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样培养的
15114100000006

第6章 给孩子一种大人的感觉

教育学上有个原理叫作“比马龙效应”,也就是说大人怎样看待孩子,孩子最终就会长成什么样。因此年轻的父母不要总对孩子说:“你太小,什么也不懂。”这样孩子就会越发地依赖父母,所以培养孩子摆脱依赖心理的秘诀就是,让孩子有“大人”的感觉。

托米是个很任性的5岁男孩,父母常抱怨孩子不珍惜玩具,没有责任感。妈妈常对邻居说,托米是个除了吃吃喝喝,什么都做不好的小孩。不过,一次意外的机会让她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

一年,托米家搬到了一个新的城市,托米也进了一所新的幼儿园。两个月后,幼儿园要开家长会,托米妈妈也在被邀请之列。去幼儿园的路上,妈妈开玩笑地对托米说:“儿子,妈妈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个城市,在你们幼儿园里,妈妈更是一个人都不认识,到时候你可要帮我啊。”

托米一本正经地说:“没问题,妈妈。我认识那里所有的老师和小朋友,包括每天接送小朋友的爸爸妈妈。”

妈妈看他认真的样子觉得很新鲜,但她也只是笑笑,没有放在心上。

到了幼儿园,托米开始履行他的承诺,他负责地陪妈妈到会议室,又严肃地把妈妈介绍给校长和其他老师,又认真地向妈妈介绍了幼儿园的每一个小朋友,最后告诉妈妈小朋友们的名字以及哪位是他们的爸爸或妈妈。

接着,托米把妈妈带到一个沙发面前,给她端来了一杯水,“妈妈,你先坐在这儿,我去趟厕所,一会儿就回来。”

因为妈妈在无意之中给了托米“大人”的感觉,托米油然生出自豪的感觉,真的变得懂事起来。

大人相信孩子能承担责任,他就会努力去承担,相信他是个好孩子,他就会努力去做父母想要他做的事,认为他是懂事,是能保护家人、能帮助他人的人,他就自诩是英雄;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都不会做,孩子当然也自认自己什么事也不必做。认为他成事不足,他自然败事有余。因为沟往哪里挖,水就向哪里流是自然的事。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从生活中的大小事向孩子证实。

“你越来越能干了!”“你的力气越来越大了!”“你越来越会照顾妈妈了!”……从一点点的小事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朝“自信”的方向挖掘(赞美、鼓励、肯定),而不是用事实证明孩子的无能:“你看你,搞得一团糟!”“越帮越乱,还是走远一点!”“你还小,长大再说!”……

(2)让孩子参与大人的世界。

提高孩子思考和说话的层次,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问孩子的想法:“你认为我穿哪件衣服好看?”“你觉得我留在家陪你还是出去办事?”“你看这件事要不要告诉爷爷?”……一方面借由交谈理解孩子的价值观、思考方式、成熟度,另一方面也给孩子“我是家中一分子”的归属感。

增强孩子的重要性。

(3)“你记得要提醒我……”、“还好有你帮忙……”、“少了你,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做”……父母和孩子的依附关系,有一个奇妙的消长现象,就是:父母事事显得“我是大人,我来做就好”,凡事替孩子顶着,孩子就容易认为大人是如此“坚强”,于是就自显柔弱,从来不曾有“我也可以做得到”的念头,相对的,有时大人刻意表现自己“会忘事”、“需要帮手”、“会有做不到的事”、“会有做错事的时候”时,反而能促使孩子有乐意分担、乐意关怀的被需求感。

(4)人前人后地称赞孩子。

中国人常谦虚到明明孩子表现优秀,还得说孩子成绩跟不上人;别人称赞孩子长得可爱,父母得补一句“就是脑袋不记事,笨”;别人称赞孩子能干,父母得加上“就是害羞”,总觉得损孩子几句才不会让孩子骄傲或让别人以为自己很骄傲。

当然赞美一定要有根有据,而且是必须诚恳、真心,要不然孩子听了会觉得虚假。不只人前讲,人后也要讲。尤其是平日常关心孩子的人当然也有一种说法:不会引起嫉妒的,只有两种人,就是被赞美者的父母“尤其是父母的父母”和老师,因为转了一圈,这些赞美词还是会传回孩子的耳中,被赞美的孩子才有自信,而自信是迈向未来、克服困难的利器。

我们都知道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心理,那么就不要再用“孩子小什么都不懂”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应该把孩子当成小大人,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