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样培养的
15114100000090

第90章 做事有条理

榛榛的爸爸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他发现自己的女儿做事非常没有条理,常常乱放东西,用的时候又拼命地找。为了使榛榛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爸爸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有一天,爸爸对女儿说:“一个人如果爱好收藏,他就会感到很快乐。”

女儿有些怀疑地看着爸爸,说:“是吗?那应该收藏一些什么呢?”

爸爸说:“什么都可以,比如你喜欢画画,那就可以收藏各种美术作品。”

女儿说:“那很容易,我会收集好多好多画片的。”

谁知,爸爸却说:“收‘容易,’藏就不容易了。”

女儿有些纳闷了:“怎么不容易?”

爸爸说:“藏就是会分门别类,就是要学会条理化。”

在爸爸的指导下,女儿把自己的图书分门别类地整理了一下,而且把经常要使用的书放在比较醒目的地方,把暂时不看的书放在其他地方。这样,她就做到心中有数,在寻找图书的时候非常方便。

更重要的是,女儿在爸爸的指导下学会了做事有条理,她开始注重自己安排事情。比如,书包整理得非常有条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都是按顺序摆放的,只要把手伸进书包摸到第几本书就知道是什么,再也不用拼命翻书包了。

在生活中,父母做事一定要有条理、有计划。比如,家里要整理得井井有条,东西不要乱放,看完的书要放回原处,衣柜里的衣服要分类摆放等,这些细小的行为都可以影响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当然,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恒心,还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适时引导。

在一次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

“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

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

“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

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

“也许没满。”

“很好!”

教授说完后,又拿出一袋沙子,慢慢的倒进罐子里。倒完后,再问班上的学生:

“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

“好极了!”

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的学生们。称赞完之后,教授从桌底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

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他班上的同学:

“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得到什么重要的结论?”

班上一阵沉默,然后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回答说:

“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挤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

这位学生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这堂课到底讲的是时间管理啊!”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着说:

“答得不错,但这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知识。”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顿住,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

“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知识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也许以后你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

当孩子做事情没有条理、手忙脚乱时,父母就要帮他好好找一下原因,通常都是由于孩子没有把事情的顺序安排好,计划不到位才造成的。父母可以教育孩子,对于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事情可以按重要性和紧急性的不同组合确定处理的先后顺序,先集中时间做大事情,剩余的时间再处理小事杂事,这样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好,再进行全面的时间管理,就不会出现忙乱的状况了。

比如,孩子在早晨起床后,常常出现找不到袜子、学习用品或者生活用品的现象,这便是做事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的坏习惯。做事情缺乏条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导,孩子们往往会养成不良的习惯,给以后的生活带来麻烦。

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有条不紊地处理应该处理的事情而不会手忙脚乱。做事没有条理的人,将无法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也无法很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做事没有条理、没有计划的孩子将会比其他孩子走得更辛苦。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么,父母都要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要让孩子做事有计划,父母平常做事就要有条理,可以向孩子示范自己的计划。即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孩子,并且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帮着计划。让孩子习惯了在行动之前做计划后,他就会养成先计划后办事的好习惯。作为父母,你可以耐心地与孩子讨论他的计划,并使计划趋于可行,那么,孩子也就悄悄地养成了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