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自信宝贝
15091200000009

第9章 我们定义的不懂事

很多父母都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是一触即发,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有一种本能的反抗,而一些孩子更是死不认错,一点也不懂事。其实,谁都爱听表扬而不愿挨批评,孩子也是一样,不过如果孩子明知自己做错了也不接受批评,那可就是性格上的问题了,对此,父母必须重视起来。

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孩子,所以小孩子犯错是在所难免的。孩子做错了事,父母总要让他们认错,好像只要开口说一句是自己错了,就已经把错误改过来了一样,问题也就解决了。不论犯了任何错误,有时除了认错之外,还要挨一顿打。如果嘴巴硬,死不认错,家长的处罚就更加严厉,所以不管孩子心里服不服,都要承认错误。其实,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真心地愿意认错,他们只是在向压力低头,以求自保,不再受到惩罚而已。

小孩之所以有不愿意认错、输不起的心态,是因为想自我防卫、维护自尊,有时也是出于一种反抗心理等。其实,这种心理如果往好的方面引导,就是好胜心和荣誉感,也是成长进步的动力。可是,如果往不好的方面发展的话,那就是死爱面子、过度防卫。久而久之,不是一味否定别人就是一味自我否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一个连“对不起”都不会说的孩子,一个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的人,将来也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只有懂得承认缺点,愿意接纳自己、积极进取的人,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所欠缺的东西,才能成为一个不讳疾忌医的自信的人。而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在年幼时学会这个道理。

记得我的一个当老师的朋友说过,现在的孩子,不懂事是绝对的,懂事是相对的,相信很多人都会认同这句话。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状,我认为不应该仅仅归咎于孩子,我们大人对孩子们要求标准的提高,是造成我们如是评价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正是由于我们严格的要求,孩子们的自尊心会被挫伤。

其实当孩子做错了事情之后,心里一定会感到非常害怕,这时再去责备孩子,只会加深孩子们的恐惧,有的孩子甚至因此害怕而不敢承担责任,这会危害到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和自我概念的积极树立。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这样想:反正孩子的身上就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一味地苛责孩子已经无济于事了,现在最重要的是怎样利用孩子的这些错误去教育他,帮助他,而不是让错误继续下去。

妈妈的困惑

妈妈不在家,5岁的小飞想喝牛奶,于是他决定自己去拿。牛奶在柜子上面,小飞根本够不着,他搬来一把椅子,踩在上面,左手扶墙,伸出右手去拿小陶罐里的牛奶,却没有拿稳,手一滑,整罐牛奶打翻在地上。牛奶淌了一地,几乎整个厨房的地面上都是。小飞很害怕,他想妈妈一定会生气的。

意外的是,回家后的妈妈看到这些后并没有发火,相反,她温柔地说:“我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牛奶小河。”看到小飞的紧张情绪已经缓解,妈妈接着说:“你愿不愿意和妈妈一起把牛奶打扫干净呢?牛奶的小河是很漂亮,但是这样的话地板就太脏了。”

接下来,妈妈拿着拖把,带着小飞一起把厨房打扫了一遍,然后,妈妈又把它先前打翻的牛奶罐子装满水,放进冰箱,教小飞怎么拿才不会把罐子打翻。

其实小孩子都是这样,他们尝试去做某些从未做过的事,而父母又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许会因为自己的举动给父母带来麻烦。

想一想,如果你的孩子不小心打翻牛奶,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呢?是怒气冲天,大声斥责孩子:“你怎么那么笨呢?连牛奶都不会拿!”还是赶紧自己收拾残局,告诉孩子:“没关系,没关系,你不要过来,不要踩到牛奶,妈妈收拾就可以了。”还是叫孩子一起来收拾,一起承担自己不小心做错的事,然后,再教孩子怎么做才不会再次出错。

父母应该选择的是第三种做法,这样,你的孩子以后做事就不怕做错了,也有信心和勇气不断去尝试,不会矢口否认或者“死不悔改”了;尽管有时还是会出错,但他会学习用心平气和的心来看待,并勇敢地自我承担所做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他从你的身上学会了宽容别人的一些无心过错,他会变得更豁达、更有威信。

教育学家认为,最好的父母是那些具有宽容之心的父母,这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也是勇敢而自信的。这是为什么呢?举个例子说吧。一个男孩不小心弄坏了爸爸的剃须刀,男孩当然很害怕受到父亲的责罚。但如果爸爸能原谅他,并告诉他剃须刀的用途和以后应该注意的事项,那么这个男孩将从他所犯的错误中学到以下经验:1.剃须刀的使用方法;2.责任感:以后如果再犯错误,由于有了这次良好的经验,孩子就会愿意承认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错误的结果积极补救;3.宽容的品质: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如果能够宽容孩子的错误,那么孩子的性格也会慢慢变得宽容大度。

01 我的孔融不让梨

一提到分享,我们对这个概念最形象的解释通常就是:“宝宝,把你的玩具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玩。”“乖,把你的好吃的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吃。”不敏感的小宝宝只是以实际行动反抗而已,而敏感的小宝宝则会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妈妈,心里说:“妈妈,你怎么只喜欢别的宝宝,一点都不喜欢我呀?哼!我就不给他,我还要打他咬他呢!”这哪里是分享,分明是一种剥夺嘛!妈妈的分享教育当然就此失效。毫无疑问,分享应该以快乐为前提。

行为示例 小文在小区的花园里玩她的卡丁车,小羽开心地跑过来,“小文,让我玩玩你的卡丁车好吗?”小文警惕地看着小羽,觉得小羽对她来说简直构成了一个极大的威胁。小羽的小手还没有伸到卡丁车前,小文就迅速地将卡丁车挪了位置。小羽又从另一个方向凑了过来,试图进入小文的游戏。小文看了一眼“别有用心”的小羽,猛地将小手伸出去一挡,小羽就摔倒在卡丁车旁。

宝宝的想法 这是我的东西,才不要给你玩!

你的误区 2~3岁的宝宝常常会显得比较“自私”,他们不喜欢与人分享。其实,对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来说,他们的这种所谓自私的行为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状态。一般到2岁左右,宝宝开始懂得了拥有的概念,就会变得十分自我。在他心目中,只要他喜欢的东西就都是他自己的,更何况那些本来就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因此,他容不得别人侵犯他的利益,只要他的利益受到一丁点威胁,他就会迅速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我的”、“不”成了这个阶段的宝宝经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当然,每个宝宝都不太一样,有的宝宝在这方面可能就会显得比较大度,比如,他可能很乐意跟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饼干和玩具等,但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宝宝都是占有欲极强的小霸王。因为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分享,只能在父母的监督下与别的小朋友玩一些平等的游戏,或者平等交换的游戏。

解决办法 分享是一种习惯性行为,学会分享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尽管如此,父母仍然可以在这个阶段培养宝宝分享的意识,为他将来发展成为一个慷慨大方的好宝宝打下基础,而不必等待他长到足够大,懂得分享的意义才教他分享。

分享教育的错误方式

1 强迫宝宝分享

当妈妈将宝宝手中的玩具拿走给另外的小宝宝玩的时候,宝宝会有什么感受呢?假定你在办公室上班,老板突然过来抢走你的笔记本电脑并将它交给另外一个新同事,你会对老板感激涕零,并且心甘情愿与你的新同事分享吗?同样的道理,强迫宝宝与小伙伴分享他的一切对宝宝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2 强求大的让着小的

小宝宝总想向大一点的宝宝看齐,大多数的妈妈可能会告诫哥哥姐姐将手里的物品让给弟弟妹妹。其实这是不公平的,没法让宝宝从这样的分享方式中获得分享的快乐,这样的分享就是失败的,而且宝宝也学不到分享的技巧。

3 强迫宝宝轮流玩

强迫宝宝轮流玩是父母教宝宝学习分享最常见的策略之一,但是,宝宝们常常在别的宝宝刚刚把玩具拿到手上的时候就急于将玩具夺回来。对于3岁以下的宝宝来说,因为他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时间的概念,因此轮流玩仍然不能成为有效解决宝宝之间争端的好方法。

4 抢走宝宝手里的玩具

当小宝宝之间因为玩具而起争端的时候,千万不要抢走一个宝宝的玩具交给另一个大声哭闹的宝宝。妈妈的这种方式无异于在向宝宝传达某种错误的观念,这会让宝宝觉得只要哭闹就可以达到目的,只要动手去抢就可以解决问题,因此,这种方式产生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分享教育的诀窍

当宝宝陷入争抢玩具的漩涡,妈妈要做的首先不是教训宝宝如何学习分享,而是以适当的方式介入,以免宝宝互相伤害。

1 多玩轮流游戏

玩轮流玩的游戏,可以让宝贝体验分享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享。比如,妈妈和宝贝一起读书,宝贝翻一页,然后妈妈翻一页,轮流翻,妈妈陪宝贝一起搭积木,宝贝搭一块,妈妈在上面再搭一块,轮流搭;妈妈抱起玩具娃娃,拥抱一下,亲吻一下,然后递给他,让他拥抱并亲吻她的玩具娃娃……通过类似的游戏,宝贝会学会和游戏伙伴轮流做些事情,并在游戏中发现分享的快乐,同时也可让他人认识到,他把玩具给别人不会像他想象的那么不安全,他仅仅是给人玩一会儿,别人不会永远拿走他的玩具,他还可以随时把它们拿回来。

2 和宝宝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

当孩子们为了玩具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先要让他们安静下来,然后对他们说:“你们俩都想玩同一个玩具,那应该怎样做,才能大家都玩到玩具呢?”把问题抛出来,让宝宝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另外一个策略是给宝宝多一些选择,让他们自己决定究竟下一步怎么做。

3 不要惩罚宝宝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自我意识总是比他们的慷慨来得更早。这是宝宝发育的必然过程。不要对宝宝期望过高,认识宝宝的成长必然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平静地接受这样的事实或许对妈妈会更有帮助。当宝贝不肯与人分享玩具和食物的时候,如果妈妈惩罚宝贝或者强迫宝贝分享,只会让宝贝对妈妈和分享他东西的伙伴产生怨恨,内心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并不会让他因此变得更慷慨。育儿专家建议妈妈,最好不要惩罚宝贝,尤其当宝贝不懂得分享时,妈妈更不能惩罚他,这样会让他感觉分享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从而失去与人分享的兴趣,变得更加小气。

4 为宝宝的错误道歉

当小宝宝抢了别的小伙伴的玩具,妈妈不一定要惩罚宝宝,但一定要郑重其事地向对方道歉,并告诉宝宝他抢了别人的玩具,让别人伤心了,所以应该说对不起。告诉他这些道理,但是宝宝不一定会说对不起,不要强求他,每次遇到类似的事情都坚持这样做,这样,妈妈的这种处理方式既能给被抢了玩具的宝宝足够的尊重,也给自己的宝宝树立了榜样。即便他没有受到惩罚,但是也足以让他明白他行事方式的错误。

5 关注但不干涉

当孩子们为了玩具而战斗的时候,只要确定他们之间不会有人因此受伤,妈妈最好不要干涉,站在圈外观看,随时掌握他们的状况以防止意外发生就可以了。妈妈置之度外可以让宝贝明白,他不能总依赖妈妈来解决问题,而必须学着自己解决问题。

6 不要以自己的方式来推断宝宝

有的宝宝可能常常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这时候妈妈很可能觉得宝宝受了委屈,于是不假思索就要介入,为宝宝讨回个公道。比如佳佳的玩具被别的宝宝抢走了,妈妈可能很急切地走过去说:“这是佳佳的玩具,佳佳正在玩儿呢。请你把玩具还给佳佳。”可是妈妈很快就会发现,佳佳要么根本不在意她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抢走,要么很快伤疤没好就忘了痛,跟抢她玩具的小伙伴玩成一片,她看起来甚至似乎觉得这种抢玩具的游戏很有趣呢。妈妈的反应实际上并不是佳佳的反应,妈妈感觉到的也并不就是佳佳的感觉。因此,如果没有给宝宝构成别的威胁,妈妈没必要介入他们之间的这种争夺。

7 分散宝宝的注意力

宝宝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通常不会太久。在宝宝争抢玩具的过程中,他们很可能被别的事物吸引而失去抢玩具的兴趣。当宝宝之间发生争端时,设法将宝宝的注意力转向别的方面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如果把所有争抢时间都当成教育宝宝学习分享的平台并不见得成效显著。让宝宝体验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乐趣才是帮助宝宝建立学习分享的有效方式之一。

8 不要助长宝宝的不良行为

芸儿想要姐姐的图画书,而姐姐这会儿还没有注意到芸儿的动向。妈妈该让芸儿自己悄悄地拿走姐姐的图画书吗?不行!千万不要!这样只会制造两个宝宝之间的矛盾。妈妈可以说服芸儿:“你想看姐姐的图画书是吗?那你去向姐姐要吧!如果姐姐给你看,你就可以看了。”这样的处理方式能让宝宝明白,要分享他人的东西,必须要通过正确的途径来达成自己的愿望。

9 以适当的方式评价宝宝

2~3岁的宝宝很看重父母和其他长辈的评价。当父母给予别的小伙伴很高评价时,宝宝心理会很不舒服。尤其是当父母拿宝宝跟别的小朋友进行比较时,宝宝的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每当这时候,本来玩得好好的宝宝可能会突然抢走正与人分享的玩具或者对别的小伙伴发脾气。不管别的宝宝做得如何,妈妈只要对宝宝说:“你看看,小哥哥把他的玩具给你玩,他对你多好。”这样说就会让宝宝体会到小哥哥的友爱,而不会因为小哥哥比自己表现好受到表扬而产生嫉妒情绪。总之,妈妈不要让宝宝掩盖在别的宝宝的光环下。为了让宝宝体现自身价值,妈妈可以经常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来做客,让宝宝表演他最拿手的节目,这样既可以让宝宝在同小伙伴玩耍的过程中体验到分享的乐趣,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10 关注宝宝的反应

有时候,本来善于分享的宝宝突然不愿意与某个人分享了,那么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不喜欢那个要与他分享的人。试想想,如果你恨某个人,你愿意与他分享你最心爱的物品吗?因此,在宝宝与人玩耍的过程中,妈妈要细心观察,了解宝宝不愿意分享的深层次原因,充分理解宝宝,而不要因为宝宝的改变而大发雷霆。

11 鼓励宝宝做个慷慨的孩子

如果有一天,宝宝从幼儿园回来突然对你说:“妈妈,我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吃饭。”那么好的,只要你们家能容纳那么多人,尽管让他们来好了。这是多好的让宝宝学习分享的机会呀!如果宝宝很少能找到小朋友跟他一起玩,那么带宝宝一起参加育儿杂志、网络、小区发起的各项活动也不失为一个给宝宝创设分享环境的好方式。

12 帮助宝宝理解彼此的情绪

当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父母要视情况及时向宝宝做些解释,帮助他理解分享时遇到的问题。比如,别的小朋友把属于她自己的布娃娃从宝宝手里抢回去了,妈妈可以告诉宝宝:“她太喜欢她的布娃娃了,她想现在就抱着她的布娃娃。”如果宝宝不肯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父母可以表示理解,并替他说出自己的感受:“我知道你想自己玩你的玩具。”“丁丁把你的小汽车拿走了,你很伤心。”

13 鼓励宝宝每一点微小的进步

对宝宝来说,分享并不意味着他必须把手中的东西交给别人,妈妈也没有必要这样要求宝宝。即便宝宝只是把手中的玩具拿出来给人看一看,摸一摸,这也是他尝试分享的开端。这个时候,妈妈一定要及时给予宝宝鼓励,千万不要因为宝宝没有把玩具给出去而责备宝宝小气,那样只会打消他尝试分享的积极性。让宝宝一点点适应与人分享,就会使他感觉比较安心。如果妈妈对宝宝不强求,同时对他每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会加快他学习分享的进程。在这样愉快的心理体验中,也许要不了多久,他就会尝试松开自己紧握的双手,把玩具让给小伙伴玩耍了。

14 选择合适的分享物品

一定要宝宝分享他的至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聪明的妈妈会在家里来小朋友之前,先把宝宝最喜欢的物品藏起来,免得小“入侵者”的到来引起一片混乱。像积木、玩具、茶具或餐具、蜡笔、图书等玩具都宝宝比较容易接受的分享物,如果宝宝把某个玩具抓得死死的不肯转手让给他的游戏伙伴,不要强求他,想办法转移他小伙伴的注意力,比如突然问他一个问题,给他一些美食或者另外一个玩具等,以便结束他们之间的争夺。

15 尊重宝宝的所有权

如果宝宝发现他自己的东西比如衣服、图书或者玩具被人粗暴对待,他就不可能把自己的物品交出来哪怕一小会儿,妈妈平时要注意尊重宝宝的所有权。比如,妈妈想要用宝宝的蜡笔,就要事先征得他的同意,并且给予他说“不”的权力。除了妈妈本人之外,也要说服家里其他人,包括宝宝的同胞兄弟姐妹或者保姆等尊重他的所有权。这样才能让他对周围的人产生信任感,帮助他更好地学习分享。

16 给宝宝树立一个模仿的榜样

宝宝学会分享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模仿。妈妈可以尝试和宝宝一道分享自己的冰淇淋,让宝宝戴自己的围巾、发卡、帽子,穿爸爸的大鞋子,戴爸爸的大手套等,当然也要让宝宝拿出一些东西分享,如一起玩他的玩具,一起听故事,大家一起想出一个好主意,分享彼此高兴的心情等。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亲眼看到妈妈给他东西或者拿走他的东西,让他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和家人一起分享一切,进而学会与他的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食品等。

02 我是最不好的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存在着自卑心理,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是最不好的。他们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都很低,有的孩子甚至在父母面前也会感到自卑。这种自卑感会给孩子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试想,一个瞧不起自己的孩子,怎么能获得成功呢?因此,家长们应该想办法帮孩子重新建立起自信。

行为示例 小君是个6岁的女孩子,刚刚上小学,她性格内向,常常感到很自卑。妈妈抱怨说:“我不知道这孩子一天到晚在想什么?别人的孩子小时候都无忧无虑、大大方方的,可这孩子却每天都心事重重的,一点也不像这个年纪孩子该有的样子……”小君到底在想什么呢?

宝宝的想法“在幼儿园里,我就是最笨的,别的小朋友都有特长,也很会讨老师的喜欢,只有我不行。现在上小学了,我好害怕呀!我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小学的生活。像我这样没用的人,小学老师也不会喜欢我的……”

你的误区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的自卑往往是由于自我评价过低导致的。一些常有自卑感的孩子,往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比如上例中的小君,就是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而事实上,她充其量只是性格内向不善表达而已,她所说的别人都不喜欢她,也只是她单方面的想法。其实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比他真正是怎样一个人更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按照他自己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而行动的。自卑者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他们往往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过人之处”,却对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妄加评判,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这是一种认知悲剧。

解决办法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呢?心理学家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得让孩子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1 告诉孩子,不是只有你会自卑

著名的精神分析家阿德勒曾经说过:“所有的人都有那么一点自卑,无论他是高官巨贾还是市井平民,概莫能外。”也就是说,自卑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但适度的自卑可以使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自己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因此,自卑感及其对它的克服、超越,可以使人完善自我,是人走向成功的起点和桥梁。如果没有自卑感,也就没了进取心。其实人人都会产生自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要正确对待自卑,不要只看到自卑的危害,更不能因为自己对自己的片面认识而自卑。

2 引导孩子全面评价自己

一些孩子在做出自我评价时,往往只看到缺点,看不到优点,而且有时评价得也不够全面。比如,孩子常常会这样说:“我笨死了!总是不如我们班的小茹讨人喜欢!”“我不够聪明,老师提问的时候,我的反应总是很慢!”其实评价应该是多角度的,不能只是看到某一方面的表现,而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评价自己:1.学习能力:比如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2.特殊能力:比如音乐、美术、书法、体育项目等;3.处事态度:兴趣、爱好、勤奋、独立性、责任感等;4.人品和个性特点:如自我管理的能力、道德品质、信念等。家长平时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评价,让孩子列举出自己身上的优点和不足,并把它们写在一张卡片上,然后由父母在另一张纸上写出他们心目中孩子的优缺点,两者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其实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讨厌”自己。要提醒孩子多注意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这样孩子就会欣喜地发现,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的优点,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3 教孩子一招自卑补偿法

家长应教育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从多角度辩证地看问题,形成“合理化认识”。同时要教孩子利用自卑补偿法和转移等心理防御机制以保持心理完整或平衡,认识到某一方面的缺点和不足是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完美和丰富进行补偿和纠正的。通常可以使孩子从两个方面进行心理补偿:一是以勤补拙,如果某方面的不足,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而导致潜力没有充分发挥,那么就以最大的决心和毅力去使缺陷变为完美;二是扬长避短,如长相平平,就可以用美好的性情、乐于助人的品质来补偿,资质一般,可以通过训练,或者培养诸如书法、雕刻、绘画、音乐等他人所不及的特殊能力来达到补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理智地对待缺点,寻找合适的补偿目标,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就能把自卑转化为一种奋发图强的动力。

4 让孩子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

著名心理学家莫顿曾提出“预言自动实现”的原则,认为人具有一种自动实现预言的倾向。他相信,在我们心灵的“眼睛”面前,长期而稳定地放着一幅自我肖像,而我们会与它越来越接近。所以,如果我们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当感到信心不足时,孩子应该给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把“没什么可担心的,我也行”、“我一定能成功”之类的话写下来,或者大声说出来,你的梦想就会成真!

5 给自卑的孩子更多的关注

自卑的孩子其实渴望别人的关注和关怀,特别是老师和家长的关注。所以,我们应适时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小莫貌不出众,胆小怕事,上课的时候很少回答问题,喜欢一个人在最后一排呆坐。在一次手工课上,老师教大家做纸飞机,小莫一点也不会,老师过去教他,可他还是不会。全班小朋友这时开始一起喊:“老师!让小莫上台去做!”老师原本怕伤了小莫的自尊心,正打算制止小朋友们,却看见小莫显示出从没有过的开心,和小朋友们推挤嬉笑。老师顿时明白,小莫的自卑也许正是因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

6 多给自卑孩子一些表扬

对自卑的孩子,父母或老师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过苛求孩子。对他们正在做的好事或平时的点滴进步,都应及时予以表扬或肯定。假如上手工课时孩子捏了一只狗,那么你最好不要过多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像,而应认真寻找孩子的每一点成功之处并作出由衷地赞赏:“看,那狗的尾巴捏得真好呀,好像是真的一样!”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有自信。

小古是个自卑的孩子,在一次绘画课上,小古在纸上画了一个会飞的小人儿。小朋友们看了哈哈大笑,都说小古笨!小古低着头,脸红红的。这时老师拿起小古的画,脸上露出满意的表情说:“小古的想象力真丰富!他是画了一个外国的小朋友,飞来我们这个城市玩的,老师猜对了吗?”小古深深地点了点头。下课后,小古跑到老师面前说:“谢谢你,老师!”听到小古的这句话,老师很高兴,因为孩子的肯定是最珍贵的。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你应该让孩子觉得:你对他的表扬完全是诚恳的,而不是应付的、客套的,这样孩子才会真正相信自己是值得别人喜爱的。

7 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应当尽量让自卑的孩子回答容易回答的问题,组织集体活动或游戏时,也要分给他们角色,给予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而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当尽量锻炼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提供充分的舞台让孩子自由发挥。

小雪胆怯而害羞,常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自言自语,不敢与人交往。细心的老师发现,自卑的小雪特别喜欢小动物而且想象力丰富,她还了解各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在班级的一次故事会上,老师就安排小雪给同学们讲有关小动物的故事,全班的小朋友都听得入了神,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有的同学喊着:“小雪,太棒了!”小雪高兴地笑了,从此,她不再只是角落里的小雪了,她变得喜欢交往、喜欢回答问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03 爱嫉妒也是不自信

当发现孩子嫉妒别人时,父母常会指责孩子心胸狭窄,其实,导致孩子嫉妒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其中一点就是害怕。比如害怕自己不是一个优秀的人,害怕爸爸妈妈喜欢别的小朋友而不喜欢自己等等。因此,如果父母能让孩子更喜欢他们自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也有很多特长,父母对他的爱是永远不变的话,孩子的嫉妒心理也一定会减轻许多。

孩子的嫉妒往往产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人的才能、地位、境遇或相貌等方面优于自己;意识到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的占有或占有意识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自己的社会尊重需要未能得到满足等。

嫉妒情绪普遍存在着。在嫉妒者的眼里,被嫉妒者的成功仿佛证明了自己的失败;被嫉妒者的辉煌好像印证了自己的无能;被嫉妒者的各种优势又似乎说明了自己的不幸。有的人看到别人的才华、能力、荣誉、人际关系、经济条件比自己好,长相、衣着超过自己,又那么受欢迎,便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羡慕,继而产生恼怒、痛苦。一些孩子甚至会千方百计地拖别人的后腿,拆台行为明显。

行为示例 5岁的萌萌家境一般,因此在富有的同学面前,她总感到有点自卑。尤其是她在幼儿园的一个最好的朋友,家庭条件非常好,那女孩总是像个小公主一样,新衣服不断,手里拿的玩具和零食,更是萌萌见都没见过的。萌萌在她的面前,简直就像个丑小鸭。更让她难过的是,好朋友从不让萌萌玩她的高级玩具,有了好吃的也不愿意与萌萌一起分享,这样的做法严重伤害了萌萌的自尊心。于是,有一天,趁大家都去操场玩的时候,萌萌一个人潜入活动教室,把“小公主”的进口书包扔进了卫生间的下水道,看着小公主哇哇大哭的样子,萌萌的心里满足极了……

宝宝的想法 这下看你还臭美不臭美……

你的误区 嫉妒者有时是因为无法肯定自我。在他人的心目中,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自己是不是能凭借能力取得成功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往往不自觉地在心中出现,而对待这些问题又无法找到解决的方案,时而认为是肯定的,时而又认为是否定的。在这样的心态下,遇到一些比自己强的伙伴,一些人缘好的伙伴,一些条件比自己好的伙伴,便容易产生嫉妒。而越是嫉妒,他越是无法肯定自我,陷入了恶性循环。

解决办法 想要纠正孩子的嫉妒,那么首先就要让孩子学着肯定自己,而要让孩子肯定自己,就得改正孩子不良的认知习惯。这种认知习惯突出表现在不恰当的比较上。他们习惯于用别人的优点、长处与自己的比较,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实际上,这种比较是不平等的,怎么能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较。

纠正嫉妒心的方法

1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所以作为父母,不但要正确地认识孩子,还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适度的表扬,可以增加他的自信,促进他不断进步;如果表扬过度,就会使孩子骄傲,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甚至当有人说别人好,没说他好时,他就难以接受。比如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对自己构成了威胁。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主观臆想,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别人的帮助,荣誉既是他的也是大家的,人们给予别人赞美和荣誉,并不会损害到自己。而孩子之间之所以产生嫉妒心理,是因为他们还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能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正确的评价,这就要求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注意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

2 培养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给孩子客观地看待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能使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别人,还能使孩子的理智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设置环境,创造氛围,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事事领先的人是不存在的。如果家长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养成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孩子的情感就会不断丰富,心理也就会日趋成熟。这时,即使孩子对某人产生了嫉妒心理,也会很快被理智的思考所抑制。

3 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都有优势和不足。某些方面自己不如别人,这是客观的必然现象。有些宝贝的记性不好,花费同样的时间,别的小朋友能背两首古诗,可自己一首也背不会。这时你要告诉孩子:不必嫉恨别人,也不用抱怨自己,也许你会发现,你有顽强的意志,如果充分发挥你的意志力,可能在别人半途而废的地方,你就能取得胜利。

4 培养孩子博大的胸怀

有妒忌心理的孩子,往往有自身的性格弱点。如:与人交往时,喜欢做核心;当不能成为社交中心时,就会发脾气;不会感谢人,易受外界影响等。对有性格弱点的孩子,父母要细心引导,要热情鼓励孩子多多学习他人的长处,积极支持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别人、战胜自己,使孩子的妒忌心理得到正当的宣泄。父母要教育孩子对遭遇不幸的人给予同情,不可纵容孩子幸灾乐祸,助长孩子的妒忌心理。对孩子的挫折,父母要耐心地同孩子一起认真做理性分析,帮助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鼓励孩子再做努力,绝不可让孩子怨天尤人,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父母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孩子经得起风吹浪打,对别人的成功也应感到由衷地高兴,对他人的不幸应给予深切地同情,对自己的失败应具有再创成功的信心。

5 帮助孩子正确认清妒忌心的危害

父母要教导孩子,妒忌心的危害一是打击别人,二是贻误自己,于人于己都无益处。战国时候,庞涓妒忌同窗好友孙膑的才能,他把孙膑骗到魏国,用莫须有的罪名挖去孙膑的膝盖骨。孙膑忍着痛苦,修习兵书,终于逃出魏国,在马陵之战中打败庞涓,并取其性命。庞涓自取灭亡,落得被人耻笑的下场。三国时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几次要害诸葛亮,但是最终害不成别人反害了自己,堂堂的吴国大都督,没有死在刀光剑影的沙场,却因妒忌而气死在病榻之上,岂不悲哉?

总之,一个真正了解自己长处、喜欢自己的孩子,是不会去嫉妒别人的,因为他有让自己引以为傲的东西。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就是克服嫉妒的最好武器。

04 培养乖巧性格[训练]

训练目标 乖巧性格的塑造,仅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于理解能力尚浅的宝宝们来说,确实是难了一些;若能巧妙利用游戏方法,让宝贝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与同伴的相处,学会表达对他人的爱,乖巧性格的形成就指日可待了。

训练分析 鼓掌的游戏是个非常有趣而又不寻常的表示认可的礼仪性游戏。这个游戏可使掌声越来越响,参加鼓掌的人越来越多,直到参与的每个人都得到掌声。从中,宝贝们学会了认可别人,同时也得到了来自同伴的最真诚的鼓励。布娃娃的游戏是个不错的放松活动,它也创设了很好的机会,让孩子们学会充满爱心地去关心别人、表达真爱。

训练方法1 真诚的鼓掌

你能设想一下吗?当一个艺术家在一场音乐会或任何一次在观众面前的表演之后,全场热烈掌声响起时,他有什么样的感觉吗?可能他不是用耳朵在感觉掌声,而是用心。我们是个很好的集体,每个人都应该得到掌声,我想请你们做个很特别的游戏,在游戏中掌声开始很轻,接着越来越响。游戏是这样进行的:请你们站起来,一个小朋友开始走向另一个小朋友,看着第二个小朋友的眼睛,并同时开始鼓掌。然后两个小朋友一起找出该得到掌声的下一个小朋友。他们走向第三个小朋友,站到他面前鼓掌,然后三人再一起找下一个小朋友。最后一个走到鼓掌队伍里的小朋友可以随意决定下一个该得到鼓掌的小朋友。就这样进行下去,掌声会越来越有力,大家也会越来越开心,不是吗?

讨论:

1.当你面对别人的掌声,心里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2.你喜欢别人为你鼓掌吗?那你愿意为别人鼓掌吗?

训练方法2 布娃娃

你们能告诉我什么是温柔吗?什么时候别人对你很温柔,你什么时候对别人很温柔?

我想请你们做一个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你们可能会对班里别的小朋友特别友好和温柔。请大家围成圈儿坐下来,用一种特别舒服的方式让自己尽可能地放松,然后我们请一个小朋友示范一下,平时她是怎样抱布娃娃的(比如轻轻地拥抱她的双臂、双腿,依次举高再轻轻放回地上,或者搂起她的脖子,拍拍她的肩膀等。)

下面我要邀请4个小朋友走到中间来,按刚才这个小朋友抱娃娃的方式,拥抱她的双臂、双腿,搂着她的脖子、拍拍她的肩膀,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这4个小朋友要注意,动作一定要温柔小心哦!

如果大家都看明白了游戏的玩法,就请你们5人组成一组,每个人都得成为一次布娃娃,另外4个小朋友可按照自己表达温柔的方式去抚摸这个小朋友,中间的那个小朋友要随时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我喜欢你摸我的头发,或者我不喜欢你抬我的腿,以便让小伙伴的动作能让你觉得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