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引导青春期男孩全书:10~18岁男孩的父母必读
15115300000025

第25章 亲昵的动作比语言更有效——如何把握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男孩的困惑

我越来越觉得父母不爱我了,因为小时候他们还抱抱我,或者给我一些安慰,现在根本就把我当成“透明人”一样,每天就知道问我学习的情况。有时候,我在外边受了委屈,他们不是随口说一句,就是选择无视我,我也发现自己不太爱和他们交流了,真不明白怎么会变成这样?

著名的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通过科学研究曾提出过这样一个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93%都是通过非语言沟通进行的。

一般来说,非语言沟通的形式包括: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接触,手势,体态和肢体语言,空间距离等。人们通过非语言沟通可以更加亲切、巧妙地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而且非语言符号,如抚摸、拍肩、竖起大拇指等可以作为语言沟通的辅助工具,使语言表达得更准确、生动、有力、具体,所以父母应该在和青春期男孩交流的时候,多使用一些非语言沟通。

一位父亲的教育经验是这样的:

一直以来,我和儿子的相处模式都有点像“好哥们”,我想这要得益于我一直在运用肢体语言和儿子交流,例如拥抱、拍肩或眼神。通过很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种非语言沟通不仅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而且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神奇魔力。

每天清晨,我都会给儿子一个拥抱,而到他上初中之后,我把这种拥抱改成了亲昵的拍肩,因为我觉得儿子大了,我们相处的非语言形式也要随之改变。我发现儿子对我的这种改变很受用,他觉得我更把他当大人了。

有时,儿子会犯错,我就用责备的眼神看着他,他马上很识趣地向我道歉,并保证不再犯。偶尔我会和妻子有点小争吵,这时我会向儿子传递一个求救的信号,他就会像往常那样逗自己的妈妈笑,这无形中都融洽了家庭的氛围。

看吧,这就是非语言沟通的魅力,它对男孩有时比语言沟通更管用,就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的那样:“如果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拥抱、抚摸,有时甚至是亲昵地拍打几下,孩子在对外交往以及智力、情感上都会更健康。”因此,青春期男孩的父母们应该多学习一些非语言沟通的技巧,以便让青春期的男孩更轻松、快乐地成长。

方法一:时常用“拍肩”给予青春期男孩力量

上小学五年级的钱伟成绩很差,每次考试都是倒数几名。所以,每当拿着成绩单回家,他都觉得家里有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幸运的时候他会被骂,不幸的时候就是一顿揍。每次被父母教训之后,钱伟原先的难过、羞愧等情绪都一下子没有了,反而有了一种解脱般的轻松,因为他已经受罚了,就没必要自责了。

但有一天,钱伟的爸爸突然一反常态,面对钱伟糟糕的成绩单,爸爸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而是轻轻地拍了拍钱伟的肩膀。虽然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却让钱伟感觉到充满力量,从此之后,钱伟的学习成绩慢慢地好了起来。

青春期的男孩比起女孩子来可能更贪玩、好动一些,也会经常做错事、考砸成绩,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打骂和惩罚男孩,很容易造成男孩的叛逆或者自暴自弃。

因此,父母们应该学会转变和儿子的沟通方式,多用拍肩、握手这样的肢体语言,让男孩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拍肩、握手这类的非语言方式,表达的是对儿子的一种信任、理解和支持,会促使男孩鼓起勇气,战胜挫折。

方法二:多用眼神来“教育”青春期男孩

有一个12岁的男孩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周末的时候,我参加了一场青少年马拉松比赛,跑到半路的时候,我突然摔倒了。这时,一直在旁边陪着我的爸爸默默地注视着我,眼睛里充满了鼓励,好像在说:“儿子,加油,赶紧爬起来,继续往前跑。”所以,我顾不上疼痛,站起来继续往前跑。

虽然,这次比赛我没有拿到名次,但我坚持跑到了终点,这已经让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和开心。如果没有爸爸鼓励的眼神,可能我已经放弃了,所以我一生都要记住爸爸的眼神。

教育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教子名言:“聪明的家长用眼神教育孩子,一般的家长用嘴巴教育孩子,差劲的家长用拳头教育孩子。”可见,眼神对教育青春期男孩非常重要,因为眼神不但能传递很多心灵的信息,还能起到鼓励和警示男孩的作用。

例如父母流露出鼓励、支持的眼神,就会激发男孩继续努力的斗志;父母流露出责备、警告的眼神,就会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会及时制止自己的无理行为;父母流露出关爱、疼惜的眼神,就会让男孩深切体会到父母的“爱”,进而也学会“爱”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