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男孩为何要穷着养女孩为何要富着养
15103600000003

第3章 从小你把他当“皇帝”,长大别人把他当“乞丐”

1你把他当“皇帝”,他未必

把你当“太上皇”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限的,父母是世上最不可能伤害自己孩子的人。但是“富”着养男孩,父母像对待皇帝一样千依百顺的惯着他,就等于在害他,也是在害自己。因为从小娇生惯养的男孩,不会换位思考,不可能明白家长对他的爱有多么的博大,所以家长把男孩当“皇帝”看待,他未必会把你当“太上皇”来孝敬。

小男孩在做某些事之前,他的大脑中就有一个特定的办事程序,且认为事情只能按照他的设想这样发生,如果有人打破他的设想,他就会发火。处在执拗敏感期的男孩,更是如此,因为从两岁左右开始,男孩内心已经有了一定的秩序感,并期待世界按照这种秩序感运行,一旦秩序遭到挑战,他就会为了维护这种秩序而抗争。

面对男孩的这种成长规律,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尽量顺从男孩合理的或非原则性的需求。孩子不是小大人,我们不能期待孩子的行为能够像大人一样理性、自制,有时候男孩对父母的“刁难”,只是他们的线性思维使然,并没有特殊的目的。这些理论说明提醒父母,处于执拗敏感期的男孩,当他们提出什么要求的时候,我们要习惯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理解他们,并尽量满足那些合理的或者是非原则性的需求。

家长要理解男孩的思维和行为,但是不可以一味地迁就,该批评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地告诉男孩。

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不少家长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一定要将儿子当作“小皇帝”来宠爱。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心肝宝贝,总怕他们吃不饱饭,总是劝儿子多吃一点。如果儿子不吃,妈妈常常会追着儿子满屋子跑,喂儿子吃饭,这份耐心只有父母才能够做到。但父母对男孩的诸多“服务”,可能会让男孩失去自己主动动手的能力,也会养成男孩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和不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习惯。

奶奶六十大寿,孙子非要吃一块生日蛋糕,爸爸不允许,孙子犯了橫:“不让我先吃,你们也别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打翻在地。奶奶伤心的说:“我爱了你12年,你爱我一天也不行吗?”

这类事情真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令人伤心,发人深省。这个12岁的男孩,应该不是一个不懂事的年龄,但说出这样霸道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长的溺爱,从小就没有受到尊重长辈的教育。

另外一件事是发生在母子拜完佛回去的路上,小男孩哭闹着要求买路边商铺的玩具,母亲责骂儿子见什么要什么,并以其需要的玩具没意义为由,拒绝购买。

母亲:“你买那么多没用的东西做什么?家里一大堆都不见你玩。”

儿子:“我就喜欢嘛,给我买嘛!”

母亲:“尽是喜欢这些没意义的东西,不买!”

儿子呜呜地哭起来!说:“不买也得买。”

母亲仍拒绝购买。

这时儿子突然打了母亲一巴掌再问:“你到底买不买?”

母亲无语。

在接下的几分钟内,儿子几次使劲抓扯母亲的头发和衣领并强迫母亲就范。

某公司促销小姐来解围说:“小朋友,你要什么?我去给你买好不好?”

儿子:“我就要我妈妈买,你滚!”

美丽小姐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儿子继续发难,伸手掐母亲喉咙,母亲憋得满脸通红。

僵持一会儿后,这位母亲妥协了。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人生来就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小男孩有今天的行为,让我们不难想到他平日里,一定是娇生惯养,霸道,事事不让人;粗野成性,随便打人,骂人,爱说脏话。但他肯定不是天生就是这副样子,这肯定是父母“培养”造成的结果。

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看,家长一定要对男孩有所要求。男孩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以爱回报父母,从小就要培养男孩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品格。家长可以提醒男孩来关心自己,让男孩体会到付出的快乐。比如父母工作一天已经很累了,就可以要求男孩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果男孩表示拒绝,父母要表现出不高兴。当然男孩答应做事情时,父母也一定要鼓励。

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孩子们,曾经过过生日的请举手”。话音刚落,孩子的小手齐刷刷的举了起来。

老师又问:“请你讲一讲自己的生日是怎么样过的?都收到了什么礼物?”

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这个孩子说生日是在大酒店过的,那个孩子说生日收到过衣服、玩具、大蛋糕等礼物。没有被叫到回答的孩子等不及了,自己站起来就大声说起来。孩子们口中的场面一个比一个气派,礼物一个比一个高级。

老师微笑着拍拍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问:“你们谁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

顿时,热闹的教室没了动静,只有几个孩子举起手来。

“那给父母过过生日的同学请站起来。”老师紧接着又说。

没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于是,老师把话题一转,说“我们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到今天的健康少年,里面包含了多少父母的心血和汗水?我们也要学会感恩,学会孝敬父母,体贴父母!我们也要为父母付出,让父母感觉到我们也爱他们。”

“富”着养的男孩最大限度地享受着爱。这份爱也常常是一种单项传递,而不是相互关爱。当男孩能够把别人给他的关爱转化为对大家的关爱时,才是真正拥有了爱,才能够知道孝敬长辈。

同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要尊重孝敬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这种人格素质,会让男孩在爱的熏陶下逐步发展成熟。一个受大家喜爱的男孩,内心必然充满了博爱心、仁慈心、善良心、同情心。男孩再把这些运用到社会上去,才能够与人为善,才能够找到自己的真爱,才能幸福、愉快、轻松,才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以爱回报父母,从小就要培养男孩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品格。

2

“小皇帝”一般都是假皇帝

中国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皇帝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在今天已经消失了。但是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今天,一些“富”着养的男孩,被培养成了现代的“小皇帝”。而古今两种皇帝也有着很多的异同。

中国现代的“小皇帝”与古代的皇帝最大的相同点是生活起居都被别人包办了,不需要为吃住行这样的事情费心。古代的皇帝被人伺候,是因为皇帝是权力的象征,是国家的统治者,是社会的中心,所有人的命运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今天的“小皇帝”则是被家长溺爱着,不管是大事小事,父母几乎全部给包办了,根本不需要男孩动一根手指。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和社会这个大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因为现在普遍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男孩在家中的地位自然可想而知,他不仅会被全家人给予极大的希望,同时大人们也心甘情愿地为男孩付出,男孩需要什么大人就尽量满足什么,谁叫他是“小皇帝”呢?自从男孩的诞生,父母似乎就开始成为他的佣人了。

古今两种皇帝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古代的皇帝作为特权阶级,生活安排有很多人操心费力,能够保证一生衣食无忧。今天的“小皇帝”虽然也被家长照顾的衣食无忧,但是家长不可能包办男孩的一生,眼前的快乐幸福只是暂时的。

古代的皇帝虽然有万人之上地位,有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作为统治者也自然承担了更大的责任。作为一个合格的皇帝,也需要学习很多的知识。古代皇帝要想安邦治国平天下,就要努力成为杰出的军事家、卓越的军事统帅,同时也要有政治家的谋略,能够马上夺天下,也要能够马下治理天下。

政绩斐然的清圣祖康熙,幼年不幸的经历,激励他刻苦学习。康熙8岁时父亲驾崩,10岁时母亲也去世,两年之间父母双亡,康熙是在祖母的教育下长大。

众所周知,康熙是封建社会难得的勤奋皇帝。他从小学习满文、汉文、骑射,也接受四书五经等儒家文化的熏陶。

他还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并颇有著述。就是这样的学习经历,使得康熙文武双全,既精通传统文化,又涉猎西方科学,还能亲征击退敌人,具有着政治家的眼光和手腕。

康熙即位时只有八岁。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斗争的胜利,开始真正亲政。康熙14岁的时候开始“御门听政”。每天早上晨时开始(七点-九点),康熙在乾清宫与大臣们讨论奏报,议商一些军国的大事,无论寒暑无一例外。

在他的执政期间,撤销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抵抗了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维持了东北边境一百五十多年的边界和平。康熙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康熙的勤政奠定了清朝持续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

而今天的“小皇帝”实际上都是普通的小男孩,家长对男孩也不会有太多不合理的要求。但是在他们年少时,去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也是相当必要的。“小皇帝”被父母保护起来,没有接受现实生活的考验,总会有些自以为是的想法,可是当困难来临,变得手足无措时,男孩才明白自己原来是多么的无能为力。男孩必须学会独立,长大后才能接受社会现实的考验。

郑板桥是清代箸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书画书法皆享有很高的声望,被人称为三绝。他到五十二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小宝。

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去做知县,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弟弟郑墨照管。郑板桥看到当时富贵人家子弟,又担心自己的儿子被娇惯变坏,所以他身在山东,而心里挂念在家的儿子。所以,他从山东不断写诗寄回家中让小宝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宝在母亲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背记着这些诗句,从而明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小宝长到六岁以后,郑板桥就把小宝带在自己身边,他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且经常给小宝讲述吃饭穿衣的艰难,并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学洗碗,必须洗干净。到小宝十二岁时,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天热天冷都要挑满,不能间断。

郑板桥直到临终前,他还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当小宝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放心地点了点头,遂即合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

郑板桥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非常注意教育方法。从小就让他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也从来不姑息儿子,安排儿子做一些家务来锻炼儿子的做事能力和忍耐力,磨练其毅力。直到临终的时候,仍不忘提醒儿子怎样活着,怎样做人。

现今家长应该多多借鉴郑板桥的教子精神。

现代父母,大多都经历过物质匮乏的童年。也许正是出于某种补偿心理,总是不希望男孩受到半点委屈。打从男孩出生开始,父母对他就有求必应,就给他所有他想要的东西,如此一来就算男孩以后长大成人还是会很倔强地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父母从不训练男孩的独立精神。从小帮他打点好一切事情,等他到了成人的年龄,再突然告诉他“自己决定吧!”我们不难想象,男孩会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无所适从。

父母从不告诉男孩什么事情做错了。也许有一天,犯下了父母再也无法替他掩饰的罪行,他还以为是整个社会都与他作对,是他自己受到迫害。

总之,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溺爱而把男孩给宠“废”了。家长“富”着养男孩,表面是保护男孩,其实是把男孩与现实生活隔离开。等“小皇帝”长大了,父母再也不能为他鞍前马后地忙碌了,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的“小皇帝”就会变成“乞丐”了。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

3

物质富足了,精神空虚了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富”着养的男孩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些男孩有着很好的物质生活,但是品质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却被父母忽略。如果说“男孩在物质上富足了,精神却空虚了”不是绝对的,但也是家长要特别注意防范的问题。

富足的物质生活掩盖不了精神的空虚。家长不要认为给了男孩好看的衣服,营养丰富的食物,自己的任务就已经结束。要想把男孩教育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除了让他身体健康,还要培养男孩的品质。家长在教育男孩时,应该把“养”和“育”分开来理解。物质的富足不等于精神也一定会丰富,家长要把物质和精神放在一起加以考虑。

物质富足的男孩,可能内心更加寂寞。很多父亲都在外忙于工作,就没有时间和儿子在一起。儿童的很多知识和行为,都是通过模仿大人来学习的。而父亲本来是男孩学习的第一个对象,但是父亲为了挣钱,却丢掉了影响男孩的最好时机。有时候孩子没有人照顾,就索性把孩子关在家里,父母认为这样做是最稳妥的办法。可是对于独生子来说,就算家长买了很多昂贵的玩具,孩子也只能自己跟自己玩耍。

杰杰这两天总是无精打彩,连最喜欢的玩具车也都不玩了,就想着能够有小朋友跟他一起玩。前天在小区滑滑梯时,碰到楼上读一年级的小哥哥,小哥哥带着他玩了一会,然后一起回家。

回到家后母亲给他烤山芋吃,他吃着吃着就说要给小哥哥也吃一个。他平时很小气,什么东西都不舍得给别人,于是母亲就带着他拿了一个到楼上那个小哥哥家。哪知道小家伙看到小哥哥,就站在门口不肯回家了,玩了很久他才依依不舍的回家。

第二天一起床就问母亲:“妈妈,小哥哥呢?我要跟小哥哥一起玩。”

晚上七点半的时候,杰杰又去问母亲:“妈妈,我们去找小哥哥玩好不好?”母亲以时间很晚了为由,拒绝了杰杰。杰杰只能很失望的去睡觉了。

现在很多男孩很可怜,物质上富足了很多,但精神上却变得很空虚,父母也要上班,男孩连最基本的玩伴都没有。如果这样下去,有可能会变得性格内向,甚至是自闭,也会对别人缺少爱心。

男孩在幼年的时候,就失去了男孩本应有的活泼、好动、勇敢的性格。男孩的天性过早地被磨掉,会变得对人对事越来越冷淡。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的寂寞、孤独感也会越来越膨胀,找不到舒解的方式,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心理特征。

现在社会上很多网络成瘾的男孩,他们整日沉浸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不愿与同学和家长交流,通过网络游戏中打打杀杀来排解自己空虚的时间。这种躲避现实生活的行为,不仅对男孩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且严重威胁着男孩的身体健康。曾经有媒体报道过,有少年在网吧玩游戏猝死的新闻。

小孩子是最天真的,快乐的童年会促进他一生的品质和人格的形成。父母在养育男孩时千万不要让孩子失去对生活的热爱。父母要把幸福当作最好的礼物送给孩子。其实幸福真的很简单,但真正的幸福有着深刻的内容,它能培养孩子的精神,与世界融合的感受将是他一生受用的财富。

内在精神的满足是幸福的最高境界。男孩必须要在爱的氛围下才能学会享受爱,并学会如何爱他人。亲子关系中的爱应该是以父母与男孩之间的互相尊重为基础的,让孩子有被人承认,被人关爱,受人尊敬这样的幸福感。以爱为内涵的幸福感可以来自每天的一个拥抱,每天的一个微笑,每天的一声称赞……此外,你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谈话,哪怕你再忙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和孩子交流。

父母可以和男孩一起去滑雪,或者一起在公园里玩,和孩子一起骑车,可以让男孩更健康、更茁壮,还能让他拥有更多的欢笑。经常运动能让孩子身心放松,能让孩子有健康的体态,也能让孩子因为自己能完成一些体育运动而获得自豪感。如果你鼓励他去做他喜欢的运动,或许他还能从这项运动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为孩子营造一个丰富优越的环境,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是父母的梦想和目标。但如果父母宠得孩子自私、任性、霸道,那么男孩长大后连最起码的独立生存能力都没有,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没有,即便他自己才华出众,也不能算是一个健全的人。

男孩年龄还小,心理和生理都尚未成熟,有时遇到问题就会显得很脆弱,分辨能力也差。所以家长应考虑到底怎样养孩子?

再以郑板桥教子为例。

郑板桥在外地当官,儿子小宝托付给弟弟照顾。当郑板桥听说在家的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他要求弟弟和家人对小宝严加管教,弟弟和家人按照郑板桥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收效很大,就给郑板桥写了封信,讲了孩子的长进,照此下去,长大之后准能像你一样当个官儿。

郑板桥看了这封信后,立即给弟弟郑墨回信说:“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以后越来越坏,总没个好结果。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好人。”

郑板桥及时的改正了儿子的错误行为,并且告诉了儿子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没有父亲的悉心教导,可能小宝将来也会变成一个纨绔子弟。

现代社会精神空虚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缺少远大理想、嫉妒心强、爱慕虚荣、不守信用、爱说谎等等。而男孩还处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阶段。家长一定要注意男孩现在的一些小错误,因为如果忽视,很有可能会变成男孩一生的毛病。

今天的中国飞速发展,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也诞生了很多有钱人。但是也出现了一种现象:有钱人,富而不贵!这种富人为什么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呢?不是人们嫉妒他们的财富,而是这种富人只会一切向“钱”看。追名逐利使他们失去了生活中最朴实的东西。反之,姚明作为在美国表现最出色的中国运动员,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不是因为他有着3亿多的身价,而是因为他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

精神的富足就是一种美,这种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是一种把生命融入诗意的壮举。一个有着正确人生追求的人,肯定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并且充满了希望和快乐。这样的人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又是物质所无法弥补的。

内在精神的满足是幸福的最高境界。男孩必须要在爱的氛围下才能学会享受爱,并学会如何爱他人。

4

告诉儿子:想要“江山”,自己打

“富”着养的男孩依赖性都很强。通常除了生存能力差之外,还不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因为家长会尽一切能力满足着他们的要求。在天真的男孩眼中家长是神通广大的人,男孩想要什么,家长就能够给买来。“富”着养的男孩不会主动去参与竞争,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小男孩都爱缠着父母,但家长不能因为爱孩子,而纵容男孩的依赖性。有的父母因为平时忙于工作,所以在休息的时候想尽办法来弥补。对男孩的要求,都会去容忍、满足和纵容。也有的家长认为小男孩为所欲为没关系,长大了,自然就好了。所以男孩的任何要求,家长从不拒绝,帮助男孩完成。这也是一种错的教育观念。

男孩的培养,父母的态度最关键。

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男孩做事总是有人代劳,必然会养成依赖的心理,这将会使男孩没有自信,每次都要通过立即满足来达到目的,不能独立判断,更不会挑战困难。

孩子渐渐长大,在学习与教养的过程当中,父母也可以适时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当男孩吵着要大人拿玩具或是请求帮忙的时候,常常因为家长立马满足孩子,而让孩子觉得这是应该的,既不体谅父母的辛苦,也不会学着去等待,难怪很多父母自嘲自己是“孝父”、“孝母”。

延迟满足并不是限制孩子的需求,因此,当孩子出现需求的时候,父母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如果要求合适,但可以等一会再满足的,那就让孩子等一会,如果他做到了,给孩子鼓励和表扬。

家长一定要培养男孩独立自主的习惯,明确地告诉男孩,获得成功不能光依靠别人的帮助。如果长大以后想要有美好的生活,就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拼搏。

中国历代名家名人教子治家各有其术,而不愿留钱财给后代是大多数人的共同点。

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把全部财产捐给自己在国内办的集美学校,先生对子女回国安家作了如下规定:每人每月发给25元生活费。

革命先辈张闻天把组织归还的冻结存款和补发的工资4万余元让妻子刘英全部交给党组炽,他在病床上还再三嘱咐:千万不要留给孩子。

在一些父母的心目中,孩子是家庭的全部希望。不仅在家中一切为了孩子,一切服从孩子,业余时间也全搭给了孩子。父母一生的精力都花在儿子身上,从来不知道自己关心一下自己,积攒下来的钱也不用在自己身上享受。不少家长,不是想办法激励男孩自强自立,努力工作,而是想方设法为下一代积累钱财,不惜花重金买地建房,添置高档家具,但在精神方面留给后代的却很少很少。

父母如果真是为了男孩以后有个完美幸福的人生,不是要努力为男孩留下多少物质财富,而是精神上的财富。父母不要给男孩有依赖自己的机会,否则自己儿子将来可能会变成“啃老族”。父母要让男孩知道不播种就没有果实,想成功要靠自己的双手打拼。

刘墉,台湾著名作家。除了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刘墉还有一对让他骄傲和自豪的儿女,儿子刘轩如今已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小女儿刘倚帆更是多才多艺,刚刚才15岁的她,就夺得了美国总统奖。

刘墉一家刚到美国定居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儿子刘轩胆子很小,加上语言上有困难,很怕和同学打交道,整天郁郁寡欢。

于是刘墉就常常带着刘轩到野外玩,利用大自然培养他勇敢、开朗的性格。如果在路上,刘墉总爱让刘轩问警察、路人、卖爆米花的“现在几点了?”在刘墉的教育下刘轩遇到困难时不再气馁,有了不服输的精神。在刘墉的引导下,刘轩很快就融入到学校集体生活中,和同学打成了一片。

不仅如此,刘墉还让刘轩利用假期去外面打工挣钱。有一年暑假,本想在家享受的刘轩,硬在爸爸的严格要求下,找了份擦车的工作。冒着酷暑,穿着宽大的工作服,汗流浃背地清洗车子,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才挣了25美元。攥着薄薄的几张票子,刘轩真切感觉到,钱是如此来之不易,而在平常,这些钱仅仅够他吃两支冰淇淋。暑期工作不仅让刘轩彻底理解了爸爸的良苦用心,也带给了他深刻的人生体验,使他开始懂得珍惜生活。

父母不能因为爱男孩,而让他的心中长出依赖的毒苗;父母不能因为心疼男孩,而惯坏了男孩。家长可能会包容男孩的骄横、懒惰,社会却不会容忍这样“富”着养的男孩。

父母要帮助男孩认识劳动的价值。只有劳动才赋予人生活的价值。劳动是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劳动自然会有“报酬”。诚心诚意的劳动,内心会充满喜悦。一个人有热爱劳动的品质,将受益一生。现在的男孩很少会主动分担家务,不是因为男孩生性懒惰,而是他们从小就没有劳动意识,也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美国父母怎样教孩子做家务的呢?

父母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内容,让孩子明确所要完成的工作,并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流去干某些家务,把孩子没有兴趣或觉得容易干的家务交叉着让孩子做。检查孩子完成情况,使孩子因完成劳动而产生一种成就感。

列出父母应做的事情,不让孩子感到父母只在吩咐他做家务,而要知道父母比他做的多的多。

向做家务的孩子道谢,父母要经常让孩子知道,自己对他们的帮助多么感谢,这种真诚的感谢会令孩子更积极地成为做家务的好帮手。

每一个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的想法,并且早早的为男孩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对男孩过分保护,往往会妨碍男孩身心的正常发展,使他们变得胆怯、依赖心重、神经质,不敢做任何尝试,而且不易与人接近。所以,父母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对男孩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男孩能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男孩不仅从小就要有一双勤劳的手,而且还要练就立足社会的本领,使其受益终身。

凡是男孩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应放手让他自己去做。让男孩从小养成自己处理自己事情的习惯,男孩在处理这些事情时不知不觉就会养成独立的个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收获果实,就必须先播种。男孩只有脚踏实地地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收获果实,就必须先播种。男孩只有脚踏实地地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5

男孩小时候做“乞丐”,

长大才能当“皇帝”

“穷”着养的男孩小时候做“乞丐”,长大以后才能够当“皇帝”。男孩小时候吃很多苦,才会有着明确的志向去努力改变这一切。人贵有志,如无志,则不能立。不能立,纵有万贯财产也会挥霍一空。

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时,就注定了要经历各种困难的考验。这并不是一种悲观的人生认识,而是提醒人们要想拥有绚丽的人生,就要不断地历练自己。

“穷”着养的男孩,从小就知道现实生活是不完美的,只有今天付出努力,明天才能够有所收获;只有今天磨练自己,明天才能够少吃苦或不吃苦。

郑全战,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现合并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之后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微软总部担任软件设计工程师多年,现为腾讯公司首席架构师。

郑全战出生于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农民家庭,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却走出了三位博士。当谈及家庭的学习氛围时,郑全战坦言:“我们家基本是大人不管,功课是我们自己在努力。大哥比较聪明,比较爱学习,是他从小领着我们学习。”可以说,大哥吃苦耐劳的品质和锲而不舍的斗志对郑全战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小时候的艰苦生活,让郑全战深深地明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二十年的读书生涯,他笑称自己是“吃了二十年的咸菜”走过来的。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挡住他前进的步伐,反而磨练了他顽强拼搏的意志,坚定了他发愤读书的决心。

再看看“富”着养的男孩,面对一大堆的饭菜,哄着吃也吃不几口,还有的孩子一点苦一点累都吃不得,更是别说让其经历郑全战那种苦日子了。很多男孩跟小时候的郑全战比起来,真是要学习的太多太多。不吃苦的男孩不会知道甜是何物,所以应该多给男孩讲一些吃苦耐劳、取得成功的故事。

在郑全战眼里,家庭给了他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能吃苦”,经历了种种磨难后,他最终成功了。如今的郑全战可以充满自信地说“现在没有觉得什么是难的”。

看看今天的“小皇帝”,无论家庭条件如何,父母都会省吃俭用地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可越是父母小心养育的男孩,将来越是难成大气。想必是男孩从小就没有磨练出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斗志。

克服困难的过程就像学习游泳。不会游泳的人,会很害怕下水。但是如果不下水,即使是再高明的教练,也不能教会你游泳。你必须到水中去扑腾,不断地去练习,即使呛到了水,也不要放弃。在一次次失败中,去实践、体会、摸索教练交给你的技巧。

学游泳总要从呛水开始,从呛水到学会游泳肯定有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郑全战成功的背后凝聚着太多的辛酸和泪水。

现在我们的社会里,独生子多,生活优越,溺爱现象相当严重,男孩的依赖性也特别大。按年龄来划分,孩子长到18岁就应该算是成人了,而被娇生惯养的男孩要到30岁才能够独立。家境富裕的男孩,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就是不愿意学习。这大概不能算是什么危言耸听吧?宏志班的孩子,虽然家境困难,但每个孩子都懂事早,懂事多,能吃苦,有志向。

再看中国的运动健儿,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世界冠军,大多出身于农村。

举重冠军龙清泉,生在偏僻的湖南湘西自治州龙山县红岩溪镇,父母都是农民,奥运会前双双在安徽打工。

男子10米双人跳台冠军林跃,生在广东潮州的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父母为了保证他能够继续练习跳水,曾卖掉房产,家庭始终处于赤贫状况。

大家都看到了这些运动健儿们在比赛场上光辉的一面,而他们在台下的辛苦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呢!

流汗和伤病是家常便饭。对于那些有体重要求的比赛项目,有的人几年都不吃晚饭,更别说平时吃饭能吃多饱了,但训练却还得继续,因为不训练就意味着在原地踏步。

看到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落泪的时候,台下的每一个人都会被他们所感染。那些泪水有着喜悦也应该包含着辛酸。看到他们这一刻,也是最美的,也是最能打动人的,因为他们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运动员大多都是出生在清贫的家庭,从小就被送到体校接受训练,汗水和伤病伴随着他们成长。从体校到省队,再到国家队,只有运动员知道这条路有多么的难走。

取得世界冠军是所有运动员的梦想,可又有多少人能够站在领奖台上。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运动员要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在比赛时才能够发挥正常水平;运动员要有坚韧的意志,才能不怕艰苦的训练,才能忍受伤病带来的痛苦。

这就是奥运冠军为什么能够受人尊敬的原因!

人生就像旅行,沿途有着美丽的风景,也有着存在危险的悬崖峭壁。一旦遇上风险,不够坚强的人就难免会匆匆结束这次旅行,提早承认自己的失败;而足够坚强的人,会认为他就是为经历这些风险而来。

这些存在危险的路段,就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但是旅行者不会总逗留在一个地方,他们希望继续探知未来的路。无论前途多么艰险,只要坚持不懈,前面就是美丽人生。中国有句古语:置之死地而后生。当人处在绝境,孤立无援的时候,是最能够激发潜能,绝处逢生的。这个时候表现出的能力,在平常的时候是很难显现的。“富”着养的男孩,有父母这座靠山,日子可以过得一帆风顺。但同时“富”着养的男孩,当遇到绝境时,就会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魄力。如果父母不在身边,男孩怎样才能够摆脱眼下的困境呢?所以父母为了把男孩培养成为有能力的人,应该有意识的让男孩在路的尽头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