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样培养的
15114100000004

第4章 尊重孩子隐私,释放自由空间

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被别人知道的秘密,这就是隐私。孩子也一样,也会有很多他们认为是秘密的东西。出于本能,他们习惯把这些秘密放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而不愿意拿出来和别人分享。不少父母都有这样的感慨:“孩子越大越琢磨不透了。小时候什么事情都和家里人说,如今大了,什么事情也不爱和家里人讲了,做父母的很难看透他们的心思。”

藏匿隐私,其实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正常的心理特征,它体现了一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宣告他(她)已成长为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成人,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这个“隐秘世界”,是孩子自由个性的集中体现,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都不可随意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警戒线”。所以,孩子会采取很多措施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等行为。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自己把孩子从小养大,就有权利支配和干涉孩子的一切。一旦他们发现孩子有了秘密以后,就会觉得自己有必要管管,于是千方百计地翻看孩子的书信和日记,甚至把其中的内容,当作孩子“错误行为”的证据,用来指责孩子、教育孩子。父母的这种做法,会严重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感到难堪,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尊重孩子的隐私,就要给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有一次,在一个学生论坛里,看到一个名为《妈妈别再当我是孩子》的帖子,帖子中,孩子很诚恳地跟妈妈说:“妈妈,其实我是爱您的。我需要您的关怀,可是不需要您依旧当我是孩子,处处干涉我的生活。我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我希望您能支持我的决定。而不是处处打击我,干涉我。”

干涉孩子的个人空间,限制孩子的自由,表面上看,似乎能起到监管的目的,但是实际上往往收效甚微。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个人空间对于他们而言,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需要了。

佳明已经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可是,从小学开始,他学习、睡觉都在客厅里,他感觉自己随时随地,都有爸爸妈妈盯着,非常不舒服,多次要求搬到相对封闭的小卧室去住。

可是妈妈就是不同意,说:“在我们眼皮底下还不好好学习呢,给你单人一屋没人看着,更贪玩了。”

“您怎么就知道我不能好好学习呢?”佳明反驳妈妈的观点。

“你说,哪天我们在看电视时,你的眼睛不往电视上瞟,如果没有人盯着,你能管得住自己?”妈妈的理由似乎充分。

“我都这么大了,还没有自己的房间,真不可思议。我们班同学就没有人住在客厅里!”

“别人怎么做我不管,我就是要看着你好好学习。”妈妈不肯让步。

没有办法,儿子不再争吵了,他想着,如果等我有了孩子,一定不会把他看得这么紧。

每个孩子都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而我们却习惯了像警察看犯人一样的关心方式,整天盯着孩子的行为,只要出现小小的差错,便对他进行说教。而这些,不仅使孩子从心里反感,他的自信心同时也会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很多事情要经历过才知道对与错,才知道如何做才能更好,而我们总是以自己多年的所谓经验,遏制了孩子许多的行动,让孩子失去了在场时并发现这些事情对错的机会。

很多时候,大人们关心的是将来,而孩子们永远只关心现在。他们的生活应该是自由自在的,有时他们看着风中摇曳的树枝,眼里会发出兴奋的光芒,好像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而作为大人的我们,却总是以认真学习、不能浪费大好光阴为理由,迫使孩子把目光转向早已看厌的书本;有时他们会问一些他们很奇怪的话题,而作为大人的我们,却总是以太幼稚为名,随意堵塞住萌芽的创造;更为残忍的是,当孩子怯怯地告诉我们,他们想去一个非常向往的地方,我们又以工作忙为理由推托掉,既而又趴在电脑上聊天或不知疲倦地进出于无数的时装屋……

我们需要自己的空间,孩子又何尝不是呢?没有空间,也就没有了体验,没有了创造,不要以为给孩子空间会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会以自我为中心,会不了解他们的成长情况,大可不必有这种“杞人忧天”的想法,因为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他会成长得更快乐,更迅速,更优秀。“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嘴。”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把给予孩子自由的时间,看作是对孩子的施舍,那便是对孩子心灵的摧残。因为,从小在压抑和施舍中长大的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由,还有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