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技术创新的战略及管理——理论与实践
15100200000003

第3章 技术、创新及其战略的定义及特征

19世纪末,随着大型化学和电力公司的成长(尤其在德国和美国),技术成为管理实践和战略的一个外部因素(Mowery,1983)。此时,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工业研发实验室。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几个主要产业中的许多大型企业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外部技术合同网络,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参与全球竞争,成为世界性卡特尔的一部分。伴随着与技术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相关的学术研究也逐渐增加。熊彼特(Schumpeter)最早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强调创新在企业间竞争、产业结构的演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尽管如此,熊彼特没有发展出关于创新企业的完整理论,也几乎没有涉及创新的来源和连续渐进式改进的重要性(Freeman,1988)。从1980年代起,技术创新在公司战略、运营管理、全球竞争、战略联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下部分将论述后熊彼特时代关于技术、创新及战略概念和理论的演化。

一、技术与技术战略

(一)技术

因为技术内容的多样性,加上不同领域的学者的研究对象与目的有所不同,所以迄今为止对于技术这个要概念仍然缺乏公认的定义。一般而言,狭义的技术(technology)偏重于生产层面的描述,Frankel(1990)认为技术是一种知识、经验、秘决、具体的装置或设备的集合体,其职能是生产新形态的产品或服务。然而从广义的角度,除了生产层面外,技术还包括管理层面。Baranson(1996)主张“技术应包括产品设计,生产方法,以及为了规划、组织和执行生产计划所需的企业体系。”Lambooy(2002)认为技术指的是有形的技术产品、管理与员工的技术知识、嵌套于公共产品(机器、设备、工具)或组织中的知识。简而言之,尽管迄今人们已经就技术的方法论和实证方面的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然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技术是一个复杂的事物,其主要特征表现为非线性、锁定、路径依赖和不可逆性(Riccardo,1998)。

(二)技术战略

早期学术文献中关于技术战略的划分主要是以业务选择或市场角色为依据,例如按照一般或专业化,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领先者或跟随者来进行分类(Scherer,1982),这些分类没有考虑企业之间在技术机会来源上,以及在其开发的速度和方向上的丰富多样性。此后,学者们对此问题进行了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Porter(1985)定义技术创新战略为企业发展使用技术的途径。企业在制定技术创新策略时,必须考虑到所处的外部产业状况、内部公司能力开发与竞争策略定位上是否配合。

Maidique和patch(1988)定义技术创新战略是对新技术的选择,是将新技术应用在新产品、制造上及企业内部资源运用等,并认为广义性技术创新策略应包含组织策略、产品市场、人力资源配置及控制等。

Maidique和Patch(1988)定义了技术战略由6个维度所组成:技术的类型、内部和外部技术资源、研发投入、竞争力的期望水平、技术引进时间选择和研究组织。

Vittorio(2001)认为技术战略包含三类决策:技术选择,技术开发和引进的时间选择,以及技术获取模式。技术选择决策的影响变量包括技术的相关性、与开发与应用该技术相关的风险、适宜性、与其他技术的相互依赖以及创造力;技术开发和引进的时间选择决策包括基于时间的竞争——机会窗口、时间压缩不经济、加速陷阱和标准设置等要素;技术获取模式决策包括决定通过内部开发、与其他企业或机构合作、还是购买获得技术。

Pegels和Thirumurthy(1996)定义技术创新战略是公司投入的研发努力,并将其转化成产品或制造技术的提升,而这些研发的努力所产生竞争优势用来改善公司的绩效。

二、创新与创新战略

(一)创新的定义

创新概念最早是由熊彼特提出(Schumpeter,1934),他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前所未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创新有五种类型:引入新产品、引进新的生产工艺、开辟新的市场、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或新的供应来源、实现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可见,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了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两层含义。

此后,随着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加速,创新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学术界对于创新定义的理解也渐趋多元化,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创新定义:

Thompson(1965)定义创新就是新的概念、程序、产品或服务的产生、接受和执行。

Damanpour和Evan(1984)认为创新是反应环境的改变或在组织带来有关改变的方法,他们认为组织层面的创新可能包含新的技术概念或新的管理概念的完成。

Damanpour(1991)认为创新可能是一个新的产品或服务、新的生产流程技术、新的结构或管理系统、新的计划或程序。

Yamin等(1999)认为创新一般由管理、程序和技术方面的变革所构成。

Zaltman et al。(1973)及Rogers(1983)认为,创新即是被采用的单位认为具有新颖特征的一种思想、实践或器物。

Amabile等(1996)认为创新是在组织内部将创造性思想成功地落实的行为。

Myers and Marquis(1969)认为创新不是单一的行动而是由相互关联的各子过程构成的一个总过程。创新不仅仅是新创意的出现,也不仅是个新仪器的发明或新市场的开发,而是所有这些事物以一种整合的方式共同行动的过程。

有些观点认为创新是一个包括新知识的获取、传播和使用的过程(Damanpour,1991;Moorman&Miner,1998;Verona,1999)。

Drucker(1985)从创新机会的来源来思考问题,认为创新机会有7种来源:意外、不匹配、工艺需要、行业或市场结构的变革、人口结构、意识、心态和的改变、科学和非科学方面的新知识。

(二)创新的类型

Robertson(1967)将创新分为三种类型:(1)连续创新(continuous innovation)。将既存的产品加以改良变革,而非创造一个全新的产品。(2)动态连续创新(dynamically continuous innovation)。包含了创造新产品或是改良变革既存的旧有产品,但不改变消费购买的倾向,以及产品的使用形态。(3)非连续性创新(discontinuous innovation)。引入未曾进入市场之全新产品,导致改变了消费的形态。

Don和Robert(2002)通过对6种复杂技术案例进行研究,认为创新可以划分为3种差异明显的类型:(1)变革型(transformation):由新的共同演进的网络和技术所启动的新轨迹。(2)正常型(normal):由已经形成的网络和技术沿着一条已有轨迹的共同演进。(3)过渡型(transition):由已有网络和技术向着一条新轨迹的共同演进运动。政策制定者和经理们在从一种创新轨迹向着另一种创新轨迹移动时期面临着最大的挑战。这是一个充满混乱的时期,他们体现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飓风”。

Abernathy和Utterback(1978)从产业技术发展过程的角度,将创新分为3种类型:(1)特定时期创新(special pattern)。此时期适用大量规模经济生产,以标准化产品为主,强调生产效率,属于生产过程的改善,而非急剧性(radical)改变。(2)变动时期创新(fluid pattern)。重视产品的独特性与优越性,首先要先确认消费者当前的需求,然后重新整合企业资源及目标,开展创新活动。在此时期,消费者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使企业用剧变性的创新活动,制造出最好性能及样式的产品。(3)转型时期创新(transitional pattern):Abernathy和Utterback(1978)认为上述两种类型代表着两个极端现象。事实上,两者并非独立存在,企业会随着策略目标及竞争环境的不同,随时间而调整所进行的创新活动。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必须进行渐进式的创新。同时,为了发展新产品,而必需使用剧变式的创新活动。

Gobeli(1994)认为创新可以根据生产技术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利益两个维度,划分为四类:技术性创新(Technical Innovation),渐进式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激进式创新(Radical Innovation)和应用性创新(Application Innovation)。

(三)创新战略

Porter(1985)定义创新策略为企业发展及使用技术的途径,指的就是分配资源于技术创新上,以便达成由技术创新所能满足的竞争优势。企业在拟定创新策略时,必须考虑到所处的产业状况、公司能力与基本的竞争策略配合。波特认为一般竞争战略可以划分为四大类: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成本领先;集中差异化。波特指出,在这四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技术战略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但是针对每一类战略,技术战略要有所差异。此外,关于产品和工艺技术的战略决策既能够服务于差异化战略,也能服务于成本领先战略。技术战略与一般竞争战略之间的关系。

通过工艺开发达到更高的偏差容量、更好的质量控制、更可靠的进度,对订单更快的反应速度,或提高其他执行能力。

通过工艺开发调整生产和交付系统系统恰好达到该市场区间的要求,以尽可能降低成本。

通过工艺开发调整生产和交付系统,提高性能,达到该市场区间的要求。

Curry和Clayton(1992)提出三种创新策略,即采用或适应型创新策略、渐进型创新策略、以及突破型创新策略。

Parsons(1992)以竞争能力及创新机会为两构面,发展出三种不同形式的创新策略,分别是全面领导者、跟随者、以及赛跑者。

Robert(1995)根据可以影响企业做策略规划的因素,将创新策略分为八种类型,分别是产品或服务观念驱动型策略、市场或顾客别驱动型策略、产能驱动型策略、技术或Know-How 驱动型策略、销售或营销方法驱动型策略、配销方式驱动型策略、自然资源驱动型策略、规模成长或是报酬利润驱动型策略。

Freeman(1982)提出?种创新战略:(1)攻击型战略(Offensive)。扮演着“领导者”、“创新者”或“前瞻者”的角色,率先引进新产品,将资源大量投资在技术上,建?了产品乃至产业的标准,实施攻击性战略的企业将面临许多?确定性,但它能够决定自己的方向。(2)防御型战略(Defensive)。作为“快速跟进者”或“分析者”,企业要等施?攻击性战略的领先公司引进新产品后,才设法将先行产品的?确定性及缺陷予以克服,然后再推出自己的新产品。防卫型企业必须要有很强的研发能?,?仅要仿效先行者,还要能以较佳功能与较低成本推出异质化产品。(3)模仿型战略(Imitative)。模仿型企业等所有市场及技术的?确定性都被先行企业解决后,再切入市场,生产与创新者相同的产品。模仿者无意超越先行企业,其着力点在于以优异的制造能力?低成本,但显然这种战略不能获得先发优势。(4)依赖型战略(Dependent)。不同于强势企业建?品牌,依赖型企业成为强势企业的卫星企业,可以大大节?开发及营销的成本。(5)传统型战略(Traditional)。传统型企业按传统方式进行生产,不对产品进行大的改良,只是努??低成本。(6)投机型战略(Opportunistic)。投机型企业努力寻找?基(Niche)市场,力图满足细分市场中的特殊需求。

Christensen(1997)将创新战略划分为三种:(1)维持性创新,是指销售性能更好、更高价的产品给高阶顾客;(2)低阶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就是攻击原有或主流价值网络中的低阶市场,因他们并没有创造新市场,只有用低成本掠夺市场在位者的低利润顾客,诱使市场在位者忽略攻击,迫使市场在位者逃避攻击;(3)新市场的破坏性创新,是指积极争取尚未消费的新顾客,其要战胜的不是市场在位者,而是如何让新顾客消费,也就是创造新的价值网络。

Morton(1989)认为创新战略应可以分成三种,分别是侵略型战略、防御型战略、以及反击型战略;

不论企业拟定何种创新战略,均要拟定创新的目标,该目标可能是要领先或要追随、要渐进或要突破、要产品聚焦或市场聚焦、要攻击或要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