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爸爸应该怎么管孩子
15116700000006

第6章 别让孩子患上“父爱饥渴症”

有专家指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爸爸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很多时候不带有“父亲”的成分,更多的则是朋友或玩伴。这可能与男人相对较少操心孩子的生活起居有关,他们一般很少关注孩子的冷热饥渴等需求,而是更关注孩子的能力、智力、情绪等方面的问题。他们会与孩子一起做游戏,一起修理损坏的物件,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解答孩子提出的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这往往更有利于与孩子达成心灵上的沟通,让孩子的心灵更加充实而丰满。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也会逐渐形成活泼、勇敢、幽默、豁达、自信、智慧、创造性等多种心理品质。

相反,如果孩子从小就与爸爸接触较少,更多是时间是和妈妈度过,由妈妈来照顾、喂养,孩子就容易出现胆小怕事、烦躁不安,或精神抑郁、性格孤僻等症状。而当父爱缺乏到一定程度时,孩子就可能患上“父爱饥渴症”。到了青春期,孩子甚至会厌恶父亲,这种厌恶当中,还会掺杂着得不到父爱的失望与凄苦。此时,他们就可能会盲目地尝试其他途径来弥补这种缺失,比如抽烟、喝酒,甚至吸毒。

因此,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形成健全的人格,父亲应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让孩子远离“父爱饥渴症”。

7岁的刘丹最近的表现不带好,动不动就发火闹情绪,甚至大声哭叫,令妈妈很担心。

一天,妈妈带刘丹去公园玩,见小刘丹玩得比较开心,就问她:“丹丹,你能告诉妈妈,最近你为什么好爱发脾气吗?是不是在学校和小伙伴闹矛盾了呢?”

刘丹听了妈妈的话,沉默了老半天,才委屈地说:“妈妈,我没有跟小伙伴闹矛盾,我是想爸爸,爸爸为什么总不回家呢?他是不是不要我了?爸爸要是不要我了,我怎么办呢?”说完,就抽泣着又哭了。

妈妈这才想到,刘丹爸爸最近半年由于工作原因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周末也经常加班,孩子基本上都见不到爸爸,只有偶尔在电话中跟爸爸说几句话。

孩子最理想的人格,应该是同时兼具了父爱和母爱两方面的内容。而现在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一些做父亲的往往忽视甚至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孩子长期被爸爸忽视,就会觉得爸爸不爱自己,会有一种被遗弃感,从而缺乏安全感。这样的孩子,也比其他孩子显得更加焦虑、烦躁、孤独。

因此,爸爸再忙也不要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不要让自己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缺席。而应“亲临”教育第一线,与妈妈一起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自主能力。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当中

要防止孩子出现“父爱饥渴症”,关键还是“家庭疗法”,即保持家庭中父爱和母爱的力量平衡,父亲要积极参与、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教育极为重要,其中父母是两股主要力量,因性别角色、分工的不同,使得这两股力量的作用和方式也不同。母亲偏重于生活和情感,父亲偏重于精神和心理。相比母亲,父亲往往深沉而宽厚,更愿意也更能够给孩子以主动性和独立性的锻炼。孩子经常与爸爸在一起,能培养对周围的安全感和对前途的自信心,锻炼面对困难时的胆量和意志。

启示二:成为孩子心灵的依靠

爸爸一定要成为孩子心中最坚强的依靠,让孩子可以感受到爸爸强大的保护力量,从而获得安全感。爸爸要成为孩子心目当中的“英雄”,不让孩子在父亲印象这一栏中有空白感。孩子一旦缺乏安全感,就难以对人、对事产生信赖,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启示三: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有对母亲的需求,但孩子同样有对父爱的渴望,因此,爸爸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用对待朋友的心态去对待孩子,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状况来对其进行培养教育。如果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就难以及时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也难以真正将教育落到实处。

爸爸手记

一个人降生到一个家庭之后,母亲是不可缺的,而父爱同样不可缺。如果父亲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怀和教育,就可能令孩子患上“父爱饥渴症”,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不可缺席,父爱不能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