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勇敢宝贝
15091000000008

第8章 放手,是一种信任

现在的孩子独立性差,生活能力低下,自私自利,这可能是很多家长公认的观点。的确,生活在新社会富足生活条件下的孩子们,相比于他们的父辈来说,是幸福快乐得多。但正是因为缺乏生活实践的机会,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坚强品质也亟待提高。

一味抱怨当今的孩子如何如何,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做家长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做法呢?是谁为了怕孩子弄脏桌子而喂饭给他们吃?是谁怕他们洗不干净袜子就自己代劳了?正是埋怨孩子不懂事的我们啊!成长是需要机会的,是可能反复、可能暂停、允许犯错的,如果我们剥夺了孩子正常成长的机会,就无权责怪孩子达不到我们的要求。

妈妈的困惑

“我觉得我们家小力特别不上进,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什么都不会。隔壁邻居家的燕燕,人家还是个小姑娘,比他厉害多了。代表幼儿园参加市级的英语演讲比赛得了一等奖。业余时间人家还去学舞蹈和美术,这孩子,将来长大了一定不得了。”说到这儿,万女士的眼神中充满了羡慕与憧憬。可话锋一转,只要提到她的宝贝儿子,她的眉毛就又扭在了一起,“再看我那儿子,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在家里挺大方的,一出去就脸红,更别说去参加什么比赛了,估计连当众表演都演不下去。之前也曾经跟我说要去学跆拳道、学溜冰,我觉得这些没什么用就又给他报了个英语班,就这三样,现在一个都不去了。如果说英语是他不喜欢,那另外两个班是他主动要求的啊,还不是一样虎头蛇尾!我真怀疑是我给他起名字取错了!‘小力’这名字听起来就像女孩子,结果他还真比小姑娘还没出息!”

与小力的例子相对应的,是智慧的毕加索的父亲及他的教育方法。

毕加索出生于1881年,他的父亲何塞是个非常开明的人。有一天,他发现3岁的毕加索居然在一张纸上画出了妈妈怀孕的样子,何塞认为自己的儿子在绘画上是非常有天赋的。然而,有着惊人绘画天赋的毕加索在循规蹈矩的学校里,根本就算不上社会所认定的那种好学生。只有在画画时,毕加索才表现出惊人的耐力,他可以一连几个小时不放下画笔,与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判若两人。老师认为毕加索根本就不具备学习的能力,还多次跑到毕加索父母面前,数落他的“痴呆症”症状。毕加索陷入了自卑的境地。

幸运的是,毕加索有个赏识他的父亲,何塞并没有对自己的儿子失望,而是认定儿子的绘画天赋会让他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何塞想,与其让孩子在正统的学校教育中一无所获,还不如让毕加索在他热衷的绘画上有所成就。于是,何塞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毕加索退学,让他得以专心学习自己喜欢的美术。正因如此,在艺术的长廊中,毕加索的名字才能与达·芬奇齐名。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有何塞这样开明的父亲,很多家长往往被社会主流的观念左右,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就极尽塑造之能事,剥夺了孩子独立发展的可能性,让孩子不停地体验挫败感,又如何能培养出自信自立、勇敢坚强的孩子呢?

01 必要的信任和尊重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是用命令和说教来管教孩子,希望能培养孩子的好性格,但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的效果并不那么尽如人意。孩子再小也是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尊心,如果父母能更多地理解和尊重孩子,引导孩子形成好性格,那么教育一定会成功。

从擤鼻涕谈尊重

蒙台梭利是20世纪西方最卓越的儿童启蒙大师之一。一次,她给儿童们上了一节有关怎样擤鼻涕的课。蒙台梭利给孩子们示范了使用手帕的不同方法,还指导他们如何能尽量做得不引人注意。她以一种他们几乎觉察不出的方式拿出手帕,并尽可能轻地擤着鼻子。孩子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没有一个人发出笑声。示范刚结束,孩子们就像在剧场中那样热烈地鼓起掌来。孩子们的反应之所以这么强烈,是因为她的这次课触及到了孩子们极其有限的社交生活中的敏感点。

儿童在擤鼻涕方面存在很大的困惑。每当他们表现不是那么合适的时候,就会遭到父母的责备,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地教他们擤鼻涕的方法。当蒙台梭利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感到,他们不仅在这里受到公正的对待,而且这项技能的掌握也使他们在社会中取得了一个新的地位。可见,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而成人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是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更意识不到自己在轻视孩子。

你给予孩子必要的尊重了吗?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尊重孩子、蔑视孩子的事例数不胜数,虽然父母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比如,当你看到你的孩子端了一杯水,你就会害怕孩子把这只杯子摔碎,这实际上就是蔑视孩子的一种表现。一只杯子难道比孩子的尝试和探索具有更大的价值吗?你是要给孩子探索的机会呢,还是就心疼你的杯子?

行为示例 有一个小女孩吃饭时总喜欢剩东西,父母为此很生气,决心要培养女儿爱惜粮食的好习惯,但不管他们怎样指责说教,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有一次,父母带着女儿到餐厅用餐,服务生先问母亲点什么,接着问父亲点什么,之后问坐在一边的小女儿:“小姑娘,你要点儿什么呢?”女孩说:“我想要水果沙拉。”

研究显示,与9个月~3岁的幼儿多交谈,会使这些孩子日后变得更聪明。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平等、彼此尊重且保持沟通的家庭里,孩子的智商会比别的孩子明显高出很多。可以说,父母是否尊重孩子,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需要父母们予以特别的重视。

“不行,今天你要吃三明治,而且这一次一定要吃完。”妈妈非常坚决地说。“再给她一点蔬菜,”女孩的父亲补充说。服务生并没有理会父母的话,仍旧注视着女孩问:“亲爱的,你都喜欢什么水果呢?”“嗯,西红柿、苹果、桃子,还有……”她停下来怯怯地看了一眼父母,服务生一直微笑着耐心地等着她。女孩在服务生的目光鼓励下说:“还有多放一点沙拉酱。”服务生径直走进厨房,留下目瞪口呆的父母。

宝宝的想法 我真的很喜欢吃水果沙拉,可妈妈从来不知道我喜欢吃什么。

你的误区 这顿饭小女孩吃得很开心,而且一点也没浪费,回家的路上,她还在不停地说啊笑啊,最后,她走近爸爸妈妈,开心地说:“你们知道吗?原来我也能够受到他的重视。”可以想象,这个服务生给女孩带来的平等和自尊,更给女孩的父母上了意义深远的一课。

解决办法 不要以为孩子没有权利决定一切,只有体会到你对他的尊重,他才会真正长大、真正强大。

在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成长的快乐,也体味到了责任的分量。尊重孩子的决定,能让我们认认真真感受童年的乐趣和成长的艰辛。但是更多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很少顾及孩子的想法,只要自己认为某个习惯应该培养,就安排孩子去做。这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的做法,往往会让孩子厌倦。在父母的安排下,孩子要做这个、做那个,要这样或那样,但孩子很少知道为什么,或者虽然知道为什么,却不是孩子能够接受的理由。这样的孩子就会始终处于孤独的状态,这对好性格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

父母们在培养孩子性格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儿童,要把儿童放在主体的地位去思考。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首先要相信儿童,相信他们有接受教育的能力。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能接受父母的要求,或者目前培养习惯还早;也有的父母对孩子管得既宽又细,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名义下,要么过度保护孩子,要么过于苛刻地要求孩子,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从根本上说,都忽略了儿童的接受能力。

这样做,一方面可能使孩子受到过分的限制,使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父母的管教。同时,父母的过度限制或保护,还在悄悄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不行,你不能。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孩子要培养良好性格,难度就会高很多。

当然,相信孩子接受能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如果“拔苗助长”,则同样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儿童时期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所以,为了成人自己的目的,而不管儿童的能力和需要,是一种扼杀的行为。尊重儿童,就是尊重生长的需要和时机。而现实中可悲的是,家长们往往急于要得到生长的结果,而忽视了生长的过程。

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还要用适合儿童的方法去培养儿童。儿童的个性不同、学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智能组合等都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孩子进行性格培养的时候,要考虑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孩子爱运动,父母可以在运动中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的孩子喜欢画画,父母可以考虑让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培养孩子专注、爱思考的好习惯;孩子喜欢唱歌,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唱英文歌曲中学到英语知识或者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等。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在性格培养中得到孩子的承认,也才能有好的效果。

鲁迅曾经说过:“对于孩子,小时不把他当人,长大以后也成不了人。”因此,父母们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多给孩子一些信任,帮孩子从小养成好性格。

02 人生不只有“输”和“赢”

中国父母往往给孩子成功的预期目标定得太高,大多数孩子难以达到,于是他们就感到沮丧、有挫败感。这种苦果是父母自己种下的,一个个不快乐的家庭也是这么制造出来的。

中国人越来越急于追求成功。“成功”这个词,成为大众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到书店看看,《成功秘诀》、《成功三十六计》之类的书满目皆是。人人都梦想和追求成功,这是社会有活力的表现。但问题是中国人追求的成功是什么?在传媒引导的价值趋向里,似乎只有做大官、当大老板、挣大钱、成为人上人才叫成功,只有这些人,才叫成功人士。可是这类人在任何社会都只占极少的比例,绝不会超过10%,难道剩下的90%都成了失败者?这种逻辑正确吗?

其实,把成功的范围搞得如此狭窄,使社会的主要群体都产生失败感,这个社会一定是充满危机的。大多数人不快乐、不满足,社会心态就很难平和,也就很难构建和谐社会。欧美父母的成功观,比我们要宽泛得多。他们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快乐地学习、生活,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将来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从中得到乐趣。孩子将来想做户外劳动者和想去竞选总统,那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个社会能有这样的成功观,社会心态就会很平和。

许多人还爱用“输”、“赢”二字,好像人生不是“赢”,就是“输”。这其实又是一大误区。“输”、“赢”之间还有万千层次,丰富多彩的人生岂是“输”、“赢”二字可以界定的?强调“输”、“赢”容易形成社会的恶斗心态和赌博心态,如果我们能够崇尚比较现实的成功观,不把所有孩子都引向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达到的、狭窄的独木桥,而是让孩子知道,能发挥兴趣专长就是事业,快乐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幸福很多。

行为示例“不是有个哈佛女孩刘亦婷吗,我们的儿子将来就是哈佛男孩!”丁丁的爸爸妈妈都是教授,这句话是他们最爱说的话。很小的时候,丁丁根本听不太懂这句话的意思,只是看到爸爸妈妈每次讲到这句话的时候都很开心、很兴奋,于是他就也开心地附和:“丁丁要当哈佛男孩!”可当他一天天长大,才发现这个目标有多遥远。爸爸妈妈每天都逼他学很多东西,数学、英语、逻辑思维、演讲与口才……他们哪里是在培养孩子呀,明明就是要培养外交官嘛!丁丁有些不堪忍受了,偶尔偷懒的行为,却被细心的爸爸妈妈批评不止。“你这么贪玩,以后怎么上哈佛啊?”“上哈佛可是你自己讲的,不要忘记你的理想呀!”现在,丁丁听到哈佛两个字就觉得恐惧,连哈巴狗、打哈欠等词语,他都不愿意听。

宝宝的想法 为什么我一定要上哈佛大学呢?我并没有承诺一定能上,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么逼我呢?其他小朋友都可以出去玩,难道要我这样忍受十几年吗?

你的误区 中国父母给孩子成功的预期目标定得太高,大多数孩子又不可能达到这个成功的目标,于是就沮丧、挫败。这种苦果是父母自己种下的,一个个不快乐的家庭也是这么制造出来的。

解决办法 父母本身是那么优秀的全才吗?如果不是,请不要不分情面地这样要求孩子;即便您是,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约束孩子,这对他不公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观念没错,但孩子没必要在任何领域都青出于蓝,况且,如果他愿意选择橙、红、绿,难道就不可以吗?让孩子快乐地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自发地努力,才会培养出一个有理想、有勇气的有用之才!

人生追求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高不成低不就,是当今许多年轻人的普遍就职心态。其实,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工作都能取得成功。从传统习俗看,农家孩子十年寒窗,背负全家人的厚望,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结果却当上了修脚匠,不管从心理上还是从观念上都让人难以接受。父母的“望子成龙”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非生活在社会的“下层”,为人修脚。其实人生追求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不但是父母们的一种普遍心态,更是学子们自身的追求。基于此,许多大学生好高鹜远,自以为满腹经纶,看不起低职位的工作,更瞧不起那些所谓“低层次”的职业,一味地强调自身的学识价值与社会就业价值对等,结果高不成低不就,白白浪费了许多就业机会。

只要就业,知识和智慧就有可能创造价值,而无所事事地游荡是不可能实现这种转化的。我们不应该总是想着用一个职业的牌子给自己的脸上贴金,而应该想想如何使这个职业因自己的加入而更加具有社会价值。其实,能够勇敢地走出一条就业新路,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敢精神;能够让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一个传统职业中发挥作用,则又是一种开拓精神;能够让一个职业因自己的加入而价值提升、受人尊重,更体现了一种奉献精神。

竞争≠攀比

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能人云亦云地赶时髦,更不能给孩子制造框框,让其按照固定模式去发展。这样做不但不能使孩子有所发展,还会适得其反。我国现代文学家老舍先生的教子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老舍的教子方法有四:一是不必非考百分,特别是不必门门都考百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三是应当多玩,不失孩子的天真烂漫;四是要有个健壮的体魄。老舍先生给孩子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发展空间,使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当然,这样说并非是父母不需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而是要注意“竞争”不等于“攀比”。父母要启发孩子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应鼓励孩子积极地与小伙伴比思想、比学习、比纪律、比团结、比进步,而不是让他形成虚荣的心理。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那就让他做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吧,他一样可以给你带来美丽的春天;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位名人,那就让他做一个平凡的人,只要他快乐、诚实、正直、善良、上进。

现在,社会上的功利教育使得孩子们之间不由自主地形成了一种竞争和攀比的氛围。孩子们在受教育的时候便获得暗示,当他们学习某一项技能时,并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是为了借此获得某些东西,以便与众不同,出人头地。很自然地,当他们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也会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在薪水、社会地位方面高人一等。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改变父母的观念,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03 接纳孩子的每一次表现

法国教育家埃尔维修说:“即使是很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这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能,关键是父母能否正确发掘,因此作为父母就需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开发孩子的天赋,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要怀疑这种说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项实验证明了这一点。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美国东部的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天才测验”。首先,他给全校学生做了一次智力测验,测验后,他并没有给那些测试卷打分,而是随机抽出了20名学生,并以赞赏的口吻告诉老师,这些学生的智商都在130~140之间,属于天才少年,是非常优秀的孩子,在学习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尽管这20名学生中有不少是不爱学习的孩子、逃课的孩子、表现平庸的孩子,但大家都对罗森塔尔的话深信不疑:这些孩子都是高智商的天才,只不过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根据罗森塔尔的要求,校长又把3位老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最有潜力的老师。为此,我们特别挑选了这批全校最聪明的学生让你们教。这批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相信在你们的教育下他们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年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凡被认为是“最优秀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被赏识的学生在智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点在智商中等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显著。从教师所作的行为和性格鉴定中可知,被赏识的学生表现出了更强的适应能力、更大的积极性、更强的求知欲。

这时候,校长告诉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选出来的,而只是随机抽选出来的普通学生。3位老师万万没有想到事实会是这样,校长没有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3位教师也是随机抽选出来的。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罗森塔尔的谎言使老师们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都是有前途的天才儿童,于是便自然地对这些孩子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和热情。接着老师的信任和热情又感染了这些孩子,于是他们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自强,结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真的就如同众人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了天才儿童。

罗森塔尔的实验非常有意义,他向家长们表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但要让孩子真正成为天才,家长就要像对待天才一样欣赏他、教育他。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的孩子从来没有考过好名次,既不会演讲,又不会唱歌跳舞,让我要像培养天才一样培养他,这也无从着手啊!其实家长不一定非要发掘出孩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天赋,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要让他们陷入自卑的境地。

赞赏可以创造非同一般的奇迹

中国的父母相信对孩子一定要严管,因此当孩子在养成不良性格或在哪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抱怨,就会责骂孩子。然而这样做究竟有有吗?孩子会说:反正我就是没出息了,怎么做也没有用,因而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这样的结果一定不是父母们希望看到的,因此做父母的应该试试赏识教育,肯定孩子的长处和点滴进步,你会发现孩子在一天天地进步,你的赞赏创造了奇迹。

做父母的应该勇于承认差异,并鼓励孩子逐步缩小差异,不要一味抱怨孩子这不好那不行,对孩子进行百害而无一益的伤害,把本来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没有理想、没有志气、庸庸碌碌过一生的人。

行为示例 有这样一对父母,他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孩子非常聪明可爱,可就是有点儿贪玩,不爱学习,于是这对父母就每天训斥孩子“没有用处,简直是个废物!”弄得孩子信心大失。有一次,这个孩子考了一个不错的分数,他兴高采烈地把试卷拿回家去,结果爸爸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的吗?”妈妈也斜着眼睛看他:“不但学习不好,小小年纪还开始说谎了!”结果孩子垂头丧气地走了,从此以后再没有考过好的分数。那对父母就像是得胜的预言家,对着孩子唠叨着:“早就说过你不行吧!看你那点出息!”

宝宝的想法 我知道你们看不起我,但不能冤枉我呀!老师和同伴都不相信我,回到家你们也不信任我,你们还是我的爸爸妈妈吗?

你的误区 这是一对多么可悲的父母。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这类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块料”,实际上是自己没有识才的眼光与水平。自卑的父母都望子成龙,由于不懂,甚至不相信自己能育子成才,因此就用“不是那块料”的恶棒,把自己与子女都毁掉了。要知道,即使是荆山之玉,尽管很美,也需要识别、雕琢,否则也不会成材的。

解决办法 不管你相不相信,孩子都是越夸越好,越骂越糟的。当你在责骂孩子时,你就是在向他不断施加心理暗示:你不行的,你不会成功的。试想一下,幼小的心灵怎能抵得过这样的“咒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不变成庸才才怪。相反,如果你常常热情地鼓励孩子,孩子就会下意识地按照父母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直到达到父母的期望值。

这里有一个关于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的故事。希尔小时候曾被认定为是一个坏孩子,玻璃碎了、母牛走失了、树被莫名其妙地砍倒了等坏事情,大家都认定是他干的,甚至连父亲和哥哥都认为他是个无可救药的坏孩子。人们认为母亲死了没人管教他是使他变坏的主要原因。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也就无所谓了,于是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有一天,父亲说给他们找了一个新妈妈,大家都在猜测新妈妈会是什么样的。而希尔却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妈妈放在眼里。陌生的女人终于走进家门,她走到每个房间,愉快地向每个人打招呼。当走到希尔面前时,希尔像枪杆一样站得笔直,双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一丝欢迎之意也没有。

“这就是拿破仑,”父亲介绍说,“全家最坏的孩子。”令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热情地把手放在希尔的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最坏的孩子?”她说,“一点也不,我觉得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从此以后,拿破仑正如他的继母所说的那样,成了全家最聪明的孩子。

赏识的正确方法

继母造就了拿破仑·希尔,因为她相信他是个好孩子。这就是赏识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的最佳例证。要使你的赞赏发挥最大的效用,那么就要运用得恰如其分,无限地夸大也是不妥的,赏识要有多少说多少。因此,我们给家长提出如下建议:

1 用赏识的眼光观察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务必注意孩子的行为举止、好恶,在他与别人玩耍、交谈、阅读时观察他,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虽不爱弹琴却喜欢绘画,虽没有耐心却很有创意,虽不善言辞却十分热情,总有他优秀的一面,记下孩子的性格倾向,从而诱导他。

2 创造机会鼓励孩子

赏识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赞美,而是一种行为,是父母应多给孩子创造发挥他们才智的机会。比如家里人过生日时,鼓励孩子们表演节目;每周一个晚上轮流朗诵短文并发表心得;每月办一次派对,邀请孩子的朋友参加,每人献出一个绝活儿……

3 多给孩子一点时间

赏识就是一种宽容,既然给孩子机会,就需耐心等待孩子发挥潜力。有些父母嫌孩子做不好事,干脆自己来,孩子也乐得坐享其成,而让自己的“天资”睡着了。另有一些父母,当孩子一时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一味地指责、批评,孩子的潜能就被压抑住了。

4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当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时,要给他赞美和鼓励的掌声,因为即使是个天才,也同样需要成功的体验来积累信心。

赏识处理不好就会带来骄傲的副作用,因此在肯定孩子每一个进步的同时,也要让他看到新的目标,产生“更上一层楼”的愿望,让孩子来不及骄傲。

04 让我们互相帮助[训练]

训练目标 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照顾的情形是很常见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宝宝学会珍惜别人对他的照顾,也让宝宝知道他们为父母提供帮助时,爸爸妈妈有多开心!

训练分析 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们注意到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给家人带去快乐。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可以用收据求得他人的帮助,谁给予了他人帮助,就可以得到一张收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认识到给予与取得的交换关系。

训练方法 帮忙收据

给孩子准备一些“帮忙收据”,当然,父母也要为自己准备一些。请您取用一些名片纸大小的用手工纸做的小卡片,在上面写上“帮忙收据”,即做了一件好事的证明。您可以写清楚具体是什么好事,还可以在上面画上笑脸、竖起大拇指等小图案。

如果有人帮了你一个忙你会做些什么呢?表示感谢吗?……你是不是把这件事情记在心上,当将来有适当时机时也帮他一个忙呢?……通过你曾经帮过他人的忙,你又有什么经验呢?……他们是不是对你表示了感谢?你有没有得到什么回报呢?……有时别人也会帮我们一个忙,但是他们不知道我们是否正需要帮忙,所以告诉别人我们的愿望就十分重要。

现在我们大家都准备了一张帮忙的收据。如果你有什么愿望,就可以把这张收据放在桌上作为标记,表示你希望得到帮助。别的人看见了你的信号,就会来问你怎样才能帮助你,满足你请求给你提供帮助的人就可以得到那张收据。请求得到满足的人就没有收据了,但是他可以通过帮助提出了请求的人,而得到一张新的收据。

现在就把收据发给每个人,请大家好好保存这些收据,在你真的需要帮助的时候才能拿出来使用。一旦自己的收据都送出去了,就要想办法通过多帮助别人来得到新的收据哟!

讨论:

1.对你来说,对别人提出请求是困难的事情吗?

2.如果你不需要帮助想自己处理的时候,该怎么说才不会伤害别人的好意?

3.有人会说你乐于助人吗?

4.为什么以善报善很重要?统计一下,你一天需要向别人寻求多少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