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爸爸应该怎么管孩子
15116700000048

第48章 做个“懒”爸爸,帮助孩子克服惰性

什么是惰性?惰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拖沓,把今天该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甚至遥遥无期。这种行为会令人丧失进取心,出现心理疲劳现象。而且,一旦开始遇事推拖,滋生惰性,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美等国,他们为了帮助孩子克服惰性,在孩子学吃饭、走路时,家长就让他们自己吃、自己走。站起来,摔下去;再站起来,再摔下去,直至自己学会走路、吃饭。其目的就是让孩子逐步认识到,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中国则不同,绝大部分家长都太过勤劳了,对孩子是吃饭要喂,走路要扶。这样在孩子的心灵中就打下了一个“依靠”的烙印,这种依靠也为惰性生长发育垫好了温床。孩子长大以后,也会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惰性在各方面也逐步表现出来。此时,家长才会后悔莫及。

惰性者的结果,无一例外的是平庸、失败,一事无成。所以,爸爸们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平庸无能,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应该主动帮助孩子摆脱惰性。

姜涵很小时就在爸爸的指导下学会了自己穿衣服、洗脸、穿鞋凳。6岁时,她负责倒家里的垃圾;7岁时,她负责每天早晨到楼下取报纸。

当姜涵做事出现失误时,爸爸也总会给予她鼓励和指导。这也激发了姜涵继续尝试做事的热情。现在,姜涵每天晚上都会帮妈妈洗完碗,收拾好家务,然后再去写作业。

姜涵觉得,照顾自己的生活、帮家人做家务并不辛苦,而且她的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也因此得到了提高,这些都常常令姜涵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其实,孩子惰性的产生主要依赖心理有关。如懒得洗衣服,是因为有干净衣服可穿;懒得整理房间,是因为有人会帮助整理。久而久之,孩子的懒惰就成了一种习惯。

因此,爸爸应该从小就让孩子尝试自己完成自己的事,还可以鼓励孩子独立做些简单的家务。即使遇到一些有难度的事,也可以鼓励孩子先尝试自己做,实在做不了爸爸再帮忙指导。这些都有助于帮助孩子克服依赖、惰性心理。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让孩子做他们该做的事

在勤快、能干的爸爸身边,大多数孩子都会有一定的依赖性,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挑战精神。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懒惰、吃不了苦、自理能力差等。

是孩子们一开始就好吃懒做,不愿意自己做事吗?显然不是。孩子们的这些习性,都是家长的宠爱导致的。所以,爸爸不妨也做个“懒爸爸”,从小就鼓励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比如洗脸、穿衣、吃饭,直到学会自己洗衣服,甚至帮助爸爸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等等。只要是孩子能做的、想做的、愿意做的,就都鼓励他们做。即使孩子做不好也没关系,他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独立自立的。

启示二:帮助孩子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孩子要真正克服惰性,就需要具有“劳动是光荣的”的观念。爸爸要让孩子在劳动中拥有一种充实、幸福、快乐的感觉。如果劳动能带给孩子美好的感受,那么孩子也就不会拒绝劳动。

当孩子明白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时,也会认识到劳动的光荣,也会成为一个喜爱劳动、自立独立的人。

启示三:多宽容、鼓励,少责备、打骂

孩子在尝试新事物时,总会犯些错误或惹些麻烦,比如弄坏东西、弄脏衣服,“越帮越忙”等。如果对孩子这些行为加以制止,可能孩子从此就会心安理得地等待家长的伺候了。

所以,爸爸要珍惜孩子每次有益的尝试,以鼓励表扬为主。孩子每做好一件事,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对孩子说“谢谢”、“干得不错”等,都能让孩子感到高兴和自豪,体验自己动手的快乐,并激起再次尝试的欲望。

当孩子失败或犯错时,爸爸要给予孩子安慰,在指导孩子如何做事才不会出错。不要对孩子不耐烦,或者责备,应有耐心、有步骤,或以游戏的方式和平和心态教导孩子学习。

爸爸手记

孩子生来就有自己动手的潜力,爸爸的时时保护、事事干预,让孩子从开始感到温暖进而转成觉得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最后阻碍了孩子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爸爸只有自己“懒”一点,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对自己负责,进而变得勤劳、独立、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