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做自己的心脑健康医生
15109000000045

第45章 长寿的秘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人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般地变化,在中老年队伍中,探讨长寿秘诀的话题正在悄然兴起。一些朋友问我:健康有具体标准么?我思索了许久,只回答了一句“活得岁数大呗”!我之所以要这样回答,原因有两个,一是我真的不知道有没有具体标准;二是我也确实没有见到有关这类标准的具体规定。但由此我却想起了一件事情。

我在东南沿海打工七八年,出于对文学写作的爱好,在那里结识了几位当地报社的记者。那地方长寿的老人很多。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要去采访一位年逾九旬,不戴老花镜尚能穿针引线、绣花的老寿星。我出于好奇,也跟着他去凑热闹。我惊讶地发现,在这位寿星的身上,能够发现许许多多的与其他的老年人不同的地方。她给我最为深刻的印象,一是大脑思维敏捷、口齿伶俐、思路清晰;二是耳不聋、眼不花、满口牙一个也没脱落;三是手脚动作协调,绣花时虽然速度和年青人相比较慢些,但从下针的准确性和对色彩的分辨与老人的实际年龄相比较,确实让人们感到匪夷所思。从这位老人的身上,我想起了中医理论中关于“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话来。我又从这句话中,领悟到一个极简单的道理,即在这位老寿星的身上,从心脑血管系统到整个躯体的所有器官,我敢于断定,血液肯定是畅通无阻的。

后来,我突然想起了另外一个问题,假如有这么样一位老人,虽然年逾百岁,但行动不便,神志不清,生活也不能自理。这样的老人年龄虽然很大,但却给社会和他的家人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这样的朋友即使活到100岁,我看也未必就好。有一次在火车上,我向一位医学专家征询关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标准时,他谈的除了上面那位老寿星明显的区别于其他老人的头脑清醒、思路敏捷,人体器官无病变、无功能性障碍外,又增加了三条意见。他把老年人身体健康标准的内容总结为“三快”:一是说话快,表明大脑健康、思路敏捷;二是走路快,表明躯体活动自如、骨骼及循环系统无障碍;三是大便快,表明消化及排泄系统没有毛病。我很赞同他这样的观点。另外,我又给他增加了一条内容,一个人不论他活多大岁数,只要生活能自理,不给他人添麻烦。我认为,这便是健康老人的标准。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要么高寿,要么早亡。尤其明显的表现在高知界、演艺界和商界的一些耀眼的新星身上。高寿者如社会活动家雷洁琼、高级石油专家侯祥麟等,已是一百多岁的寿星,还能够照常工作;而形成反差的是,有些年仅三四十岁的尚处于青壮年时代的人便告别了人生。对于社会上出现的这种非常明显的反差现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在中老年人当中,一股纷纷探讨青春长驻秘诀的现象正在悄然兴起。我针对人体健康与青春长驻相关的一些问题,总结了这么几条,供朋友们参考:

一、常用脑,具有精神寄托的人

科学证实,人到了中老年以后,保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脑力劳动,如读书看报、弹琴写作、下棋作画、读老年大学等。这样能够起到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脑组织血液循环、保持大脑的活力、激活脑细胞、避免老年痴呆的发生,起到延年益寿、青春长驻的作用。为什么高知界在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老寿星,年逾百岁仍耳聪目明、照常工作。我认为与他们能够做到坚持长期、科学用脑,有直接关系。

二、合理膳食,保证营养供应

这样做,对于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膳食才算合理,怎样吃才算科学呢?

一要掌握一个“度”

其实,我并不反对吃。人要是不会吃,那还叫人吗?但吃得掌握一个“度”,也就是要适度。何为适度?就是每顿饭吃七八成饱,避免暴饮暴食,这就行了。我发现有许多身体超重者,在遇到他们以为是“对口味”的食物时,非要吃到多一口都吃不进去时才肯罢休。要知道,人上了年纪,肠胃的消化机能减退,活动量少,新陈代谢慢了,身体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热量了,您若仍然那么毫无顾忌、不知饥饱地吃下去,这样做的结果,除了解馋之外,只能是又多长了几斤肥肉而已。从上面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中知道,像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都和身体肥胖有一定关系。所以,人到中老年阶段,必须节食、控制体重。

二要根据自身情况进食

比如,您的身材消瘦,血压、血脂、血糖正常,您除了注意避免肥胖外,对任何东西都没有必要忌口;假如您已经发现了自己的身体在往“横向发展”,且已经出现了血压波动、血脂升高等情况,那您在饮食上必须做到适可而止。

三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合理调整膳食结构

据媒体披露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的中老年人当中,普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营养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日三餐的饮食中,长期缺乏诸如蛋白脂、锌、铁、钙等营养成分,因而导致了一些中老年人容易出现骨折、老年性痴呆等由营养不良引发的一些疾病。因此,若想保持身体健康,每日的饮食,必须保证充足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摄入量比青壮年阶段要略高;适当控制热量,避免肥胖。二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他们在检查身体时发现血脂偏高,于是便拒绝一切肉、蛋类食物入口。其实这样做大可不必!对于成年人,每天吃一个鸡蛋,并适当吃些肉类,不一定会造成胆固醇增高。另外,对于住院治疗的病人来说,患者的饮食调理也很重要,饭菜要多样化,尽量做到,既要赏心悦目,让病人感到有食欲,又要保证有充足的营养成分,还要保证饮食清淡,防止胆固醇的摄入。这样身体才能产生抵抗力,增强免疫力。理想的饮食标准,国际上建议实行副食6主食4,粗粮6细粮4,植物类6动物类4,这样的比例搭配。每天除要进食一些新鲜水果、蔬菜、奶类及豆制品,各种海产品、菌类、蕃薯类食物外,还要吃一些粗粮,如玉米面、豆杂面、高粱面等等。

四要控制高胆固醇食品的摄入量

某研究机构通过对多名男子进行实验研究,给予大量低饱和脂肪酸和低胆固醇膳食,并增加膳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发现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不降低。随访多年后发现,致命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冠心病、猝死和脑血管意外发作总数明显下降。与对照组对比,死亡数减少31.4%。可见日常饮食习惯和营养状况,直接影响着血脂和脂蛋白的含量,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鱼体内含有的Ω-3型不饱和脂肪酸,有加强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因此吃鱼可以大大降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吃黑巧克力可改善血液循环。雅典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欧洲心脏病学会的年会上说:“吃100克巧克力就能改善健康年轻人的血管功能。”黑巧克力之所以能够保护心脏,是因为它含有大量的被称为类黄酮的抗氧化剂。该项研究又揭示了类黄酮化合物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保护血管不受不稳定氧化物自由基的损害。共有17名志愿者参加了这项研究,其中一部分人吃100克黑巧克力,另外一些人吃非巧克力替代食物。结果显示:前一组人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改善,而后一组人员却没有得到改善。

对于那些已患有某种疾病的朋友来说,一日三餐有针对性地调整膳食结构,对于养生、减少疾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患高血压、冠心病的朋友,可多食鱼、牛奶、豆浆、香菇、木耳、红枣、苹果、植物油,以利于降脂降压;脑力劳动者,可多补充含蛋白质、糖、卵磷脂、钙、铁、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蛋类、动物脑髓、禽肉、牛奶、莲子、苹果、金针菇等,以利于健脑;年老体弱者,宜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品,烹调时应多用蒸、煮、炖,少用煎、炸、烤,可多食用些鸡汤、精肉、鱼虾类、奶类及各种豆制品,各种新鲜水果及蔬菜;体型肥胖者,宜偏重于水果、蔬菜、粗粮,如玉米、糙米、小米以及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如竹笋、海带、木耳,少食肥肉、甜食等。

喝茶也能减少心脏病发病后的死亡率。美国一大学医学院针对1900位心脏病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没患心脏病之前,每周喝19杯茶的人在心脏病发作3~4年内死亡率减少44%。

少量饮白酒可以麻痹中枢神经,对稳定情绪,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由精神高度紧张引起的血压波动及心率不稳等,都具有一定的好处。适用于长期失眠,久治无效的人;脑力劳动过度疲劳、陷入冥思苦想的泥坑中不能自拔的人;神经脆弱、易激动、情绪不稳、精神高度紧张的人。

三、营养科学莫忘饮水

生活中不难发现,人们在谈及饮食科学营养方面的问题时,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现象。我以为,饮食中的“饮”和“食”,其实具有两层不同的含义:“饮”是指“喝”,饮水;“食”就是“吃”(食物)。饮食结合在一起,指的是吃饭和饮水,两者缺一不可。但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每当谈及“饮食”二字时,人们往往只想到“吃”,而忽略了“喝”的重要作用。其实,在科学营养这个天平上,吃与喝是处于相等位置的。科学证明,水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活动和生理功能的必需物质,人体每天由于身体的吸收、皮肤热量的蒸发及汗液的排泄,会失去许多水分。人体缺少水分,会引起全身血容量减少、汗液和尿液减少;血容量减少会引起脑灌流、心脏灌注压下降,容易造成心肌和脑组织缺血;汗、尿液减少会影响体内代谢物的排泄,导致有害物质在体内蓄积,容易引起人体慢性中毒。因此,每天按时对身体补水,对于身体的健康会有很大好处。比如清晨起床后饮水,就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人睡了一夜,体内原来储存的水分由于人体热量的吸收与散发而减少,清晨起床后及时补水,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多益处:

(1)可以补充由于夜间人体代谢失去的水分;

(2)可以稀释由于夜间体内水分减少引起的血液黏稠,有效地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可以湿润肠道,软化粪便,促进大便排泄,防治便秘,洗涤、清洁已排空的肠胃,有利于胃肠生理功能的发挥等。除了清晨以外,其他时间也应当及时补水。尤其是出汗较多、体力劳动、体育运动及洗完澡之后,更应该即时补水。

医学知识加油站

科学的饮水方法

1.注意少量、多次饮水。一次性大量饮水会对人体产生许多危害,会导致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严重者会出现水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平时一定要养成主动饮水的好习惯,每天在清晨起床后、上午10点左右、下午3~4点、晚上睡觉前这四个“最佳饮水时段”要饮用1~2杯白开水,在出汗较多、运动或洗澡后也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2.建议喝白开水,因为煮沸后自然冷却到25℃的开水,被许多国家誉为“复活神水”。经研究证实,这种水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很容易穿透细胞,促进新陈代谢,使血浆中的血红蛋白活跃,有利于氧的输送并能改善免疫功能。另外,常喝白开水,会使肌肉的乳酸代谢比较充分,从而可以抗疲劳。

3.饭前与饭后不要立即大量饮水,因为此时大量饮水会冲淡消化液,影响消化效果。吃饭时也不要用汤水泡饭,因为这样会使食物在口腔中得不到充分的咀嚼,会增加胃肠的负担,导致胃肠的消化功能受损,影响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