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养生药膳与食疗全书
15107200000007

第7章 六、食物的“四气”“五味”

食物同药物一样,也有其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五味为酸、苦、甘、辛、咸。

四气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是反映其影响人体寒热变化的作用性质。

寒与凉为同类,凉次于寒;温与热为同类,温次于热,实际上可分为两大类。一般情况下,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此外,还有一些食物对机体寒热变化无明显影响,认为其性质不偏寒热,而称为平性。从本质上来看,四气实质是寒、热二性,加上平性,即为三性,早在唐代《唐六书》中就提出了“寒、热、平”三性学说。

寒凉——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一般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攻下、平肝等功效。能保护人体阴液,纠正热性体质或治疗热性病症,适宜于体质偏热,平时面目赤红、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硬等热性体质的人。如西瓜、黄瓜、香蕉、苦瓜、雪梨、绿豆、螃蟹、猪肉、啤酒等食物均具有寒凉性质。

温热——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具有温里散寒、发散风寒、补阳、祛风湿散寒等功效。能够扶助人体阳气,纠正寒性体质或治疗寒性病症,适宜于虚寒体质的人,宜于冬季食用。如生姜、花椒、大葱、牛肉、鸡肉、韭菜、核桃、荔枝、榴梿等食物均具有温热性质。

至于平性的食物,由于其寒热偏性不明显,作用平和,故适合于大多数体质,可根据药膳制作的需要,与寒性或热性的食物配伍食用。

五味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其实,食物的真实滋味不止五味,还有淡味、涩味。前人认为淡味是甘味的余味,而附于甘味;涩味是酸味的变味,而附于酸味。因受五行学说影响,一直称为五味。具体如下:

辛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化瘀等作用。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是患有痔疮、便秘、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这类食物包括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以辣为主的食物;药物包括麻黄、桂枝、薄荷、橘皮、枳实、川芎、郁金等。需要注意:此类食物与地黄、何首乌的滋阴养血功能相反,故应禁食。

甘味:其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作用。因此,甘味食品可补气养血、缓解疲劳、补充能量。以甘味为主的食物有大枣、鸭肉、牛肉、蜂蜜、鸡蛋等;药物如甘草等。由于甘味食品含有一定量的糖分,所以高血糖及肥胖者应控制该类食品的摄入量。

酸(涩)味:其有收涩、固涩、止泻、止血等作用。常吃酸味食物不仅有助于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可以降血压、软化血管、提高抵抗力等功效。酸味食物有山楂、橙子、柠檬、乌梅等;药物有山茱萸、五味子、龙骨等。

苦味:其有“泄”,即指降泄、清泄、通泄的作用。降泄,指降泄肺气,止咳平喘,又指降泄胃气以止吐;通泄,指通泄大肠以泻下通便;清泄与寒性结合,有清热邪的作用。以苦味为主的食品有苦瓜、茶叶等;药物有大黄、栀子、苦杏仁、黄连、黄芩、厚朴、苍术等。但苦味食物不宜多吃,尤其是脾胃虚弱者更应谨慎。

咸味:其有软坚散结或软坚泻下的作用。例如我们平时常用的盐,具有调整体液和细胞之间酸碱平衡的作用。常食用的咸味食物如海带、紫菜、海虾等海生动植物;药物如芒硝、牡蛎、海带等。需要注意的是,食盐可抑制降压药、利尿药、肾上腺素等药物的疗效,所以服用以上药物时,饮食宜清淡;酱油与“优降宁(帕吉林)”、四环素同食易出现不良反应,应尽量避免。

淡味:具有利水渗湿作用。如薏米、茯苓等。

在食疗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性质的疾病,选用不同性质的食物,有针对性地进行调养治疗。中医认为,五脏对于五味各有所好: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走脾。所以,得了肝病,要少食或忌食酸味;得了肺气不足等方面的疾病,要忌食辛辣;得了肾病应该忌食盐等咸味的东西;得了血液疾病,包括心脏病,都应忌食苦味;脾虚的病人,应少食甜食,即甘味的食物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