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引导青春期男孩全书:10~18岁男孩的父母必读
15115300000024

第24章 惩罚是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如何应对男孩做错事

男孩的困惑

前段时间我偷偷拿了妈妈钱包里的几百块钱花了,被妈妈发现后狠骂了一顿,还罚我周末不准出去玩。其实,我也不想偷她的钱,本来说好同学生日我请客,可是妈妈就是不给我钱,我只好选择“偷”的方式,真不知道下次我要是做错事,妈妈她会怎么严厉惩罚我呢?

父母们常说:“孩子大了不好管,只能狠下心来好好惩罚他,这样他才能长记性!”没错,在成人的世界里,人犯了错之后就必须要受到惩罚,这样才能约束他以后的行为。但对于还没有完全成年的青春期男孩来说,不恰当的惩罚只会造成他们的反抗,甚至会让他们一错再错。

有一位母亲就采取了错误的惩罚方式,结果酿成了家庭的苦果:

17岁的陈某学习成绩并不好,虽然他也像其他同学那样每天努力学习,但学习成绩就是不上去,再加上他平时比较沉默寡言,同学们也都不爱和他交往,所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他都像个没有生气的木偶一样。陈某之所以变成这样,和他母亲的教育方式有着莫大关系。例如每次他拿成绩单回家,母亲对他就是一顿臭骂,有时还一顿暴打。如果他学习成绩特别低,母亲就罚他不准吃饭,周末和节假日更是逼迫儿子在家里学习。终于有一天,对母亲积攒许久怨气的陈某举起了斧头,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一般来说,大多数父母都习惯用自己的准则和做事方式去监督和约束儿子的行为,希望借此纠正他们的错误,提高他们的能力。但在青春期的男孩看来,父母这种行为就是“强权”和“霸道”,根本不是在纠正他们的错误,而是在不恰当地惩罚他们,让他们失去了自尊、自由和自信。

因此,面对青春期男孩做错事的情况,我们应该多掌握一些正确惩罚他们的智慧,引导他们在改正错误的同时,能够真正地“吃一堑,长一智”。

方法一:对儿子巧妙运用自然惩罚法

有一位母亲的教育经验是这样的:

我儿子小威是一个很马虎的男孩子,十几岁的小伙子了,做事还经常丢三落四。有一次,他回到家兴奋地对我说:“妈,我们班明天去夏令营。”我就嘱咐他自己带好东西,而他也信誓旦旦地作了保证,说自己一切都准备好了,而且收拾好之后,他还特意让我来看,以表示他很能干。可是我发现儿子没有准备手电筒,衣服带的也不够,于是就提醒他说:“小威,夏令营可是有晚上的活动,而且晚上天气也可能会凉,你再看看有什么忘记带的?”儿子大手一挥说:“没有了,你就放心吧,我一切准备OK!”结果几天后儿子回来说:“夏令营玩的是很开心呢,可惜就是衣服带得不够,冻得够戗,晚上山里可冷了!我还忘了拿手电筒,想跟别人借,可是别人都得用,我就只好跌跌撞撞的,差一点出麻烦。”

这时,我说:“是吗?这可真是个小教训,不过下次活动你应该知道怎么办了吧!”儿子说:“以后我要事先列个清单,多问一下你和老爸我需要带什么,准备充分一些才对。”

这真是一位聪慧的母亲,她没有当面指责儿子的错误,而是让儿子自己去体会犯错的后果,这样加深印象之后,男孩就会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他也会开动脑筋想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这位母亲实行的就是由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自然惩罚法”。这种方法就是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不给他太多的批评和惩罚,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他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进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即“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方法二:制定一份规范青春期男孩行为的家规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要想规范青春期男孩的行为,最好制定一份全家人都应遵守的合理的家规。因为家规可以明确地告诉那些躁动少年们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违反规则又会受到怎样的处罚。一旦男孩的行为被准则规范时,他们做事情就会有底线,并且知道超越底线会有什么后果。

有一位母亲的教子经验是这样的:

最近,进入青春期的儿子学习成绩开始下降,情绪起伏也比较大,还经常犯错误。因此,为了帮助他安全度过这段特殊时期,我和他签订了一份“行为契约”,内容大致如下:

1.任何一方情绪不稳时,对方都要提醒他(她)到安静的空间待一会儿,假如控制不住情绪,就要接受对方的惩罚,例如打扫家务、做饭等等。

2.父母不可在吃饭时间询问学习情况,更不可对儿子进行体罚。

3.儿子要主动找父母谈心。

4.如果有人做错事,一定要先道歉,然后在对方的帮助下找到解决办法。

5.合同有效期:一年。

我和儿子都在合同下面签了字,并严格按契约行事。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儿子脾气好多了,学习成绩也渐渐恢复到以前,和我的关系也变得更融洽。

由此可见,用一定的“规矩”约束青春期的男孩,对他们来说还是不错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避免父母每天对儿子的唠叨、说教,省去了很多的口舌麻烦,既减少了亲子冲突,又避免了男孩犯很多错误,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