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爸爸应该怎么管孩子
15116700000053

第53章 让孩子懂得竞争和嫉妒是事

现代社会当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日益增高,孩子处于一种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之独生子女大多比较自我,这种竞争有时就会演变成为嫉妒。

嫉妒是不良的心理状态,是由于个人与他人比较时,发现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不满、怨恨、愤怒等组成的复杂情绪。

嫉妒是一种十分有害的不良心理,影响人的情绪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而且嫉妒心理一旦发展严重,就会形成一种心理障碍。尤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的正确竞争与人际交往等都具有很大危害。一旦这种状态失去控制,就会形成不良性格,甚至会因嫉妒心理的过度膨胀而酿成悲剧。

所以,爸爸要帮助孩子从小意识到嫉妒的危害,并让孩子明白:竞争可以,但不要因为别人优秀就产生嫉妒心理。这种心理是损人不利已,一定要克服。

一天,金玲放学回来后显得很不高兴,爸爸就问她怎么了。金玲愤愤地说:“今天我们考试了,我考了98分,我同桌考了99分,比我还多一分!我觉得,他一定是抄袭我的考卷了,否则他根本考不了这么多,我明天就去告诉老师!”

从孩子的言语中,爸爸发现金玲明显是在嫉妒同学。这样可不行!于是,爸爸就和蔼地对金玲说:“金玲,既然同桌这次比你考得好,那他肯定有些地方比你有优势,你应该虚心地向他学习,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过他才对,不能随便说同桌抄袭你的考卷。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别人竞争,而不是嫉妒别人,你说对不对?”

金玲想了想爸爸说的话,觉得爸爸说得很有道理,就点点头笑了。

当孩子在与他人竞争或交往时流露出嫉妒思想时,爸爸一定不能忽视,要正确引导。否则嫉妒成为习惯,就可能误了孩子的一生。

爸爸要认识到:一定的好胜心能促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更加努力。但如果好胜心过强,就会发展为嫉妒心理,看到别人超过自己就不服气,心里就觉得不舒服,甚至怨恨别人。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显然是很不利的。

其实,有嫉妒心的孩子往往具有某方面的才干,争强好胜,却又自私狭隘。对此,爸爸可以充分利用其争强好胜的特点,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自强观念,与孩子一起进行自我分析,帮他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和赶超对方的方法,因此引导孩子克服嫉妒,培养正在的竞争意识。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分析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

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孩子内部的消极因素和外部环境的消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在竞争中受挫就会导致孩子对成功者产生嫉妒;因老师表扬他人也会对被表扬者产生嫉妒;因自己家境贫寒而对家庭经济地位高的同学产生嫉妒;等等。

爸爸只有了解了孩子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启示二:教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有嫉妒心的孩子,通常都比较争强好胜。所以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相互的竞争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嫉妒心理。但嫉妒过于强烈,任其发展,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扭曲的心理:心胸狭窄,喜欢看到别人不如自己,喜欢通过排挤他人来取得成功,等等。

所以,爸爸应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竞争,让孩子明白:对手不是仇人,嫉妒也不是要强。进而让孩子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功,分享他人的快乐。

另外,爸爸还要引导和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能力去同别人比赛,以求更快地进步和取长补短。不能用不正当、不光彩的手段去获取竞争的胜利,要把孩子的好胜心引向积极的方向。

启示三: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孩子之所以产生嫉妒心理,是因为他们还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不能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正确的评价。这就要求爸爸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让孩子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爸爸不但要正确地认识孩子,还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帮助孩子建立“竞争不是嫉妒”的概念。

爸爸手记

孩子在竞争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嫉妒心理。这不仅影响孩子的进步,对孩子的身心发育也极为不利。爸爸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嫉妒的危害性,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竞争,以平和健康的心态面对输赢,从而将嫉妒的魔鬼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