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样培养的
15114100000018

第18章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只有在对自己负责的基础上,孩子才会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行为都不能负责,就更难对他人负责。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家庭都不能负责,更不会对社会负责。这样的人是可悲的,既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也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责任感的、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因为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融入社会,被周围的人所接受。

齐瓦勃太太曾讲述了发生在邻居家的一件事情:他们家不满15岁的女儿突然失踪了,经调查得知,他们的女儿在学校和一个男孩子相恋了,怕父母不同意而选择了离家出走。事情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邻居家的父母已经知道了女儿的下落,但那种切肤之痛久久挥之不去。想一想确实挺让人心寒的,自己含辛茹苦那么多年把女儿拉扯大,没想到女儿竟狠下心来不告而别,做父母的除了生气,更多的是伤心和痛苦。

齐瓦勃太太在谈到这件事情时这样说道:“邻居家发生的不幸对同样身为人母的我来讲震动很大,不到15岁的孩子做事竟如此轻率,这种行为确实不负责任。但是这件事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父母也有不能推卸的责任,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固然重要,但教会他如何做人更重要。”

亚历刚上大学时,爸爸和他约定:每月3号给亚历寄400美元的生活费。

结果第一次独立生活的亚历用钱既无计划也不节制,三天两头与同学到校园餐馆挥霍,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买。结果第一个月还没过完,亚历的口袋里就只剩下几个钢镚儿丁当响了。

第一个月,爸爸容忍了儿子的无节制做法,提前把第二个月的生活费寄了过来。然而亚历却不知悔改,第二个月、第三个月仍旧早早就把钱挥霍完了。

终于,在离第四个月的收款日还有14天的时候,亚历的口袋里又只剩下27美元了。万般无奈之下,亚历只好拍了一封电报回家,内容简短明了:“爸爸,我饿坏了。”爸爸很快回了电报,也非常简短:“孩子,饿着吧!”

这实在是太奇妙了。在那之后只有27美元的14天里,亚历绞尽脑汁节衣缩食,出手之前必会细细打算,竟然也把艰难的日子熬过去了。

从此以后,大手大脚的亚历开始精打细算,并且发现,其实只要稍稍节制一下不必要的支出,每月只要300美元生活费就足够了。这样一来,每个月亚历甚至可以积攒下一些钱。亚历用这些钱买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书、磁带、唱片,做了一些比如自助旅游、捐款等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也没有忘记偶尔和朋友们到餐馆聚聚。

亚历的大学生活比以前过得充实而丰富了。

在这个故事里,爸爸给亚历的处罚是,让他自己承受错误造成的后果,这种处罚手段可以说是纠正孩子错误的良方,比责骂更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种因果教训更能使孩子直观地看到自己的错误。

作为父母要下力气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须知“责任存乎心,终生益无穷”。培育孩子的责任心的习惯,应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心入手。家庭责任心主要是指能尊重其他家庭成员的权利,自愿承担家庭义务,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首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生活自理,是对孩子的一项基本要求。生活不能自理,样样由别人操心代劳,势必造成孩子的懒惰、无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父母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人,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对待孩子,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谈,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还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会给生活带来许多乐趣。

其次,让孩子自己安排活动。这一点对于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的孩子来说确实较难,但这个意识却要在点滴的生活小事中及早播种,让它及早萌芽。父母千万不能自揽责任、包办代替,而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事应该自己安排好,并且学着负责到底。每次注意给孩子这样的提醒、教育和帮助,孩子便逐渐地有了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最后,父母少管或不管。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得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在父母的“周全”中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危机感,让他们主动去管自己。让孩子这样管下去,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对自己负责。

父母管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不管孩子是父母的失职,这是常理。然而管要有度,不要把孩子管死,要让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