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样培养的
15114100000034

第34章 拖沓是一种可以改变的习惯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做事拖沓不是一种良好的行为方式,它不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往往会使孩子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以后也很难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所以,父母应该设法帮助爱拖沓的孩子改掉这个习惯,使孩子养成做事立即执行的性格。要改变孩子的拖沓,父母首先应正视自己的行为您可能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她)总说有做不完的功课,但每次你去看,他(她)都在转圈、削铅笔、对着天花板发呆,或者摆弄尺子,没碰过一下书。这种情况下,您不能说,因为他(她)真的以为自己整个晚上都在做功课。孩子为什么拖沓,怎样帮助孩子改掉拖沓的坏习惯,这是许多父母都头疼的问题。

其实,孩子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孩子自出生时,如果我们把他看成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绘画的是我们父母。白纸上逐渐增多起来的图案,就是孩子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如果图案很清晰、明朗,让人喜爱,那说明绘画人的艺术水平高;如果图案看起来晦暗、紊乱,让人心烦,那还是说明绘画人的水平低。因此,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绘制)出来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从这个角度说明,要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找准你在“白纸”上绘制画的过程中,问题出在哪里,是落笔太轻,还是太重?是你情绪抑郁时而选择的色彩太灰暗,还是你脾气暴躁时胡乱作画?

从词义上理解,“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拗。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沓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虽然在有些孩子身上,这两种现象都很明显,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不过,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沓的孩子,其实是在用拖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拗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来表现。

在孩子们言谈举动里,经常有我们需要解读的密码。可惜,我们许多父母总以自己成人的见解去论说孩子的问题,说孩子有问题。但父母一点儿不清楚,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受经验和知识的局限而很难用语言表明,他们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总表现得拖拉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

做父母的,需要懂得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更多的时候是跑而不是走、好动而不是安静、吃饭时哼着歌或敲打着碗而不是专心致志、镜子是用来做鬼脸而不是为打扮等等,这样才不至于带着成人的经验而看不惯孩子的种种行为而迁怒自己。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拖沓问题时,他们明显的情绪态度是“恼火”、“头疼”!这就说明,父母在当时非常生气,处在“拿他(她)真没办法”的无奈中。

现实生活中,爱磨蹭的孩子的确是很常见的,但除了极少数外,通常并不是因为孩子“脑袋笨”造成的。

造成孩子做事慢的因素通常有两个:

一是孩子“手笨”,即做事情时,动作不熟练。由于孩子的神经、肌肉活动不够协调,同时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所以导致他做事情比较缓慢。

二是孩子的时间观念差,做事情缺乏紧迫感。

孩子的时间概念通常要到5岁左右才开始形成,而大约在8岁以后才逐渐稳定。如果孩子爱磨蹭是“手笨”造成的,父母就要想办法锻炼他的动手能力,帮助孩子提高动作的熟练和敏捷程度。父母可以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如比赛看谁穿衣服快、看谁洗澡快等。通过这些比赛,父母可以随时教给孩子穿衣、洗漱、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务的技巧,教给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顺序来提高效率、安排时间等。这些游戏玩多了,孩子可能觉得没趣,这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的胜利。

如果孩子爱磨蹭是由于时间观念差造成的,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此外,孩子的磨蹭行为还可能与爸爸妈妈自身的行为有关。有的父母平时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或书报,有的父母也会因疲倦或懒惰做事拖时间,这些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非常容易使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办事拖沓等不良习惯。因此,父母不妨先自我检查,为孩子做个榜样。

什么是惰性?惰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拖沓。把今天该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甚至遥遥无期,直到被逼无奈,拖不下去时才来赶工。这种行为极具破坏性,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人丧失进取心。一旦开始遇事推脱,滋生惰性,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辩解为什么事情无法完成,而对事情应该完成的理由却想得少之又少。每当自己要付出劳动时,或要做出抉择时,总会为自己找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总想让自己轻松些、舒服些。有些孩子深陷于“激战”的泥潭中,被“主动”和“惰性”拉来拉去,不知所措……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