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勇敢宝贝
15091000000011

第11章 让我们一起来努力

孩子胆小、怯懦,克服这个特点不仅需要孩子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父母的配合。作为父母来说,首先要从自己做起,给孩子树立不屈不挠、勇敢顽强的榜样。不要让孩子做他无能为力的事情,经常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有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不要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不要当孩子一遇到点小困难就给他帮助,而应该鼓励他自己想办法解决。和孩子一起分析困难到底难在哪里,以便找出化解困难的办法。要通过真实事例让孩子知道,在困难挫折面前唉声叹气并不会降低困难的难度、减少失败,灰心丧气只会增加自己的痛苦。

妈妈的困惑

方方学走路的时候就怕摔倒,不知道是方方胆子小,还是妈妈太宠他,反正只要没有人在身边,方方就不会自己去走。所以直到快3岁,方方才真正学会走路。爸爸妈妈以为从此可以省点心了,可谁知这才是操心的开始。方方虽然学会了走路,但仅限于在家里走动,只要是陌生的道路,他就不敢一个人去走,哪怕是爸爸妈妈就在他的身后,他还是坚决不自己走,一定要抱,否则就坐在地上大哭不止。看着别的孩子都蹦蹦跳跳地玩耍,而自己的孩子个子很高了还要人抱,爸爸妈妈真是着急死了。

类似方方这样的问题,完全是父母的过度保护导致的。相比来说,下面这位母亲的做法就很值得提倡,让我们和方方的父母共勉:

曾经有一个1周岁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牵着小手来到公园的广场前,等到要上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时,小男孩一下子挣脱开了妈妈的手,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妈妈也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当他爬上两个台阶时,他感到台阶很高,回头看一眼妈妈,妈妈没有伸手去扶他,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

小男孩又抬头向上看了看,他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还是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脏兮兮的,但他最终还是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他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表示赞赏。

当孩子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时,袖手旁观是不可能的。对孩子的爱和担心,会使父母身不由己地去帮助孩子,自然而然地去给他们保护,让他们少犯错误,帮他们权衡利弊,以便做出较为理想的选择,可以说这是作父母的一种本能的反应。但也正是父母这种本能的过分呵护,让他们的孩子长成了脆弱的少年,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所以在这一节里,我们着重要谈的就是,父母在塑造勇敢宝宝的过程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01 提高宝宝对幸福的感受力

有人问一位哲学家:“谁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哲学家说:“自己觉得快乐幸福就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

自我接纳

有的人了解自己的现状,但就是不能接纳自己。比如,对自己的生理状况不满意:我为什么是单眼皮?我为什么个子矮?我为什么很胖?我为什么头发少?也有人对自己的生活经历不满意:我为什么没上重点学校?为什么生在平民之家?我为什么挣钱那么少?我碰上的领导怎么如此讨厌?等等,举不胜举。

健康的心理要求一个人对自己保持一种接纳的态度,对自己的一切要坦然地承认和接受,不欺骗自己,不拒绝自己,更不憎恨自己。实际上,接纳自己是一种心理状态,与客观环境和本人条件并不完全相关。有些人有生理缺陷,但能正确对待,敢于接纳自己,依然乐观;有些人五官端正,却并不喜欢自己;有些人并不富裕,却知足常乐;有些人有钱有势却很不快乐。很多时候,人的成功在于避免用别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正视现实的不幸,但决不怨天尤人,能够接纳自己是几乎天天都碰到的问题,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到人们有无勇气生活下去。

一个人再安分守己,再心地善良,也会碰上麻烦或是可怕的事。心理健康的人碰到了,可以一笑置之;心理脆弱的人碰到了,也许会一击即溃。契诃夫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描写的正是这种悲剧人物。说到底,这是个能否接纳自己的问题。不严格要求自己是缺陷,过于自责以致陷入不能自拔的自虐误区更是人格缺陷。所以,作为父母自然应当先接纳自己的孩子,并且在接纳自己方面为孩子做出表率。

不惧困难

生活中很多孩子害怕遇到挫折,这种不良性格使得他们无法面对挫折和失败。而事实上没有谁能不经挫折就取得成功,所以有畏难性格的孩子也将与成功无缘。

在生活中,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孩子信心丧失、沮丧、气馁是由于他们做不成喜欢做的事,在挫折面前产生了畏惧心理,丧失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心理学家认为:丧失信心的理由有千万条,但根本的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学不会、做不好或觉得自己做不好。一旦做不好,信心就会丧失,倦怠、懒惰的情绪也随之产生,造成学不会——没信心——没兴趣——更学不会的恶性循环。

孩子之所以会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自暴自弃,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家长的教育方式。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而且就这么一个,不能让他累着,因此不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事事都包办代替,孩子从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每当遇到一点困难,孩子就会叫父母、爷爷奶奶帮忙,从小就养成了依赖、懒惰的思想。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能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吗?

畏难是人的一种消极的心理体验。不光孩子有,许多成人也有。如果家长是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孩子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也会一遇挫折就自暴自弃,消极对待。因此要想孩子具有不怕困难、顽强的毅力,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遇到问题不推诿、不退缩。

畏难心理也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有的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是恰当地根据孩子的能力来提要求,而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这样孩子常达不到要求。这时,如果家长不问青红皂白横加指责的话,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很无能,丧失了信心,以后一遇到困难挫折也不动脑筋,心想自己反正不行,想也没用。

父母们应该看到这一点,当你替孩子解决麻烦的时候,便也剥夺了孩子自己体验成败的机会,从而也纵容了孩子的依赖性,让他们无法从生活中体验战胜挫折后的自信。人在一生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父母不能永远充当孩子的保护伞,因此,当孩子遇到困难不知所措时,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勇于面对困难,让孩子开动脑筋,充分利用智慧自己去解决,而不是事事亲自动手为孩子扫平道路。用你的鼓励,从小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意识和坚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生命的能量,使他们的自信力、创造力在危急与困难时刻发挥到极致,增长孩子竞争取胜的才干和驾驭生活的能力,而父母也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正确定义失败

除了修正自身的做法外,我们还一定要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观念——失败只是意味着缺乏技术和经验,和“人”的价值高低无关,失败只是代表某个阶段的结果,习得经验后便会期逐步迈向成功。

家长必须教导孩子勇敢地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实,可以失败,然后从中学习,再出发,而不是对一两次无心的过错或思虑不周造成的失败就加以责骂,造成他们自我印象的低落甚至毁灭,接踵而至的将会是更多的失败,没有成功。

给孩子讲一些名人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最终做出重大贡献的例子。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要鼓励孩子树立信心,不灰心丧气,勇敢面对困难。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就会增加。家长应注意帮助孩子吸取经验教训,让孩子在每次遇到困难之后,总结一下困难的类型,克服困难的方法,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会顺利解决了。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目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就显得非常重要,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如:孩子摔倒了不要立即心痛地去扶他,而要让他自己爬起来。家长要让孩子了解,人生道路上人人都会遇到困难,困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应该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科学的挫折教育观

1 父母应帮助孩子拥有一颗平常心,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荣辱

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荣誉和挫折是并生的。生活中常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如果连一点小小的挫折都承受不了,如何面对以后漫漫人生中可能会发生的更大的挫折和坎坷呢!

2 鼓励孩子跌倒后自己爬起来

父母要教育孩子,只有靠实力去竞争才能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胜利与成功不是别人的恩赐,不是对别人的乞求。幸福是劳动的果实,只有坚持不懈地奋斗,只有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吸取教训,跌倒了自己顽强爬起来,才能获得成功。

3 孩子的失败是个事实,父母首先要承认

如果父母都不能正确对待,就更别说孩子了。孩子的失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是无法包办代替的,不要由父母出面来解决,更不能找老师无理取闹,否则,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复杂、更难以解决,使孩子陷于更大的尴尬之中。只有父母承认孩子的失败,才能客观地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所在,才能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办法。

4 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和条件非常优越,真正是在蜜水中泡大的,他们很少体验到挫折,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也缺乏战胜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在平时的教育中,家长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的情景,磨炼孩子的意志,使孩子做好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培养一定的解决挫折的能力,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临阵脱逃。

当你的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要鼓励他、安慰他,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失败的承受力,不要对孩子责骂,使孩子的自信心受损伤,甚至被摧毁。人生其实就是一场面对各种挫折的漫长战役,因此父母们一定要让孩子告别畏难的性格,鼓励孩子独立承受挫折,而这也将是孩子未来在社会上生存的最大资本。

02 不溺爱,但时时关怀

世界上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然而爱孩子也要爱得理智、有原则,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滋长孩子的坏毛病,养成各种不良的性格。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然而事实证明,过分溺爱与娇惯会害了子女。对子女的爱,就是因为过了头,才变成了“害”。水之所以能溺死人,是因为人被水淹过了头,吸不到氧气而窒息。“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这是千百万父母家教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值得每个父母借鉴学习。

目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普遍社会性的问题。有一对夫妇,他们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独生儿子。但儿子却很自私,对父母那种无私的爱丝毫不懂得感恩,也没有想过要关心父母。好饭菜要独吃、先吃,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这儿要那儿,当父母生病时却不闻不问。而当父母问孩子自己老了该怎么办时,孩子居然认真地回答:“对我有利就养你们!”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为了儿子,为了丈夫,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每天在家相夫教子。她每天不辞辛劳地骑车送儿子上学,打零工赚钱供丈夫攻读学位。丈夫毕业后,功成名就有了钱,抛弃了妻子,带走了儿子。儿子跟着有钱的爸爸,进了贵族学校读书,却很少想到曾经为他付出很多的母亲。当这位妈妈想儿子时,特意买了一件新衣服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却嫌弃母亲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是他的“老乡”。后来,儿子竟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妈!这位可怜的母亲心都碎了。她不明白,为什么天下会有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怎么用十几年的爱换不到儿子的一丝感恩,却得到这种冷酷无情的回报?

从孩子的降生开始,到孩子成长的每一天,父母都带着望子成龙的心情为孩子倾注了无限的爱。但过分溺爱并不能使孩子成才,望子成龙这句话应该改为育子成龙,因为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倾向是颇令人担忧的。曾有一位儿童教育家说过: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

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是家长、老师、学校及社会各界都关心的问题。事实上,如果过分溺爱孩子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会害了孩子。有人说,孩子就如成长中的小树,需要及时修枝、打杈,这样才会使孩子长成为有用之才。

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时时有优越感,稍不顺心就拿生死当砝码。现实中有因为父母不让玩游戏而轻生的,也有因为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而轻生的,这都是溺爱导致的。溺爱并不是爱孩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被溺爱的孩子很难尊重规矩和自我约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会想到自己,自私自利,会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与他们无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单向传递的爱造成孝敬的颠倒,使得孩子只知享受别人的爱却不知爱别人,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的自私、冷漠、任性、放任等不良性格。

其实,爱孩子,可以智爱。放弃用过分控制或纵容的方法对待孩子,用慈爱而坚决的方法教育孩子、培养孩子,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好处。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要讲明是非,纠正错误,再以适当的方式表示亲昵,使其感到父母仍然是爱他的。这样才能激起孩子对父母由衷的爱戴与尊敬,也能使他感觉与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

罗马是靠一沙一石来建成的,爱的海洋也要靠一滴滴水来汇集而成。自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怜悯心,就是在他身上培养善良之心。培养善良仁爱之心,是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孩子最初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怜悯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他们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孩子的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同情。

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别人,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孩子会把自己痛苦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环境下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例如:看到小弟弟摔到了,你可以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在公共汽车上,你可以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你这里来吧。”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你可以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随着孩子的长大,还要逐步扩大教育内容,教育孩子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事业、热爱人生……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就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华。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的说法:人如果长期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就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这种心理疾病的特点之一是对幸福的感觉明显降低;二是特别害怕困难,不愿接触人世间的艰难困苦,甚至会将一些平常的事业误认为是痛苦而神经过敏。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艰难困苦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谁也没有本事消灭它或者回避它。今天,身为孩子家长的你,也许有能力帮孩子铺平眼前的道路,那么将来呢?能让羽翼未丰的孩子永远不离开自己的庇护吗?当父母不能常在孩子的身边时,那么孩子又能依靠谁呢?

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很强的优越感,常常眼高手低,不善于与人相处,而当他们看到别人的进步时,又很容易产生怨恨与沮丧的情绪。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关爱孩子是一种神圣而伟大的情感,全世界的父母都在为孩子的成长付出自己的心血。当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大的空间去独立思考和做决定,让他们学习自己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再是处处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样做才是真正地爱自己,才能让孩子更加独立地面对生活,更健康地成长。

03 直面挫折让宝宝更坚强

与外国父母相比,中国的父母们总是显得有点太过小心翼翼,他们给缺少生活经验的孩子准备好一切事情,生怕孩子受到挫折。然而父母能一辈子这样照顾孩子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到那时一个个性脆弱的孩子又怎样自己渡过难关呢?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从小就勇敢地面对挫折,激发他们勇敢立志、努力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在日本的一个村庄里,有一对夫妻四十得子,因而对孩子宠爱有加,这使得在蜜罐中成长的儿子养成了一意孤行的性格,他无论做什么都不太专心,就连走路也走不好,时常跌进水沟里,让望子成龙的父母很焦心。儿子7岁那年上了小学,可是他还是不能让父母放心,因为他走路喜欢东张西望,不是弄湿了鞋子,就是弄脏了裤子,经常抹着眼泪回家。

一天,孩子的父亲带着一把铁锹去儿子上学必走的田埂上,在上面断断续续地挖了近十道缺口,然后用木板搭成一座座小桥,只有小心走上去才能通过。那天放学,儿子走在田埂上,看到面前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的小桥,非常惊慌,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是走过去,还是停下来哭泣?四顾无人,哭也没有人帮忙啊,最终他选择了走过去。当背着书包晃晃悠悠地通过小桥时,虽然很害怕,但却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回家之后,儿子跟爸爸讲了今天走过一座座小桥的经历,脸上满是神气。父亲坐在一旁夸他勇敢。但妻子却对丈夫的举措迷惑不解,丈夫解释道:“道路太平坦了,他就会左顾右盼,当然会跌倒;坎坷的路途,他的双眼必须紧盯着路,所以才能走得平稳。”

你猜到故事中的儿子是谁了吗?他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正是父亲苦心挖断松下幸之助顺利前进的路,才培养了他直面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也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功。

在日本,像松下幸之助的父亲这样故意给孩子制造挫折来激励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很普遍的,他们认为只有让孩子从小经受一些挫折,日后他们才能独立战胜生活的挫折,从容地走向成功。要知道人的抵抗力、免疫力是一步步增强的,从无菌室走出来的人,往往是脆弱的,他们抵抗不了细菌的袭击。所以,家长应该对处于太顺环境的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帮助孩子养成坚强的性格,无论顺境逆途都能坚强面对。而父母们首先要改变原来的教育态度,让孩子走出大人的保护伞,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摔到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不能为孩子包办一切,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如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裤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要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解决掉,把他们前进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父母们应该看到这一点,当你替孩子解决麻烦的时候,也便剥夺了孩子自己体验成败的机会,从而也纵容了孩子的依赖性,让他们无法从生活中获得战胜挫折后的自信。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父母不能永远充当孩子的保护伞,因此,当孩子遇到困难不知所措时,家长应鼓励孩子勇于面对困难,让孩子转动脑筋,充分利用智慧自己去解决,而不是父母亲自动手为孩子扫平道路,只有这样方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生命的能量,使他们的自信心、创造力在危急与困难时刻发挥到极致,增长孩子竞争取胜的才干和驾驭生活的能力,而父母也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适度的挫折对孩子的健康成才是有益无害的,孩子面对挫折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勇敢,正是他们日后走向成功的资本。因此父母们不妨放开你的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生活中的一些挫折。

04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训练]

训练目标 通过拥抱的方式,融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提供难以言喻的情感支持。

训练分析 这是个很不错的游戏。特别是年纪小的孩子应该更喜欢玩这个游戏。它允许孩子们用身体来表达他们的美好感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害羞的孩子可以在这个游戏的帮助下较为容易与他人接近,孩子也就更容易成为既善于接近别人又谦虚的人。

训练方法 拥抱一下

让我们坐在一起,你们是否记得起来,当你们对亲近的人表明自己很喜欢他、愿意跟他交朋友的时候,你们往往会做些什么动作呢?……对,你们会拥抱他。也许我们之间会有激烈的争吵,但如果我们相互之间彼此还爱着对方的话,就让我们原谅那些不快吧!让我们用拥抱的方式互相表明自己是喜欢对方的。你可以选择先抱我,或者由我来先拥抱你。如果家庭成员较多,可以将这个拥抱一个一个地传递下去,直到回到原点。

讨论:

1.你喜欢这个游戏吗?

2.为什么拥抱别人的感觉很好?

3.当你被别人拥抱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4.过去每隔多久你才会获得家庭成员的拥抱?以后让我们多多拥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