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兵法如神垂青史:吴起
15118600000014

第14章 创建武卒(4)

魏武卒是从个体农户的成年男性中严格挑选出来的一支常备军。吴起清楚地知道,士卒身体素质的好坏对整个军队的战斗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吴起挑选士卒极为严格:要求参加挑选的青壮年男子披上沉重的厚甲,携带12石拉力的强弩,再带上50支利箭,扛上长戈,头戴铁盔,腰佩短剑,背上足够吃3天的干粮,在一天之内行军100里。可见吴起挑出的士卒是多么的强悍。吴起用这些严格挑选出来的精兵,建立了一支威震列国的军队——“武卒”。这支队伍后来在吴起的率领下,为魏国保卫西河,开拓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平手”的战争奇迹。这种战绩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也是极为罕见的。

吴起对将领的要求是严格的,要求他们能受谏,能采善言,他说将领如果拒绝别人的好意见,真正有智谋的人就不愿留在你身边。将领若是听信谗言,部下就与你离心离德,甚至要叛离了。

吴起还要求他的将领能在危难时刻拿得出主意,控制全军,指挥若定。有一次上战场前,卫士给他献上一把剑,吴起说:“将领是负责指挥作战的,要临难决疑,至于拿一把剑上去杀敌,这不是将领分内的事。”

吴起严禁将领利用职权贪财好色或稍有不快便迁怒于士卒。坚持以法治军,赏罚严明,要求校尉士卒绝对听从指挥。

“武卒”战斗力如此之强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吴起为这些在前线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勇士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吴起的战争观是服务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的。他认为,要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仅仅重视政治还不够,还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他曾引经据典地对魏武侯说:“春秋时期,齐桓公招募了五万勇敢的士兵,就称霸于诸侯;晋文公集中了四万士兵为前锋,就实现了自己独霸天下的愿望;秦穆公选三万人冲锋陷阵,就制服了四邻的强敌。今天,如果有三千人的精锐部队,由内向外冲,就可以突破敌人的包围,由外向内攻,就可以攻陷敌人的城池。”吴起在西河期间,在魏武侯的支持下,积极改革兵制,建立了战斗力很强的常备军。

对选拔出来的士卒进行严格的训练,使他们保持顽强的战斗力。他要求士卒坚持不懈地搞好军事基础训练和战备行军训练。其中包括单兵技术、战斗队形、阵法训练以及“进兵之道”、“行军之道”、“驻止之道”、“驯谙马匹之道”等等。在训练方法上,他强调由点到面,层层推广,直到整个军队。

吴起认为,要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必须加强内部团结。他明确提出,国内不协调,不能出兵;军队不协调,不能摆成阵势;阵势不协调,不能作战;作战时各部之间不协调,战斗就无法取胜。所以一个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必须保证国家的安定及内部各方面的团结;一个良好的军事指挥官,必须保证法令严明,罚赏必信、纪律严格、训练有素、将士同心,只有这样的军队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治兵》篇中,吴起把这样一支“投之所往,天下莫当”的军队,称之为“父子之兵”。

参加“武卒”,都是身体强壮的青壮年男子,他们正是大部分农民家中的强劳动力。这些强劳动力当了兵,家中谁来照看?徭役谁去服?租税谁来交?这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士卒的体质再强也会因为对家中放心不下而不会去全力拼杀的。吴起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决定免除“武卒”家属的徭役和租税。这样一来,农民觉得参加“武卒”既不吃亏,又非常光荣,很多年轻力壮的农民纷纷要求参加“武卒”。

“武卒”建立之后,吴起又分别把异常勇猛而又力大无穷的人编为一队,把乐于在战斗中为国效力、以显示其忠诚和勇敢的人编为一队,把能够越高跳远、善于奔袭的人编为一队,把因打败仗、想立功补过的人编为一队,把因为被罢官而想立功复职的人编为一队,共编五队,称之为“五卒”,以便尽可能把每个战士的特长充分地发挥出来,又使各队之间互相密切配合,很快适应各种复杂的战斗环境,战胜数倍于己的敌军。它是魏“武卒”的特种部队。吴起也曾骄傲地对同僚们讲:“只要有三千名五卒,我就能从敌军的铁壁合围中突围而出,同样是这三千人,也能将敌人固若金汤的城池攻破!”

吴起对“武卒”的领导非常强调“以法治军”,以使“武卒”的内部有严明的纪律,能够做到令行禁止。

有一次,吴起率领“武卒”去进攻秦国。在“武卒”中有个士兵,他力大无穷,又善于技击。在格斗方面受过名家的指点,有万夫不当之勇,且有超人的胆量。但一直没有显露才华的机会,因此寸功未立——仍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士卒而已,他日日期盼着打仗,现在机会终于来了。这使这位士兵兴奋不已,辗转难眠。他想着即将发生的厮杀的情景,想到秦军在自己的长戈下一个个倒下,也想到自己在凯旋之后,吴将军亲自为自己庆功……想着想着,他再也按捺不住了。未等正式宣布和秦军开战,这位士兵已只身冲出去潜入秦营,然后三下五除二,杀死了两个秦兵,提着两颗人头兴高采烈地返回自己的大营。吴起得知此事,怒不可遏,立即下令要斩这个士兵。他的部下有的劝阻吴起,最好还是免他一死为好,说:“将军,难得此人如此勇猛,眼下正值用人之际,不知将军为何一定要杀掉他?”吴起站起身来,环顾了一下四周的将士说:“杀他我也很痛心,但他违反了军纪呀!各位都知道无令出征是什么罪行吧。他要是奉令行事,我一定给他摆宴庆功,可现在,不杀他不能正军纪呀!”那名士兵被杀了,各部的士卒们也传开了:“可不得了了,有个小子私闯敌营,回来让将军给砍了脑袋!”“听说了,咱们也得留神,要是不听命令呀,这吃饭的家伙可就得搬家喽!”一时间,无论新兵老兵都极严格地按命令行事,军威为之大振。

还有一次,吴起在巡视魏秦边界的时候,发现不知在什么时候,秦国悄悄地在边界上修筑了一个小小的瞭望亭。吴起回到府中,心里一直在想着秦国建瞭望亭的事:建这瞭望亭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侦察我军的情况,以便随时对我军的攻击做出反应,或选择时机对我军发动进攻。看来这个观察亭虽不大,但危害却不可低估!一定要拔掉这个钉子!可是为这么个小陈望亭兴师动众也不值得,而且这大队人马一动,瞭望亭上的人就看到了。如何是好呢?吴起在屋里踱来踱去忽然心生一计,“对!就这么办!”吴起一拍腿自语道。

一天清早,过往的人在北门外发现了一根车辕,还有一张告示,告示上写着:“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就是说谁能把这根车辕搬到南门外就赏他好房好地。大家一看,觉得很有意思,可谁也不敢上前去搬。这时有一个农民说:“吴将军最讲信义,既然是他出的告示那一定不会有假,你们不搬,我来搬!”说着就上去搬起车辕向南门走去。那座城不是很大,过了一会儿,那个农民就把车辕搬到了南门。然后,他返回北门来请赏,吴起便命人将预先划出的房产和田地交给了他。大家一看那人真受了赏都有点后悔——怎么自己没去搬呢?白丢了一个发财的好机会。转过天来,大家又发现在东门外有一石(古代计量单位)红豆,旁边的告示上写着:“能把红豆搬到西门外赏好房好地。”大家一看谁也不愿再失去这个机会了,于是蜂拥而上抢起那石红豆来。吴起看到这个情景就站了出来,对抢夺红豆的人们说:“大家不要急,不要抢嘛,还想受赏的明天去攻打秦国的瞭望亭。谁先登上去,封做上大夫,赏好房好地!”大家一听明天还有机会,赏赐比今天的更为丰厚,也就不抢红豆了,纷纷向吴起表示,明天要立功受赏。

第二天天不亮,这支普通百姓组成的临时突击队就向瞭望亭出发了。瞭望亭上的秦军起初以为是一帮农民下地干活呢,一点准备都没有,等发现不对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连点烽火的时间都没有了。这些农民个个奋勇,人人争先,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把小亭上的秦军消灭干净了。

吴起主持的庆功宴会就更是“等级森严”——立有大功的将士坐在最前面,靠近国君,面前还摆着各种的珍馐美味和上等的美酒,席上华丽的大鼎中盛有牛、猪、羊,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和奖励;功劳略次一些的将士坐在离国君略远的中排,面前的酒席也比较丰盛,但席前盛牛、羊、猪的鼎就小多了;至于那些寸功未立的,他们就只能坐在最后,面前只有几样普通的菜。在庆功宴结束后,还要按功劳的大小,对有功将士的父母妻子进行赏赐,使将士和他们的家人都感觉杀敌立功,全家光荣。对牺牲的将士的家人也要慰劳和奖赏。

吴起这种重奖重罚,以法治军的办法,有效地激发了士兵们的积极性,这也正是吴起管理军队的特点。

吴起自身深受旧的用人制度之害,所以在他镇守西河期间,他大胆地从士兵中提拔将领,使之形成了“武卒”的骨干力量。在这方面,吴起曾明确地指出,在“武卒”中有着很多有特殊本领的人才:他们有的勇猛顽强,坚韧不拔;有的力大无穷,强壮傈悍;有的善于奔走,一日数百里;有的则武技高强,斩将夺旗如入无人之境。而这些人如果不能合理地使用,就会在心理上伤害他们,他们当然也就不会为魏国出力了。所以必须善于发现这些人才,并且使其所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应给予官爵,以激励士卒,提高战斗力。

吴起不仅从军队里提拔良将,而且要求他们要“文武兼备”。吴起把任指挥官的条件归纳为五条:一、要有高度的指挥才能,指挥多少军队都镇定自若;二、有高度的战备观念,时刻有如临大敌的警惕性;三、不顾生死的战斗决心,有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四、打了胜仗仍保持初战时的精神状态,做到胜不骄;五、制定的法令简明而不烦琐。同时还要求指挥官懂得“四机”,即“气机”、“地机”、“事机”和“力机”。“气机”就是指全军的兵力部署情况、士气高低,指挥官应了如指掌;“地机”是指善于选择有利地形,在狭路险道、高山要塞设防,十人守之,千人难开;“事机”即使用计谋、用间谍去离间敌人,用小股力量骚扰敌人,分散敌人兵力;“力机”则指要加强部队的装备,使战车、战船牢固、轻便,以适应战场上各种情况,让战士熟悉阵法,让战马能熟悉地在阵地上奔跑,以便集中兵力消灭敌人。由此可见,吴起不仅仅要将官们勇猛,更要求他们有超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指挥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