,认为自己的努力白费了。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失去进步的动力,原来可以改变一生的进步也会因为得不到强化而消失。因此,无论孩子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只要尝试去做了他之前不敢去做的事情,就应给予建设性的鼓励,每有好的表现就要加强鼓励的感情色彩。

鼓励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就是在强化孩子的进取之心。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因为这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挑战自我必不可少的要素。

当您认同了鼓励的积极作用之后,我们就要好好研究一下,究竟怎样的鼓励最有效。概括起来就是,鼓励必须因孩子的不同个性特点而有所改变,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采取不同侧重点的表扬方式。

妈妈的困惑

说到不懂得鼓励,小雯的妈妈可是觉得很冤枉。从小到大,小雯的妈妈没少夸奖小雯,“今天小雯真乖!”“我们家的小雯又听话又可爱!是妈妈的小心肝!”“你今天表现得真不错!”……这些话,妈妈从小雯还听不懂的时候就开始讲,可小雯还是胆小怕事,而且,不管她做什么事,只要是妈妈希望她做的,就一定要听到妈妈夸奖的话语才愿意去做。

小雯妈妈的夸奖是否有用,首先取决于这样的夸奖宝宝能否真正理解。父母们必须明白,许多年幼的孩子心智还很幼稚,因此,对于童年期的孩子来说,鼓励的次数不仅要增多,更为重要的是要告诉他们受鼓励的原因和具体的行为。假如当你发现孩子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得很不错时,你不能只是说“嗯,这件事你表现得不错”、“太棒了”,而是要具体地告诉他:“听说你今天帮助小朋友盛饭了,不错,妈妈喜欢乐于助人的宝宝!”“今天妈妈看见你在运动会上的表现了,你一直努力地往前冲,妈妈真为你骄傲!你那个时候真帅!”这种清楚而具体的鼓励方式,才能使孩子懂得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什么行为是父母所期望的、什么又是不好的行为。

同时,低年级的孩子通常缺乏很清晰的是非观念,他们会一再重复曾经挨骂或被夸赞的事情,而且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是好孩子。所以,对于孩子的良好行为,父母必须及时给予表扬,而且不断重复强化,使孩子产生“这样做才是好孩子”的意识,进而强化这样的行为。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胆小的孩子往往都比较敏感,因此,父母的态度如有不诚恳或带有命令式口吻,孩子不仅不易接受,甚至易产生反感心理。在赞赏这种性格的孩子时,父母必须格外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和脸部的表情。若是父母的表情温柔关心,语气也极为诚恳而富于建设性,孩子不但容易被感动,而且较乐意接受父母的表扬。只有这样,你的赞赏才能真正发挥功效。

01 你的鼓励是孩子最想要的礼物

教育学家告诉我们,鼓励是父母送给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是孩子进步向上的催化剂。因此,家长们不妨多运用一下鼓励的方法,以鼓励的方式给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用鼓励的方法提供给孩子进步的机会,让孩子们在鼓励中获得信心。

一天,4岁的小威一个人跑到一块废弃的场地去玩,在那里他看到一条电线一头拖在地上,他于是伸手一拉,一阵火花响过,小威倒在了地上,幸亏一个工人冲了过去救了他。小威被送到医院,生命虽保住了,但两条胳膊却被截掉了。

3 年以后,小威到了该上学读书的年龄,但是,由于肢体残疾,他不能像其他小伙伴那样过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只好留在家里,慢慢地,性格也变得内向而自卑。每天早晨,小威看着伙伴们高兴地从他家门前经过去学校时,便感到十分难过。他用一种求助的眼神问妈妈:“我的胳膊和手都没了,怎么办呀?”妈妈拍拍孩子的肩膀,鼓励他说:“孩子,不要着急,只要你坚持锻炼,你的胳膊和手还会再长出来的。”听完母亲的话,小威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于是在妈妈的帮助和指导下,他开始艰苦的锻炼生活,学着用脚洗脸、吃饭、写字,以及做一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小威心中充满了希望,他坚信只要努力练习,失去的胳膊和手又会再长出来,他牢牢地记住了妈妈的话。

两年过去了,小威发现胳膊和手还是没有长出来,袖口依然是空荡荡的。他感到有些疑惑,禁不住问妈妈:“怎么回事呀,我的胳膊和手怎么还没有长出来呢?是不是我不够用心?”这一次,妈妈的眼神充满了希望,温柔地说道:“孩子,你好好想一想,别人用胳膊和手做的事情,你不也都能做了吗?”“是的,我用脚代替了胳膊和手,而且,有的事情比其他小伙伴做得还要好呢!”小威自豪地说道。“听我说,孩子,每个人都有一副坚强的臂膀和一双强有力的手,而这些东西都装在自己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就能帮助你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

小威终于明白了,妈妈确实没有骗他,经过不断训练的胳膊和双手是强大无比的!从此,他更加刻苦学习,那无形的胳膊和双手帮他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并拥有了美满幸福的人生。

妈妈的鼓励使小威战胜了肢体伤残的缺陷,完全掌控了自己的人生。由此可见,鼓励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种力量。家长们都应该重视运用鼓励的手段激励孩子,鼓励就是孩子进步的方向和阶梯。

推荐的鼓励方式

怎样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呢?教育学家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鼓励孩子做有意义的事情,让孩子在自信、乐观的环境和氛围中成长。

鼓励孩子不畏任何困难。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让孩子懂得这个道理,而且学会克服困难,要让孩子不畏艰难。信奉鼓励教育的美国的父母们不仅让孩子经历克服困难的全过程和体验战胜困难后的巨大喜悦,同时还强调要让孩子经受失败的磨炼。

鼓励孩子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教育专家早已指出,应该好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对儿童是至关重要的,它将引导儿童打开智慧之门。对孩子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不要觉得不耐烦,应该是有问必答,或加以引导,或提出反问。

鼓励孩子锻炼动手能力。动手比单纯地看书学习带来的益处更多,可以避免孩子变成书呆子,培养孩子勇于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运动。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个人体质,而且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更有进取心。

运用积极的鼓励教育孩子听起来十分动人,但一些家长虽然重视鼓励教育的作用,但却始终无法把握鼓励孩子的正确方法,下面为家长提供几点参考。

1 父母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获得成功

如果我们对孩子失去信心,认为他们会轻易退却,或者他们在巨大的压力和灾难面前将彻底失败,那将使他们非常失望。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坚定而百折不挠的,具体地说,父母应该以自己的信心去影响孩子,使孩子慢慢学会不断克服困难。

2 用鼓励帮孩子建立信心

赞扬孩子过去的成绩以及过去他是如何的坚强、勇敢;评论孩子做得正确的部分,少讲他的错误;指出孩子应该怎样继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当孩子经过几次努力而没有成功时,更需要父母的鼓励。值得注意的是,鼓励孩子应当在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孩子来说高不可攀的事情是绝对要禁止的。

3 对孩子的鼓励不能使用抽象、模糊的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很多父母对孩子说:“要好好地做,要好好用功,将来在社会上才有立足之地。”像这些抽象、模糊、一点也没有落到实处的语言,到底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呢?说这样的话,孩子虽知有鼓励的意味,不过,到底如何好好地做,孩子仍是毫无所知。如果孩子性格内向,就会觉得精神上受到压抑,而且越做越差,最终往往收到相反的效果。

一个负责任而又懂得教育的家长,是绝对不会忽视鼓励作用的,他们会给孩子及时、准确、恰当的鼓励,让孩子战胜困难,再接再厉,培养出孩子健康向上的良好性格。

诚实的孩子应获得更多奖赏

胆小的孩子因为害怕遭到父母的谴责,于是学会说谎。几乎每位父母都会遇到孩子说谎的问题,通常父母采取的教育方法,就是给孩子严厉的惩罚。而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种教育方法对培养孩子诚实性格的效果并不好,它只会加深孩子的防范心理,让孩子继续以说谎的方式掩盖自己的错误。

行为示例 6岁的明明是个小调皮,经常闯祸。有一天,明明见妈妈不在家,就把妈妈化妆台上的水晶苹果拿出来玩,一不小心摔碎了。明明很害怕,把碎片扔进了垃圾筒里。但妈妈回来后还是发现了,她揪着明明的耳朵,问到底是谁弄坏了水晶苹果。明明撒谎说是小猫给踢下来的,可妈妈根本不信,最后明明只好承认是自己干的。妈妈更生气了,她狠狠地打了几下明明的屁股,“看你还敢不敢淘气!知道那是多有意义的纪念品吗?”明明嗓子都哭哑了,他只知道自己因为说了实话而被打了,他决定下次再也不和妈妈说实话了!

宝宝的想法 妈妈骗人,她说我讲实话就不批评我的,结果却骂得更凶了……

你的误区 不要认为严厉的惩罚可以遏制孩子说谎,这样做往往只能适得其反。

解决办法 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谎时,千万不要气恼,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尤其是当孩子主动承认错误之后,父母要给予表扬,肯定他说实话是好的表现,然后指出错误的危害性,让孩子在赞扬中知错能改。

但很多父母,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往往在孩子说了实话后,知道是孩子做了错事,便遏制不住地大发雷霆,甚至把孩子痛打一顿。试想这样对待犯错的孩子,孩子以后还敢承认错误吗?父母应该运用赏识的方法,让孩子知道,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撒谎去掩饰错误,不但不会带来批评,还会得到奖励。

孩子如同一张白纸,而握在父母手中的那支笔,将决定孩子的一生。在这个故事里,如果明明的妈妈在孩子说了实话后,原谅了孩子的错误,就会使得明明认识到,说实话并不可怕,这是完全可以被谅解的,不必说谎。因此,当他再犯错之后,才会主动地去承认错误。看来,遏制孩子说谎的坏毛病,奖励确实比惩罚更有效。

另外,教育专家还给出几招,可以帮助父母们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

第一,用具体的规则来要求孩子。光讲道理是不足以防止孩子说谎的,教育孩子诚实,必须要有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让孩子从小就以诚实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的品质。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三不要”的具体要求,即不编瞎话、不讲假话、不谎报成绩等等。

第二,多给孩子一点诚实教育。可以用举实例、讲故事的方法给孩子讲做人不诚实会带来什么后果,而诚实的品质对人的发展多么重要。要让孩子坚信,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是可耻的行为,必将受到惩罚。教导孩子从小就做一个诚实的人,自己有缺点、错误要勇于承认,做自我批评,也接受他人批评,绝不隐瞒、造假。这样一来,孩子长大后才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地做人。

第三,屡教不改的情况下,应对孩子的撒谎行为进行适当惩戒。在认真耐心的教育之后,孩子仍然出现说谎行为时,可以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这种为“戒”而“罚”,也是爱的基本方式之一,然而这又是一种最令人棘手和带有风险的爱,因为孩子容易抵触施加惩戒的人。但是,如果你的惩戒适度,又执行得合理、巧妙,事后讲清道理,孩子会受益很大,并心悦诚服。当然,对孩子的惩罚,不要严厉到使他甘愿冒险说谎的地步。

惩罚撒谎不过是治标,奖励诚实才是治本,只有用赏识的诚实手段来克服孩子做错事的恐惧感,才能让孩子告别说谎的坏毛病,诚实做人。

02 艺术的批评

在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时,批评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批评的方式也有正确错误之分,而方法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虚心接受父母的批评,因此批评孩子也一定要讲艺术。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是为了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良性格与不良学习态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正确运用批评的心理学原则与心理艺术,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

批评方式的“大忌”

除了批评不可过度之外,还应该忌讳以下几点:

1 忌对小错误揪住不放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最优秀的,为此,他们不能忍受孩子犯错误,大到考试成绩是否理想,小到扣子是否系好、头发是否梳理成父母喜欢的方式,一切的一切,他们都要插手。

事实上,对一些不符合父母标准的小错误,父母可以加以提醒,不需要横加指责。过多的指责会使孩子常常处于无地自容的境地,尤其是在生人面前斥责孩子,对孩子的打击更大。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思想,如“我不行”、“我不干了”等,埋下自卑的种子。对于小错误,父母应当保留孩子的面子,做出适当的提醒。对于大错误,父母同样应该注意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防止批评过度。

2 忌不分青红皂白乱批评

一位工作了一天的母亲下班后,看到孩子在看电视,就板着脸对孩子说:“你怎么一放学回家就看电视,这样能把作业做好吗?我辛苦供你上学,你就是这样回报我的吗?”孩子马上说:“妈妈,您不了解情况别乱批评,怎么能说我一回家就看电视呢?我回来已经做了1小时的作业了,我刚看了几分钟的电视您就说我老看电视。”

他妈妈说:“你还狡辩,太不听话了,我看你考试怎么办,考不好再跟你算帐。”母子俩为此争吵了起来。母亲批评孩子是为了使孩子专心致志做作业,批评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引得母子俩心里都不愉快,实际上也影响了孩子做作业的情绪。

批评要合理,批评合理才能使孩子从心理上产生接受感。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首先要把孩子不良行为的事实搞清楚,事实不清、夸大其辞会使孩子产生拒绝心理。

3 忌批评孩子时翻旧账

一位初中学生把自行车钥匙丢了,回家后告诉了妈妈,没想到妈妈借题发挥说:“上个月叫你去买菜丢了10元钱,刚买的新圆珠笔没用多长时间也丢了,半年前买的篮球没用多长时间也找不着了。”你是不能把你自己也丢了?本来内疚的孩子因为妈妈竟说自己以前的错误而有些恼火了。

一些父母批评孩子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东拉西扯,翻老账,把上星期、甚至是一年前、两年前孩子的过失都放在一起算。这样就冲淡了要批评过失的主题,孩子也不知道挨批评的重点是什么,让他改正什么也不清楚,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总是有缺点,这样会使孩子失去信心。

怎样艺术地批评

以上的批评方法常常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反效果。正如赞赏孩子是一种艺术一样,批评孩子也可以很艺术,以下是一些较为合理的批评技巧,希望能有助于家长朋友更好地管教自己的孩子。

1 压低声音讲话

一边是大声哭闹的孩子,一边是以尖厉声音训斥孩子的母亲,每遇到这种情景,就让人联想起下面的一项研究。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语言研究小组与美国海军共同合作,试图从心理学角度证明《圣经》中“温和的问答可消除愤怒”这句话的真实性。这项研究最初的目的,是想调查发布命令时最合适的声音高度。他们使用电话和船上的传声筒,用各种高度的声音进行提问,结果显示,发问人的声调越高,答话人的声调就越高,否则就相反。类似的,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布兰特所进行的研究也表明,温和的讲课方式比辩论式、演说式的讲课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这些研究给教育者一定的启示。即面对大声哭闹的孩子,若母亲也提高声音去责备,孩子的哭声只能越发尖锐。甚至可以说,母亲的高声调才是孩子大声哭闹的原因。事实上,母子间的这种争执会越来越严重,一直持续到有一方精疲力竭为止。相信大家都见过这种情形。

由此可归纳出结论,即与平时说话相比,批评孩子时更应该压低声音。低沉的声音与高亢的情绪成对比,可令人感到理性。换句话说,压低声音讲话,不仅给对方以理智的感觉,事实上也能使自己变得理智。这样,我们才能不受感情的支配,才能冷静地观察对方,引导哭叫的孩子回到理性的世界。

2 心平气和地批评

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后就打游戏机,他妈妈看见后就会骂他一顿,结果这孩子还是照样回家之后先玩游戏,因为他放学比他妈妈下班早。后来妈妈觉得总这样训斥他,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就主动和孩子谈心,并主动承认过去批评他有时态度不好,同时又帮他分析玩游戏的害处。母子俩通过谈心有了共识,孩子当场表示,以后要克服回家先玩游戏的习惯。最终,孩子改掉了这个习惯,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了。

批评孩子时,要心平气和,态度和蔼,这样孩子就会更容易接受。如果粗声粗气、瞪眼睛拍桌子,气氛紧张,孩子往往会为应付批评,为了避免挨骂挨打,而撒谎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这样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3 利用外人来批评孩子

有时父母100次的责备,不如别人的一句话有效。有的母亲说:“我家的孩子太调皮,不能带到别人家里去。”的确,把孩子带到亲戚家或熟人家去,有的孩子举止不礼貌,会令母亲不好意思,很难为情。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在别人家不会过分批评自己,并且,主人会在母亲责备孩子时说:“行啦,孩子嘛,何必对他太严厉。”孩子抓住了大人的这种心理,反而会闹得更加起劲。

在这种情况下,大人与其自己批评,不如试着问主人:“你家能允许孩子这样淘气吗?”虽然不会有许多人说“不允许”,但这时对方的态度也会令孩子懂得自己这样做是不受欢迎的。而且以“做客是不能这样淘气的”这种规矩来要求孩子,反而能很容易地进行礼节教育。

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孩子不得不听别人的话的心理,带其到别人家拜访时,可积极灵活地利用别人家作为让孩子学习理解的场所。当然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事先与主人协调好。例如,让对方家的主人按照自己家的规矩要求孩子,这样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4 要责罚有度

不要孩子每做错一件事都要责罚他。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一天大概会被责罚上百次。吹毛求疵对父母和孩子都是不好的,可能会滋长孩子的对立情绪,以致形成逆反性格。因而,父母要懂得可以不挑剔的时候就不要挑剔。

父母要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时,会有些什么样的行为。了解以后,就不会对孩子的某些举动过于忧虑或生气了。惩罚一定要合情合理,假如孩子偷了小朋友的玩具,教导孩子把东西还回去并且向小朋友道歉;假如孩子在家中乱丢东西,那么,整理东西的工作就要让孩子来做;要是孩子耍脾气,又踢、又叫、又闹,就要让他一个人呆在房间里直到恢复平静为止。

责罚孩子的时候不要过于严厉,责罚一定不要变成虐待或是伤害,责罚的时间也不宜太长,更不要用嘲笑辱骂的方式来责罚孩子,嘲笑辱骂的字眼儿会长久地烙在孩子的心中,使孩子变得孤僻、易怒、彷徨和多疑。

不良性格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孩子有不良行为发生时,就要及时制止批评,也只有及时合理的批评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03 鼓励他大胆去冒险

孩子都有一点冒险精神,总喜欢做一些在大人看起来是很危险的事,比如他们喜欢爬高,喜欢碰触一些他们不认识、不了解的东西。这种行为常常会引起父母的忧虑,有的干脆对孩子的冒险行为大加训斥,结果慢慢地孩子们就再也不敢去冒险了。然而教育学家告诉我们,不能因为危险,家长就禁止孩子去做,这样会使孩子渐渐形成胆小怯懦的性格。而通过冒险取得成功,则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就算失败,孩子也能从中学会如何应对挫折。因此,父母应鼓励孩子适当地去冒险。

一位年轻的母亲殷切地盼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才。一天,她带着6岁的孩子找到一位著名的化学家,想了解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知道来意后,化学家没有向她历数自己的奋斗经历和成才经验,而是要求他们随他一起去实验室。来到实验室,化学家将一瓶黄绿色的溶液放在孩子面前。孩子好奇地看着它,显得既兴奋又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终于试探性地将手伸向瓶子。这时,他的背后传来了一声急切的喝斥:“危险!快放下!”母亲快步走到孩子旁边,孩子吓得赶忙缩回了手。化学家哈哈笑起来,对孩子的母亲说:“我已经回答你刚才的问题了。”母亲疑惑地望了望化学家。化学家漫不经心地将自己的手放入溶液里,笑着说:“其实这不过是一杯染过色的水而已。你的一声呵斥出自本能,但也呵斥走了一个天才。”

鼓励孩子锻炼勇气

要锻炼孩子的勇气,常常对父母自身的勇气是一个考验,他们往往对孩子的安全过于忧虑,为防止万一发生危险,而宁愿牺牲孩子锻炼的机会,就像这位母亲做的一样。然而,这样做事实上是很自私的。父母更多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万一可能发生的危险的伤害,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来的打击,所以为求保险而加倍保护,最终会造成孩子缺乏勇气的性格特点。我们需要克服这种自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大胆鼓励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父母应当多鼓励孩子,少打击孩子。比如孩子的脚还蹬不到自行车蹬子就想骑车时,从未离开过父母就想和同学一起去郊游时,不要轻率地反对孩子想要试一试自己能力的努力,不要想都不想就说“不行,太危险了”之类的话。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人应该有探索、有追求,而这些都要从小培养独立性和主动性做起。”“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本来是无所畏惧的,他们喜欢冒险,积极探索的精神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西方幼儿教育很注意让孩子们在各种冒险活动中去体验成功的感受,锻炼勇气和信心。比如在看马戏时,让一头身挂很多玩具的牛,在舞台上来回走动。主持人宣布,愿意上台摘玩具的孩子,只要把玩具拿到手便归自己,另外再发奖品。孩子们都踊跃上台,几乎没有家长会加以阻止。如果孩子在拿取玩具时表现得很勇敢很机灵,便会博得全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在克服重重困难中增强了勇气和信心。这种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精神,是由既放心又放手的勇敢的家长培养出来的。

当然,有些孩子过于胆怯,回避所有的冒险情境。如果是这样,父母就有必要跟孩子谈谈他们所回避的情境,鼓励孩子去冒险,因为在这些情境中的冒险体验有助于他们勇气的培养与身体的发展。

这类情境可以是课堂上孩子不愿举手回答问题,也可以是体育课上不愿尝试做动作等。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倾向,你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就可能有的风险、可能的后果以及享受好处的方式和应对坏处的办法等进行讨论。你可以这样问孩子:“你认为最糟糕的情况会怎样呢?”“为什么不尝试一下,看看做得好或不好,你分别会有什么感觉?”

引导孩子说出回避风险的感受会让他们明白,他们之所以错过有趣的事情,是因为胆怯而不是不感兴趣。而且通常孩子一旦说出了自己的恐惧,得到家长的理解,那么他们对自己承担风险、处理后果的能力也会得到加强。

有一个6岁的孩子住在学校附近,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一路上有3个红绿灯,横过2条马路。在开学的第一个星期里,每天都是妈妈接他上下学,可就在第二个星期一,妈妈却决定让他一个人去上学。孩子感到害怕,不停地说:“妈妈送我去!”但妈妈却温和而坚定地拒绝了他:“孩子,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妈妈已经告诉过你怎样等绿灯、怎样横过马路、怎样安全地到达学校,现在该是你去试试的时候了。”孩子走了,他规规矩矩地按照妈妈的嘱咐过马路、等绿灯,看到学校的大门时,他高兴地跳了起来,看到其他被父母牵领着的孩子,小男孩更觉得自豪,因为他是一个人走来的。然而他却不知道,他的妈妈一直在不远处跟着他,一路上妈妈的害怕要比他多10倍,直到看见他走进学校妈妈才松了口气。

这位母亲确实冒了险,不过当可能的收益大于可能的损失时,这种风险就是合理的风险。在这个例子中,孩子虽然冒了独自上路的危险,但却获得了宝贵的收益:独立闯荡的勇气。

当然在冒险之前,父母必须教会孩子先做好各种准备,要让他们知道,只有事先考虑好了各种情况,到时才不会出问题。而对于冲动的孩子,你则可以通过对话帮助他们学会对所冒的风险作出准备,而后再让他们去冒险,就能使他们从中受益。如果真的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你就应该坚决反对他们去冒险。但如果危险较小,可以控制的话,你就可以根据上述的问题让孩子在决定某事之前,先考虑其中涉及的危险。一旦养成了事先思考的习惯,孩子自己就能去区别鲁莽与合理的冒险。

因为害怕危险而不敢让孩子去冒险,无异于因噎废食。家长应当帮助孩子权衡轻重,鼓励孩子去冒合理的风险,逐渐培养孩子独立勇敢的个性。

表扬是塑造勇敢的良方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勇敢坚强的好性格。

很多父母总是更多地给孩子身体上的照顾,但却很少注意到孩子自尊心的发展,他们会准备营养丰富的食品,却忽视一句由衷的赞美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信心与快乐。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这种需求更需要被满足。

可是,有的家长却忽视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为什么并不领情?

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处于童年期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来的。也就是说,这时他们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形成。

许多父母却不愿把表扬、赞赏带给孩子。他们以为,只有“严厉”才会对孩子起作用。甚至态度生硬地对孩子进行责骂、训斥,把严格与鼓励、赞赏截然对立起来,没有认识到表扬、赞赏的独特魅力。

赏识教育的提出者周弘说:“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赏识而来到人间的。你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同样的两只小狗,一只让它在呵护、鼓励、赞赏中长大,另一只则整天被冷落、责打。有一天让它们同时遇到一只狼犬,那只受冷落的狗吓得缩成一团,而那只被鼓励、赞扬的狗则奋力反抗,高亢地大叫,终于吓退了狼犬。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有灵性的孩子呢?

美国有一种自然教学法,这种方法认为,只要是孩子喜欢做的事,家长老师的评价永远是两句话:“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太好了,只少数了2个数”;“太好了,只错了4道题”;“太好了,只不过念错了2个字”。许多人也许有一些疑惑,为什么“太好了”的评价对孩子有着如此神奇的魅力呢?原因就在于不管孩子表面上多么骄傲,内心都是脆弱的,弱小的生命常常担心自己不行。一声“太好了”仿佛给孩子吃下个定心丸,情感闸门会一下全部打开。

事实也是这样,一个人只要被称赞,心里一高兴,干劲儿一来,就可以发挥出超乎平常的能力。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努力和成绩不能得到应有的赞赏,也就是说当成就感不存在时,就激不起努力的兴趣,也就不可能爆发出超凡的能力。这是人类心理的一面,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

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在完成某项活动后的成功的喜悦只是一种自我认识,与其在活动中达到的实际水平并无直接关系,而与家长、老师、同学等“重要人物”对其的评价密切相关,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家长如若给予表扬性的评价,孩子就会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当孩子办好一件事时给予真挚的赞美,比其他任何方式都更能激励他热爱生活和获得成就。

积极性对孩子性格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可由外界强行注入,而是从孩子的内心迸发而出。父母该怎样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呢?最有效的方法是:要给予具有希望的表扬。比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曲子拉得十分糟糕的孩子也说:“拉得不错呀!要是克服了缺点……”

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对孩子们来说,如果家长对自己表现不好的地方只是失望地指责,而对表现好的地方连一声“挺不错的嘛”都不肯说,他们将会有很强的挫折感,从而丧失积极性。在幼儿咿呀学语时,不管嘴里说些什么,没有父母会指责说:“那嘴是白长的呀!声音太高或声音太低,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相反,当孩子叫出第一声“爸爸”或“妈妈”的时候,不管发音多么模糊,多么不标准,父母都会高兴地把他抱在怀里,高兴地亲了又亲。正是因为父母衷心的鼓励,才有孩子日后流畅的语言交流,如果不停地指责和打击,相信孩子甚至会丧失语言沟通的能力。

对孩子的表扬不仅要多,还要具体可信,它能让孩子更加兴奋积极。“与过去比,现在的字写得相当不错了呀!尤其是这一段,写得很好,再加把劲儿还会更好,将会让老师大吃一惊的。”家长都应该多用这些鼓励的话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鼓励的目的是要让他从“要求他做”变成“要让他想做”。因此,家长应该在给予希望的表扬上下些功夫。“呵,做得挺不错呀!”就这么一句话,孩子就会变得使大人想象不到地高兴起来,充满了自信和热情,于是积极性也就产生了。

中国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在她的专题教育讲座中提到过,“人的一生会听到许多的评价,但是父母的评价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块基石。哪怕孩子有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夸奖。家长尊重和欣赏孩子,孩子就会变得自信,自信才能健康成长。”

在教育孩子时,很多家长往往不是从正面鼓励孩子,恰恰相反,而是抓住孩子一点小小的错误,就声色俱厉地批评,其实这是很不对的。孩子幼小的心灵可以更多地承载夸奖和掌声,却很难承受一点点的批评,这会使他在内心建立起的自信心很快倒塌。当然,你可以批评孩子,但是做事情要讲究方法,批评孩子同样需要方法。真正好的方法是既解决了问题又不伤孩子的自尊心,这是一种做家长的艺术,需要每个家长都去认真地摸索。

不要抓住孩子的一点小错不放,多去赞美孩子的优点和善行吧!孩子将会因此而养成良好的性格。

04 调动宝宝行动的积极性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这是什么道理呢?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有时自尊会受到压抑,这时你故意刺激他,使他的自尊心释放出来,形成一种好胜心理,这也被称为人的心理代偿功能。激将法就巧妙地运用了人的这种心理特点,而把这个方法运用到孩子身上去,也同样有效。

爱因斯坦有一个叔叔叫雅各布,是位工程师,也是一个数学爱好者。爱因斯坦小时贪玩,不爱学习,但却爱问叔叔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叔叔总是耐心地给他解答。到读中学时,爱因斯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数学成为他中学时期最大的业余爱好。而叔叔雅各布则经常关心爱因斯坦的数学学习,有一天叔叔和爱因斯坦聊天,谈到了代数。“究竟什么叫代数?”爱因斯坦问叔叔。叔叔解释道:“代数很简单呀,凡是不知道的东西,都把它叫做x,然后我们一步步地来找x,一直到找到x为止,只有找到x,我们的题目才解出来了。”

从此以后,爱因斯坦常常听叔叔讲趣味数学题,因此他对这种藏有x的趣味数学题着了迷,他一放学就一个人在自己的桌子上又写又算。有一天叔叔在纸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在各个角顶处标上了符号A、B、C,并写出AB 2 BC 2=AC 2这样一个公式,然后严肃地对爱因斯坦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毕达哥拉斯定理,阿尔伯特,你在数学方面有天赋,你也来试试看吧,毕达哥拉斯在两千多年前就会证明了。难道两千多年后的阿尔伯特就不能证明出来?”

那时爱因斯坦还未学习过几何课程,12岁的他对几何一无所知。但爱因斯坦自尊心强,而且生性好强,尤其在科学的探讨上从不肯认输,有一股钻研的蛮劲。他被叔叔的一席话激发了。他想:“毕达哥拉斯两千多年前就会证明了,难道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不会做?”强烈的好胜心驱使着他,他下决心试一试。他每天苦苦思索,努力寻找证明的方法,第一周过去了,第二周也过去了,还没有任何结果。爱因斯坦并不气馁,他继续反复琢磨和思考,终于在第三周独立地把这个定理证明出来了。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引导爱因斯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时巧妙地运用了激将法,他那句“难道两千多年后的阿尔伯特就不能证明出来”的话极富挑战性,故意刺激爱因斯坦的自尊心,激起了爱因斯坦的自尊心、好奇心和好胜心,于是12岁的爱因斯坦虽然从未学习过几何课程,但自尊心、好奇心、好胜心驱使着他,他决定试一试,凭着他的天赋和一股不服输的蛮劲,用了3个星期的苦苦思索,终于把这个定理证明出来了。由此可见,雅各布在侄儿爱因斯坦身上运用激将法的教育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激将法之所以能奏效,还在于人体内的高级神经系统有敏感地反映外界刺激的功能,这种刺激还会引起身体内部物质的分泌,从而影响人的活动,如人生气时食欲大减,高兴时食欲大增。

要使用好激将法,除了有生理机能做基础外,还要注意方法得当。首先,被刺激的孩子要有较强的自尊心。《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讲一个叫周处的人“凶强侠义,为乡里所患”,许多亲朋好友都劝他学好,可他不听。不过他也有优点:有侠气,曾自告奋勇地上山打死了猛兽,下海杀死了蛟龙。于是,有一个老人为了让他改邪归正,故意激他说:“乡里有三怕,怕猛兽、蛟龙,现在这两怕都被你征服了,只剩下一怕了。”周处问:“哪一怕?”老人坦然地告诉他说:“就怕你周处横行霸道啊!”周处听后,劈手自击,发誓要把这一“害”征服。从此,他痛改前非,最后成为众口称赞的好青年。周处劣根性很多,但自尊心很强,老人在这里直言他也是“一害”,用了激将法,调动了他的自尊心,起到了平时规劝起不到的作用。但是,如果被激的孩子自尊心不强,你用激将法激他,也不会有什么作用。

其次,要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有个孩子在校学习成绩很差,他父亲对他说:“这次考试你要是进不了前十名,就别进这个家门,我也就算没你这个儿子。”因为这个学生基础太差,考试后仍有几门功课不及格,这个孩子便不敢回家,但又无处可去,竟投河自杀了。这样的后果完全是由于这位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而一味刺激孩子,结果把自己的儿子给“激”死了。

最后,激发孩子要把握一个“度”。一般激将法所使用的言辞都是比较激烈的,因此在使用这个方法时应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建立在孩子能经受“刺激”并转化为“精神能源”的基础上,如果失去了这一基础,就难以如愿以偿。要注意掌握“激”的度,即分寸;“激”不到一定程度,则引发不起“奋”,但如果“激”过了头,又会适得其反。

适度刺激孩子的自尊心,就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好胜心,让孩子潜在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在培养孩子良好性格方面就能收到出奇制胜的功效。

05 让我来试一下[训练]

训练目标 通过共同完成一项默契游戏,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互相体谅,既提高彼此的理解和配合度,也能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训练分析 这个游戏有利于增强孩子之间的信任和相互支持,当孩子们彼此之间或与父母一同做平衡游戏时,你会发现,彼此的身体不断地在做小的调整,这样的调整很珍贵,也很重要。

训练方法 保持平衡

有谁曾站在一根树枝上,并保持平衡?有谁曾站在一道高墙上,保持身体平衡?看过马戏团里的走钢丝表演吗?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在一根细细的、摇摇晃晃的钢丝上走动。如果我们要保持身体平衡,就要不断地改变身体的姿势,达到重量平衡。

让我们先来做一下热身运动。在房间里任选一个地方,单脚独立,要尽量地改变身体姿势,但不能失去身体平衡。

然后两个人一组,一前一后站立,一个人抓住另一个人的手或手腕,微屈膝,头往后靠,保持彼此间的身体平衡,还可以用其他保持平衡的方法:握手、胳膊交叉;身体站直或蹲在地上;坐在地上,握住对方的手,像一把锯子一样来回摆动;现在让我们转身,背对背,试着一起站起来,但不能和对方的背分开,彼此间唯一的联系就是背,让我们一起坐在地上,然后试着一起站起来……

讨论:

1.你觉得独自保持平衡困难吗?

2.合作平衡的关键是什么?

3.你们配合得好吗?合作是不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