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15112200000011

第11章 世界遗产(2)

秦始皇陵

历史上说,秦始皇的陵墓拥有空前的规模,皇陵地宫的陪葬极尽奢华。但是,地宫中到底埋藏着什么?这是从古至今人们都在关心的问题,因而历代史书中也有不少对秦陵地宫的神秘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秦陵地宫挖得很深,直到地下水层,用铜液浇灌,并涂以丹漆,上面再放棺椁。地宫中有文武大臣的位次,并有大量的珍宝器皿,珍禽异兽。地宫门上置有弩机暗器,以防盗掘。墓室顶上绘有天文星宿图像,地面则仿真山岳九州的地形,又灌注大量的水银做成江河大海,以机械动力使之川流不息。用娃娃鱼脂肪做成的蜡烛能燃烧很长的时间。

可是,至今为止,没有人知道秦始皇陵的地宫是否真的像《史记》中所描述的那样,秦始皇陵就带着这个秘密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的一位农民,在打井的时候突然打到了一个比他自己还要高大的陶人。正是这么一口普普通通的水井,使人们在相隔两千多年后,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巨大陵墓相遇了。

从那时起到今天,兵马俑坑的挖掘一直没有停止,仅已探明的4个俑坑的总面积就达到一万四千多平方米,而关于兵马俑的具体数字至今仍旧是个谜。

根据推测,皇陵的四方应该各有一个军阵,也就是说,至少应该还有3个同等规模的兵马俑坑没有出土。因此,整个军阵的庞大简直超乎人们的想象。但是,如此庞大的军阵在历代史书的记载中却只字未提。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兵马俑坑只是整个秦始皇陵陪葬墓群中的一角,还是秦人对兵马军阵本身就不在乎呢?起码,答案肯定不是后者。

大多数学者认为,秦陵兵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只是秦始皇生前的军事情况。但是,这么大的一处俑坑是出自何种考虑又有何作用呢?人们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认为,秦俑坑出土的大批兵马俑,正是秦帝国强大军事实力的形象记录,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就是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

另一种观点认为,秦兵马俑坑象征着驻扎在京城外的军队,即屯卫军。

第三种观点认为,这个庞大的军阵按前后左右中配置兵力,实为秦军八种阵法中最基本的阵法——方阵。方阵的特点是“薄中而厚方”,即中军兵精而少,接敌的外围部队兵力较多。

第四种观点认为,兵马俑坑,不是象征左、中、右三军,而是反映秦代中央军的三个组成部分,更有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军阵就是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

但是,不管兵马俑坑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它的出现却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到秦代军事生活的历史画卷。

秦军拥有步、车、骑、射等多兵种混编的建制,机动性很强;步兵、弩兵越来越成为主力作战兵种,而战车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秦军的护体装备较之其他六国士卒的甲胄略显单薄,再次印证了秦军重进攻而轻防御的作战风格;秦剑窄而长,突破了东周以来的短剑形制,更加适于近战格斗;秦军的骑兵还没有发明马镫,所以影响了骑兵战斗力的发挥。

秦陵兵马俑坑,是秦代雕塑艺术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从兵马俑的雕塑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秦人崇尚写实,创作手法严谨。陶俑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将领与士兵的装束不同,诸兵种之间的装束不同,将领之间因级别不同其服饰也有不同。雕塑家对陶俑各种细部进行了精细的刻画,使每一个陶俑形态各异,表情逼真。

秦始皇陵究竟有多深?《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是“穿三泉”。《汉书》说是“已深已极”、“深极不可入”。有人认为秦陵地宫不浅也不深,书中提到的“三泉”只是个形容词,正像人们经常说的“九泉之下”一样。根据《吕氏春秋》记载:“浅则狐狸之,深则及于水泉”,即皇陵最深达到地下水,因为古代要在地下水以下施工实在就太困难了。而且若地宫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的长期渗透作用,定会使水浸入地宫之内,秦始皇本人及其皇陵的设计者是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的。

秦始皇陵地宫的结构如何呢?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带到地下世界去,如果没有广阔的墓室面积是无法容下的。据史书上说,在始皇灵柩安放完毕后,通往墓穴的通道被几道石门所封闭,而且为了保密,修建陵墓的工匠竟被封在了两道石门之间,没有一个能够活着出来。这表明,始皇陵里的石门的确有好几道,工匠只能被关闭在墓穴核心以外的两道石门之间,而最后一道石门的背后才是秦始皇棺椁置放地。

整个地宫究竟有多大呢?从目前考古工作者钻探出的地宫宫墙来看,宫墙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墙体高和厚各4米,其顶部距地表深2.7米—4米,采用未经焙烧的砖坯砌成,面积为2万5千平方米,这样大的地宫是人们无法想象的。

到目前为止,在秦始皇陵陵园周围,已经发现了陪葬坑、陪葬墓近六百座,它们比较密集地分布在大约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秦始皇陵的地下和周围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各种各样的陪葬坑、陪葬墓,像一座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

1974年,当人们第一次发现兵马俑时,有谁能够想到,秦陵考古成为以后的岁月里极为重要的考古课题。

有专家认为,正是从秦始皇陵开始,中国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帝王陵寝建造模式。然而这一建造模式却是在明清之际达到顶峰。明清皇陵也就成了中国和世界独一无二的帝王陵寝建筑群。

明清皇陵

明正德十六年,明代最昏庸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病死。朱厚照膝下无子,临终之时也未留下遗诏,只是让太监转告,请他的母亲慈寿皇太后与内阁辅臣商议皇位的继承人。遵奉“兄终弟及”的祖训,他们最后决定由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继承皇位,并通过圣旨的方式诏告天下。

朱厚应诏从湖北钟祥到北京正式登基,他就成为明代第12位皇帝——明世宗。

明世宗继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效仿明太祖朱元璋追尊先祖为皇帝的例子,追尊自己的生父为明朝的正宗皇帝。

这样,他的父亲就成了明朝没有登过基的第十一位皇帝。朱两年前死于他的封地湖北藩王府,并且已经按照藩王的规制建陵安葬于今天的湖北钟祥市松林山。

嘉靖三年,明世宗下旨,按照明帝陵的规制改建先父的王陵,并封自己父亲的陵寝为显陵。随后开始大规模改建,扩建工程。直到嘉靖死后,工程才停止,前后历时40多年。显陵在改建时,基本沿袭了明帝王陵的陵葬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汉、唐、两宋时期的陵寝作了重大改革,汉代的陵寝是在帝王的墓坑上,用黄土垒筑成高大的方形,而唐代的陵寝多数是依山为陵。

朱元璋在建造自己的孝陵时,把陵墓改为了圆形,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湿墓穴。

明朝特别注重三叩九拜的祭祀场所,朱元璋因此缩减了地宫的建筑规模,扩大了祭拜的地面建筑。

早期的明代陵墓,在陵园的建筑中,吸收了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由南向北,排列有序的木结构陵园建筑群。明清的陵墓都沿袭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这种陵寝制度。

扩建之后的显陵超过了任何一座明代单体帝陵,也是我国中南地区惟一的明代帝陵。

历代帝王陵寝都是“一陵一冢”,也就是一个陵区里只建有一个陵冢。而明显陵却是“一陵两冢”的结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独特的结构形式呢?

嘉靖十七年,明世宗准备将他的父亲在湖北钟祥的陵寝搬迁到北京的天寿山。

新陵建成的第二年,明世宗到湖北显陵巡视,发现这里的山水更好,便放弃了搬迁的念头。

由于原先的地宫进水,明世宗就命令在第一座地宫的后面再建一座新的地宫,两座地宫中间用叫做“瑶台”的城墙连接,这就形成了“一陵两冢”的型制。

明显陵不仅建筑规制独特,而且强调建筑要顺应自然。显陵的前端最早有一个天然池塘,设计者巧妙地将它改建融入了陵区之内,称为外明塘。

但是在陵寝内却有一个人工开凿的圆形池塘,名叫内明塘,内明塘位于整座陵区的中轴线上。

科研人员实地勘察后发现,内明塘有集聚两座地宫地下水的功能。由于明世宗在建造显陵时,发现第一座地宫进水,就开凿了内明塘以降低地下水位,消除地下水对第二座地宫的侵蚀。不仅如此,科研人员还发现,由于显陵的主体建筑都是木结构,内明塘对陵区内的建筑还起到了消防的作用。

显陵这种“一陵两冢”、“内外明塘”的结构设计,形成了历代帝陵中绝无仅有的建制。

1644年,明王朝结束了276年的统治,开始了大清王朝的时代。据史书记载,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狩猎时偶然来到河北省遵化县的昌瑞峰下,见群山气势非凡,取出玉板指扔向远处,并说“玉板指落处定为寿宫”,由此开辟了清朝的第一个陵墓区——清东陵。

清东陵从顺治十八年开始营建,到1908年的慈禧陵竣工,历经二百四十多年,先后建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座皇帝陵、4座皇后陵等15座陵寝。

顺治皇帝死后,便葬在这里,称为孝陵。它也是清东陵里第一座陵寝。

孝陵的建筑格局沿袭了明代皇陵的建筑特点,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红门、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等大小20多座建筑,由一条长约6公里的神路贯穿起来,使陵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格局。

神路两侧排列着18对石像生,石像生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分、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意。

孝陵的建筑,对于清朝以后的各座帝陵起着示范作用。

在孝陵大红门后有一座高30米的重檐式建筑,叫圣德神功碑楼。楼内圣德神功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载着顺治皇帝一生的业绩,这种圣德神功碑不是皇帝生前自立的,都是由后人撰文立碑。

清朝入关以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帝,因在文治武功上都有一定成就,都立下了圣德神功碑。

历史延续到第六代道光皇帝时,却颁布了一道圣谕,从此以后不再建圣德神功碑。在这道谕旨中,道光皇帝说自己治理国家的成就,不能与列祖列宗的功德相比,故而取消了圣德神功碑的建制。

在道光皇帝的墓陵中果然没有圣德神功碑楼。事实真的如他所说的那样吗?

清朝旧制规定凡“帝王有失国之寸土者,不得立圣德神功碑”。道光在执政的30年里,政治腐败,清王朝也日益衰败,1840年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内容之一是将香港割让给英国,香港的主权随之失去。这也许是道光皇帝觉得无颜面对祖先而没建圣德神功碑的原因。

道光皇帝的墓陵也没有建在清东陵,而是建在了清代另一座陵区——清西陵。清西陵的第一座陵寝并不是道光皇帝的墓陵,而是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的泰陵。

泰陵是清朝鼎盛时期修建的,所以规模比其他的陵寝要大。

雍正继位后,分别平定青海等地的叛乱,收回新疆。雍正继位时,腐败丛生,他曾告诫文武百官,务必勤于政事,杜绝贪污贿赂,并以严厉的手段惩治了大批贪官污吏,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雍正八年,开始修建泰陵,开辟了清朝第二座陵区——清西陵。

清西陵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以及他们的9位皇后。

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文明的发展始终没有中断过。这些文明至今日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产,而它们留给我们的启示势必更加长久。

丽江·平遥·皖南·苏州园林

在考古发掘上,如果一个地方发现了城镇的遗址,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地方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文明。可见城镇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世界遗产中,可以发现许多代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古城名称。中国玉龙雪山脚下,美丽的丽江古城是其中之一。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至死都难以忘怀这个小城,他在病床上写下了这样的话:我宁愿死在那风景优美的山上,也不愿孤独地呆在四面白壁的病房里等候上帝的召唤。

丽江

1922年2月,洛克受美国农业部派遣,来中国云南寻找抗病毒的栗子树种。当洛克一步步接近丽江,他完全被眼前这个美丽的城市吸引住了。

在洛克拍摄于1924年的一张照片,画面中热闹的集市就是今天丽江城的中心——四方街。

街道如旧,房屋依然,今天的丽江古城保留了洛克眼里的模样。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地处滇西横断山脉与滇中高原的交界处,北部是金沙江和玉龙雪山,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为丽江遮挡住来自北方的寒冷气流,使这里四季如春。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古称“大研”。公元1258年,忽必烈在这里设立丽江军民宣抚司,从此古城便正式有了丽江这个名字。

总面积3.8平方公里的丽江古城,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它朝任何方向敞开,条条道路通丽江。人们可以从四面八方通过街道、巷子甚至山上的羊肠小道进入这个城市。

为了防止冬季偶然到来的寒风,丽江古城的街道很少笔直贯通。同时,邻街房屋的墙角多采用圆弧,而不是直角,这样做是为了便于人畜行走。在细微之处,古城体现出丽江设计者的精雕细刻。

水是古城的灵魂。丽江丰沛的水源来自玉龙雪山脚下的黑龙潭,由冰雪融化而成的潭水一分为三,分中河、西河、东河三股水系流入城内,然后又形成无数水流如同经络一般纵横于古城,滋润着古城的生命。

中河是古老的自然水系,它由北向南穿城而过,将古城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西河和东河都是人工河。西河是元朝纳西部落首领阿良阿胡率族人入主古城后,将中河水分流引入城区而形成的。从清代雍正初年开始,由朝廷派遣汉族官员取代当地土司管理丽江,并逐步将城区向东迁移。为了解决东城的饮水问题,人们再次将中河之水分流,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东河。

丽江有“高原姑苏”之称。古城的任何一条河流都是清澈见底的。这不仅因为丽江的水直接来自雪山,更因为丽江人自古以来对水就有一种独特的感情。丽江人至今仍旧保留着这样一个约定:上午10点以前不在河里洗菜、洗衣服,大家集中在这段时间挑饮用水,10点以后,人们才开始在河里洗菜和衣物。在这段时间里,如果洗衣服的人占了水的上游,而当下游有人在洗菜时,那么无论先后,洗衣服的人会自觉地让位到水的下游。

丽江古城的民居极有特色,其中最为代表的就是“三房一照壁”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从清朝雍正元年就已经形成。在吸取了汉族民居特点的基础上,丽江人结合自己的实际,设计出了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古城里的民居多数是百年以上的老宅。一座典型的丽江民居由住宅和院落组成。正对门的正房称为“一房”,正房是三开间,中间为堂屋,供起居和接待客人用,左右两间为卧室。正房两侧各有一间厢房,位于正房对面的壁墙是照壁,这样三房和照壁组成一个院落,被丽江人称为“三房一照壁”。

在今天的丽江古城内,三分之二的人口是纳西族。丽江是我国纳西族生活最为集中的地区。一种说法认为,居住在丽江的纳西族是古代羌人的一个分支,大约1700多年前从四川南迁而来。由于环境相对封闭,这里的人们至今仍保持着独特的民族习惯。

在纳西族的传统中,有男人是天、女人是地的说法。古代纳西族母系氏族社会的制度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到如今,大多数纳西族妇女仍旧担当了家庭里既主内又主外的角色,于是形成了古城里女人当家的奇特民俗。

相比起妇女,古城里的男人们则显得十分悠闲。纳西族妇女的勤劳,使得男人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他们中有很多精通音乐和绘画,执迷于本民族的古老文化,成为纳西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

纳西古乐是广泛流传于丽江民间的一种古典音乐,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它是世界上流传至今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纳西古乐源于唐宋时期道教洞经音乐和宫廷音乐,定型于明代。关于它如何传入丽江有不同的说法。据《丽江府志》记载,明洪武十六年,当时的丽江土司阿甲阿得亲率人马,历经三个月跋涉到南京晋见皇帝。朱元璋大受感动,赐给他大明宫廷乐器、乐谱乃至乐师。

纳西古乐队的成员大多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其中最大的长者有89岁。他们中有的是农民,有的是铁匠,有教师,也有工人和会计,他们都是喜爱音乐的普通人。但是,当这些老人将自己的人生感悟都融化在演奏中时,纳西古乐便更具有了一种特殊的魅力。

半个世纪前,旅居丽江的俄国人顾彼德在他的一本书中,曾经仔细描述了他的感受:“我有生以来从未听到过如此深沉、辉煌却又柔和悦耳的音乐,随着它的声浪,整个屋宇像是摇晃起来,……这是地道的中国古典音乐,它超越时空,似乎描述这样一块乐土:在这里多么宁静、安谧,有着不灭的和平、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