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自信宝贝
15091200000008

第8章 我勇敢,因为我自信

生活中,一些孩子往往非常胆怯,他们害怕挫折、害怕失败,这种个性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可是一些父母总认为孩子就是这样,长大了就好了,不用硬性督促,也不用管。教育学家告诉我们,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父母应当多鼓励孩子,培养孩子敢作敢为的性格,这样孩子长大了,才能成为有成就的人。

妈妈的困惑

在香港一家商场的玩具柜台前站着一对父女,5岁的小女孩怯生生地拉住父亲的衣襟,恳求父亲再玩一会儿。其实,她并不是贪玩的孩子,她只是让柜台里漂亮的娃娃吸引住了,眼睛里全是想要得到的渴望。父亲却故意装作看不出女儿的心思,他决定女儿不说出来她想要什么,他就不主动买给她。他认为,女儿想要什么,应该有说出来的勇气,而不应畏畏缩缩。

小女孩在柜台前不肯离开,想说出要求,又怕父亲拒绝她,一脸的忧郁。终于忍不住了,小女孩用细若蚊蝇的声音说:“爸爸,我……我想要一个娃娃。”“什么?说话别吞吞吐吐,想买什么就大声说出来。”“我要洋娃娃!”小女孩大声说。爸爸笑了,于是小女孩得到了那个洋娃娃。从这件事情中,小女孩也得到了一个经验,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有什么要求,她都会直言不讳地提出来。

这父女俩,就是香港著名财经作家梁凤仪和她的父亲梁卓先生。

梁卓早年单枪匹马开创事业的经历,使他养成了敢说敢做的坚毅性格。他认为一个人想要成功,就不能唯唯诺诺、人云亦云,懦弱不言的人不但令人无法与他交流,也难以表现他自己的能力。出于这样的考虑,梁卓在教育女儿梁凤仪时,首先就是培养女儿坚决、果断的性格。在成长过程中,每当梁凤仪让父亲帮助出谋划策时,梁卓就说:“你想做的事情,你自己决定。”父亲的坚定态度,使梁凤仪养成了一切都靠自己的习惯。

上大学时,梁凤仪表现非常突出,性格泼辣外向、敢作敢为。她写剧本,演戏剧,当电视主持人,都做得有板有眼。毕业后,她进入香港大公司新鸿基集团,照样无畏地打拼,最终成为最高层领导,在男人的霸业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她回忆说:“是父亲给了我闯荡江湖的勇气,是父亲培养了我果敢坚决的性格。”

日本教育家涛川荣太说:“作为父母,必须去培养那种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兴趣争取成功和幸福的人,从而要求自己必须成为性格刚毅、勇敢的人。为此,父母不要受限于常规,不要拘泥于社会既成的价值观,不要以他人的目光而要用你自己的眼睛、价值观,以自己的责任心、感情重新对待孩子。”

与其给孩子所要的一切,还不如给孩子可以获得一切的勇气。父母后退一步,让孩子们独立决定自己的事情,多鼓励、少呵护,你的孩子就会成为坚毅、勇敢的人。

01 培养坚强的意志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那些性格懦弱、意志不坚定的孩子必然会被淘汰,因此家长们在生活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坚定、有恒的性格。

何谓意志力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在意志结构中,决心、信心和恒心是3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制约着人的意志行动。也就是说,要从事一项意志行动,要有决心、信心、恒心。

民间流传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死后,在去阎罗殿的路上,遇到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主人请求他留下来居住。这个人说:“我在人世间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辈子,我现在只想吃,只想睡,我讨厌工作。”宫殿主人答道:“若是这样,那么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我这里更适合你居住的了,我这里有山珍海味,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会有人来阻止你;我这里有舒适的床铺,你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不会有人来打扰你;而且,我保证没有任何事情需要你做。”于是这个人高兴地住了下来。开始一段日子,这个人吃了睡,睡了吃,感觉非常快乐。渐渐的,他觉得有点寂寞和空虚,于是他就去见宫殿的主人,抱怨道:“这种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过久了没有意思,我现在是脑满肠肥了,对这种生活我已经提不起一点兴趣了。你能不能为我找一份工作?”宫殿的主人答道:“对不起,我们这里从来就不曾有过工作。”又过了几个月,这个人实在忍不住了,又去见宫殿的主人:“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如果你不给我工作,我宁愿去下地狱,也不要再住在这里了。”宫殿的主人轻蔑地笑了:“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

俗话说,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遭不了的罪。无事可做是消磨意志的温床,过于安逸舒适的生活能把人带入地狱。

意志力的积极作用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集中了几代人的希望,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有些家长甚至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让孩子很容易就得到了很多物质享受。他们整天无事可做,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苦,什么是累,不懂得什么是困难,什么是挫折。这样只能使孩子的意志变得薄弱,不能抵挡任何风雨。但是,孩子终究有一天会长大,那时他们就会离开父母,走向社会,面对新的生活。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家长就应该帮助和教育孩子,使他们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努力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让孩子从小就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夏日的一天,一个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见一个农夫正赶着一头牛犁地。当他走上前去准备向这个农夫问路的时候,突然看到那头牛的肚皮上有一只很大的牛虻。很明显,那只牛虻正在叮咬那头牛,而且把那头牛叮得很不自在,因此他就想把那只牛虻赶走。当他举起手来的时候,农夫制止了他。农夫说:“请不要赶走它,朋友,知道吗?正因为有了这只牛虻,这头老牛才一直不停地走动着。”

挫折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他人的嘲讽能使人勤勉有为。凡事都有积极的一面,只要正确看待生活中遭遇的不幸,把压力变成动力,你也许会发现,在那些恼人的事情背后却隐藏着好运。

对于孩子来说,有坚强的意志力太重要了。意志薄弱对任何人都是致命的弱点,意志薄弱不只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杰出人物几乎都是意志非常坚强的人,而几乎所有违法犯罪者都是意志薄弱者,因为他们控制不了感情,抵挡不了诱惑。

孩子做事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不果断是意志薄弱的表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家长的过于保护,使孩子依赖性强。家长出自“好心”,惟恐委屈了孩子,一味包办代替或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这样,孩子就没有独立做事的经验,一旦遇事让他拿主意时,他就会不知所措,总是祈求别人的帮助。二是家长要求过分严格,孩子自信不足。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待孩子往往期望过高,总是不满意孩子的表现,这样就会赞许少、批评多。有的父母还让孩子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且也不帮助他,结果使孩子常常感到失败的痛苦,因而失去自信,害怕做错事,更拿不定主意。

如何培养意志力

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的人,都是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为孩子将来的成长奠定基础。而良好品质的培养必须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并且,家长还要根据孩子意志品质的发展特点进行具体指导: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决不要插手,更不能包办。如果一时搞不清孩子是否能做到,应该让他先试一试,然后家长再决定是否去帮、如何帮、帮到什么程度。很多时候,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做到的事情,哪怕家长只多帮一分,都是在阻碍孩子意志力的发展。因为他们总怕孩子受委屈,他们心软。这种“心软”其实是家长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也是意志薄弱的表现。由此可见,要想使孩子意志坚强,家长自己首先就要做一个理智的、能保证自己的“爱心”不到处泛滥的人。

1 学会“撤退”

4 坚持的事情做给孩子找点需要长期

当孩子遇到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家长不要硬逼他完成,要“撤退”。“撤退”不等于“败退”,“撤退”之后要想办法查找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然后加以解决。明明打不胜的仗还硬要打,很容易摧毁孩子的意志。

2 延迟满足

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只要情况允许,最好不要立刻满足,要让他等一段时间,让他学会忍耐,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他一个人的,他所要的东西不是立刻就可以到手的。要磨他的脾气,炼他的性子,使他变得更有弹性,更有耐心,这对孩子做事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学习方面,因为学习是慢工,不能一蹴而就。

3 学会拒绝

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长必须学会拒绝,否则就是在鼓励孩子放纵自己。这方面特别要注意的是父亲和母亲要相互通气,保持一致,以免孩子钻空子。绝不可以认为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谁就是爱孩子,那样只会使孩子更任性,任性也是学习成绩不好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例如天天扫地、照顾邻居老人、坚持晨练、写日记等,至少要能坚持一段时间。这种事对培养孩子意志的作用非常大。不过要和孩子商量,不要硬派,要让孩子自己下决心去做。如果孩子半途而废,家长千万不能发火,要再给孩子一次机会。培养坚持性本身就需要家长有忍耐性,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要讲什么大道理。培养意志靠的是行动,而不是说教。

总而言之,能否培养孩子的毅力,这是对家长教育艺术的考验,更是对家长毅力的考验。只有意志坚强的家长才能培养出有毅力的孩子。

坚持不懈是迈向成功的保证。在困难面前,是锲而不舍,还是畏缩不前,这是意志是否坚强的一个重要标志。靠着恒心和毅力,铁杵也能磨出绣花针,滴水也能穿石。科学家能为真理而奋斗不懈,艺术家能为创作而呕心沥血,学生也能为学习知识而刻苦钻研。一个在行动中坚持不懈的人,绝不会因为有所成功而骄傲,也绝不会因为有所失败而气馁;不会被形形色色的诱惑所干扰,也不会被各种各样的困难所吓倒。

02 面对意外的伤害

萌萌最喜欢去附近的公园玩了,几乎每个周末,爸爸妈妈都会带他去那里玩一整天。这天,萌萌正玩得高兴呢,一个小哥哥跑过来推了他一把,萌萌随即倒地,他的小脑袋碰在一块石头上,鲜血立刻涌出来。所有在场的人都吓坏了,看到不断流出的鲜血,萌萌吓得大喊大叫:“妈妈,我会死掉的,妈妈我会死掉的。”萌萌被缝了6针,疼痛与恐惧同时袭击着他,让他变得非常脆弱。几乎每天晚上,萌萌都会在噩梦中惊醒,他白天的状况也很令人担忧。萌萌不停地在那里自言自语:我要打死小哥哥!我要打死小哥哥!

一旦发生意外伤害,宝宝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宝宝可能走两个极端,有的宝宝意外伤害发生后变得十分木然、特别听话;另外也有的宝宝可能变得爱哭、爱闹、很粘人、经常做噩梦、容易受到惊吓等。这个阶段父母一定要多关照宝宝,让宝宝确信你会关爱、保护他。

第二阶段:意外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宝宝可能经常做噩梦,故意惹大人生气,一直述说意外发生的经过,甚至在玩耍时反复重演意外发生的情节等。这个阶段,父母要耐心细致地诱导宝宝倾诉他的恐惧心理,并帮助他以其他方式宣泄他害怕与难过的情绪。

第三阶段:宝宝开始恢复正常。这个阶段可以开始给宝宝做上幼儿园的准备,并逐渐恢复以前正常的家庭生活。在孩子复原后,父母还要特别注意,每逢意外发生的周年,或经历意外发生时的类似情景,做噩梦等,宝宝还可能重复经历以往的创伤经验。因此,在宝宝恢复正常后还要提高警惕,适时对宝宝进行心理疏导。

宝宝异常表现与应对策略

异常表现1 宝宝遭遇意外伤害后,表现得比平时更加乖巧,意外伤害似乎对他没有什么影响。

应对策略 遭遇意外伤害后,宝宝如果表现得跟平常一样,或者更乖更听话,并不说明意外伤害对他没有造成任何影响。宝宝这种表现最可能的原因,一是宝宝身体还不舒服,所以没有精力闹腾,二是他对意外解释错误,但是一到晚上,他就失去控制,因此他常常会在半夜做噩梦、尿床或容易被吓到。此时,父母千万不能大意,而应该更加细心地照顾宝宝,安抚宝宝。

异常表现2 宝宝常常突然想起意外发生的情形,并因此恐惧不已。

应对策略 当宝宝突然想起创伤经历而感觉恐慌时,你可以抱着他轻轻摇晃、为他披上毛毯,或是让他抱着他熟悉的柔软物品,同时告诉他你正陪着他,他很安全。还可以指导宝宝做深呼吸、轻压某个物件或拍手、跺脚等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帮助宝宝放松。如果宝宝陷入冥想,可以问问宝宝与周围环境有关的一些问题,帮助宝宝回到现实。待宝宝安定下来后,可以向宝宝解释,宝宝害怕的只是他脑海中的一些想法,那些东西伤害不了他,实际上他很安全。

异常表现3 宝宝在意外伤害发生后变得很胆小。不管如何跟他解释,他还是很害怕。

应对策略 不管宝宝的害怕与意外伤害有关无关,这都是很正常的表现。不要强迫宝宝在短时间内不再害怕,否则宝宝会掩饰他的害怕或用其他不合适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恐惧心理,结果反而更糟。一味地鼓励宝宝勇敢并非是最有效的方式。父母完全可以给宝宝缓解心理压力的时间与机会,比如,你可以温柔地对宝宝说:“我知道你现在很害怕……我们一起想想看怎么样做你就不会害怕好不好?”父母的开导与陪伴可以让宝宝确信家人会一直和他一起度过难关。

除了给予宝宝安慰之外,父母也可以通过诱导宝宝合理想象来消除他的恐惧心理。需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夸大宝宝的恐惧,这会加重宝宝的恐惧心理。正确的做法是陪着宝宝,让宝宝确信他现在很安全就可以了。过分保护宝宝可能会使他失去克服恐惧的机会。如果宝宝恐惧持续时间太久,应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异常表现4 在经历意外伤害后,有的宝宝可能会故意去接触那些和创伤经历有关的事物,这些刺激在宝宝没有准备好之前,可能会给宝宝造成二次伤害。在遭受意外伤害后的第一个月,最好不要让宝宝接触到任何让他害怕的事物,包括那些勾起宝宝恐惧经历的电视节目等。如果不得已非接触不可,则要让宝宝有适当的心理准备。父母可以直接问问宝宝究竟是什么让他紧张害怕,如果宝宝能表述出来,那么经过诱导,他的心理压力会相应地减小。当宝宝表述不出来时,父母要仔细观察,根据宝宝的表现及你的猜测,通过与宝宝谈话或者其他方式帮助宝宝释放他的恐惧情绪。

异常表现5 宝宝不敢一个人睡,半夜常做噩梦。有时候宝宝躺在床上,突然想起意外经历,恐惧异常。

应对策略 在意外伤害发生后,许多宝宝会有睡眠问题。父母可以先陪宝宝睡一会儿,等宝宝睡着后再离开。如果宝宝提出要求,也可以陪他一起睡。下面的做法可以有效缓解宝宝的恐惧情绪。比如,睡觉前给宝宝讲个故事、放点轻音乐、轻轻地拍拍宝宝等,这些行为可以让宝宝逐渐安定下来。如果宝宝害怕黑暗,也可以在卧室开一盏小灯,这样可以防止宝宝在黑暗中胡思乱想,并因为他想象中的那些东西而更加恐惧异常。如果宝宝半夜惊醒,要陪他再度入眠。不要担心这样做会宠坏宝宝,因为此时的宝宝最需要的是关注和安抚。对于3岁以上的宝宝,我们可以选择白天向他解释他作噩梦是因为他心中的恐惧,而不是他又经历了一场意外。意外发生6~8周后,如果宝宝仍持续做噩梦,则需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异常表现6 意外发生后,有的宝宝变得脾气暴躁,容易动气,甚至咬人、打人,还可能出现尿床、要求使用奶瓶等退化行为。也有的宝宝只要照顾者一离开他的视线,就开始恐惧地哭闹。

应对策略 首先,父母要认识到,宝宝的这些退化行为只是一种暂时的、正常的现象,没有必要对宝宝的这种退化行为过分在意而压制宝宝,只要给予宝宝更多的关注,让他明白你了解他的困难,而且会陪她一起去克服他遭遇的难题,耐心等待他再次“长大”就可以了。例如在公园发生意外或者观察到意外发生的宝宝可能会拒绝再到公园去,此时父母不用强迫他去,只要对他说:“那好,我们现在不去。等你觉得可以去了,我们再去。”这种处理方式可以给宝宝一种暗示,那就是,会有那么一天,当他准备好了,他还会去公园。

当宝宝异常粘人时,父母要理解宝宝,并耐心而清楚地告诉他,你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并且保证这段时间里他很安全。如果离开宝宝,千万不要失约,要按与宝宝约定的时间回到宝宝身边,否则宝宝会很失望,并因此对家人失去信任。

异常表现7 宝宝经受意外伤害后常常故意破坏以前他认可的各种规矩。

应对策略 当宝宝故意破坏规矩时,父母最好不要因为心疼宝宝而放纵他。意外伤害会使宝宝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控制,而家规对他来说是日常生活中可依靠的一部分,他会通过破坏来测试父母的反应,以确定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会因为意外事件而改变。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坚持原则,这会让宝宝觉得在意外发生之后,并非所有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从而有助于宝宝远离他对意外的想象,并帮助他回到现实。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宝宝破坏了什么规矩,对宝宝的惩罚一定要适度,而不应该毫无弹性地责罚宝宝,以免造成他处理创伤经验之外的额外压力。

异常表现8 意外伤害发生后,宝宝拒绝外出旅游。

应对措施 意外发生后,宝宝可能拒绝改变一切,这时不要强迫宝宝做出任何改变,最好维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如果不是家里的环境一再地刺激宝宝,最好避免搬家或外出旅行,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对宝宝比较有帮助。当然,宝宝恢复日常作息的步骤可能会比较慢,因此,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一步步引导宝宝回到正常生活。

异常表现9 宝宝在经历意外伤害之后,经常利用游戏重演意外经历,或者一直反复地叙述他经历的事件。

应对措施 通常这种情形会密集持续一段时间。只要不对宝宝或其他孩子构成伤害,让宝宝玩玩重演意外伤害的游戏也无妨。宝宝的玩具里可能没有重演创伤经历所需的道具,例如车祸受伤的小女孩可能没有玩具汽车,那么妈妈可以买辆玩具车给她。在复原过程中,宝宝还需要不断地说出他受伤害的经历,而且期望家人的倾听。此时,家人不必急于让宝宝忘记他的痛苦经历,也不用担心宝宝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在适当的时候,宝宝会停止这些活动。

异常表现10 宝宝经常说他要杀死那个推倒他让他摔伤的孩子。

应对策略 让宝宝自由地说出他的感觉可以帮助他复原。宝宝受到了伤害,他有权利生气。当宝宝说这样的话的时候,父母不必一定要纠正宝宝,也不用为宝宝的这种情绪推波助澜,只需要平静地听他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一再地告诉他:“他不会再伤害你了,你现在安全了。”这就可以了。

特别提醒

除了宝宝自身受到伤害之外,家里其他亲人发生意外伤害也会给宝宝造成心理创伤。如果事故发生在家里,父母可以想方设法改变家庭环境,尽量让事故环境淡化,或者干脆换个环境居住,让宝宝远离给他带来痛苦经历的那些外在环境,这有助于帮助宝宝摆脱恐惧心理。需要注意的是,不管调整家庭环境还是搬家,父母都不要剥夺宝宝拥有他平时十分珍惜的依恋物的权利,比如他喜爱的小毛巾、小毯子、小手绢或其他特定的小玩具等,这些熟悉的物件能给宝宝带来安全感,给宝宝更多的安慰,也给宝宝更多的信心走出心理创伤的阴影。

03 信任的塑造[训练]

训练目标 这是一个信任训练,通过该游戏可增进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信任和默契。

训练分析 这个活动需要三个孩子合作,两个孩子当雕塑家,另一个孩子当一块等待塑造的大理石。这件“艺术品”的成功塑造,需要协作和信任,雕塑家要小心谨慎,让“大理石”有安全感,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件优秀的作品。

训练方法形象塑造法

三个人一组,两个人当雕塑家,一个人当一块大理石。当“大理石”的孩子躺在地上,闭上眼睛,另外两个孩子要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个美丽的形象,你们可以先考虑一下塑像的形状,手、头、腿的姿势。当大理石的孩子要尽量保持另两个孩子塑造的姿势,“塑像”完成后,把它竖起来,塑像要绷紧肌肉,像一块大理石一样强壮、坚固,另外两个孩子把“塑像”小心翼翼地抬高,把它放在腿上,然后你们就可以叫我,让我欣赏一下你们的作品。

因为塑像完成的时间不同,所以你得先充当为这件艺术品而感到惊讶的观众,您要叫“塑像”记住自己的姿势,等会儿叫他重新摆好姿态,给所有的孩子看。等所有的“塑像”都完成了,你就可以和其他孩子一起一件一件欣赏“塑像”。

重复这个游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充当“塑像”的角色。

讨论:

1.作为“塑像”,你有何感受?

2.雕塑家有没有小心翼翼地塑造你?

3.你信任雕塑家吗?

4.你喜欢被雕塑的感觉吗?

5.作为雕塑家,你有何感受?

6.你觉得雕塑有趣吗?

7.你与另一个雕塑家合作愉快吗?

8.你对自己的创作满意吗?

9.你喜欢哪一座“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