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兵法如神垂青史:吴起
15118600000015

第15章 创建武卒(5)

吴起对魏国军队的改革除了这一系列措施外,还很重视军队与老百姓的关系。这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争战,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削弱对方而壮大自己。所以他们在打仗时,除了杀伤对方士兵,毁坏对方战车,抢夺马匹,还砍伐对方国土上的树木,收割对方成熟的粮食,烧毁大量住房,宰杀各种家畜,以破坏对方的生产,从而达到削弱对方的目的。这样做,虽然在短时间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却使对方的老百姓对进攻的军队恨之入骨。这样,即使能在军事上占领这片土地,但当地的老百姓是不会心甘情愿地服从领导的,这无异于自绝其路。吴起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对他的部下作出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军队到的地方,谁也不许砍伐当地的树木,拆毁房屋,抢劫老百姓的粮食,宰杀老百姓的家禽家畜,更不可烧毁库房。在吴起征讨西河时,就采用了这种办法。西河本是秦国领地,吴起一举攻占了西河,实际上是侵占了秦国领地。但在吴起驻守西河期间,西河的百姓不但不曾对他的统治进行任何形式的反抗,而且非常尊重他,信任他,乐意受他的领导。这不能不说与吴起的攻心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此外,吴起还规定,攻下敌人的城池后,首先占领贵族府第,没收武器和贵族财产,对于愿意投降的官兵要给予接待并妥善安置。这样做,有效地分化瓦解了敌人。可见吴起的辉煌战果并不是仅仅凭硬打硬拼得来的。

吴起采取上述的各种措施,当然是为了达到他自己的目的,按他自己的话讲就是“乞人之死”,“竭人之力”。就是说,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激励、诱导尽可能多的人,为巩固魏国的封建政权效劳卖命。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吴起有这种思想就已经是相当先进的了。

吴起还认为,兵不在多,“以治为胜”。有一次,魏武侯问他:“军队依靠什么打胜仗?”他回答说:“要靠良好的治理。”武侯又问:“难道不在于人多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如果法令不严明,赏罚不严,鸣锣不收兵,擂鼓不冲锋,虽然有百万大军,又有什么用呢?”因此,他建议武侯要奖励有功的士兵,惩罚临阵脱逃者。对死难将士的家属要多加关照,每年要派人去慰问。吴起特别强调军令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治理好军队的首要前提。不然的话,军队平时无法训练,战时怎么会打胜仗?只有守信用,讲政策,明法令,才能做到令行禁止。《尉缭子·制谈第三》中赞许说,如果让吴起率领七万人的军队,那么,他就可以征服天下了。

在指挥作战时,吴起继承孙武知彼知己的军事思想,认为用兵必须了解敌人的虚实,专攻其弱点。他反对主观臆断,重视调查研究,主张从政治、经济、民心等方面认真分析敌方的国情,从气候、地理、将帅、士兵、物资、军纪及有无援兵等方面仔细分析敌方的军情,根据不同情况,决定不同的作战方针和方法。他认为战前要切实弄清敌人的兵力部署,选择其要害部位和薄弱环节,狠狠地打击它,务求每战都有必胜的把握。

同时,他认为一个高明的将领,还必须了解敌人的军事指挥者。要通过各种手段,侦察、了解、查明敌军将领的军事才能,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个人爱好,个性特征,以便找出克敌制胜的方法。在《吴子·论将》中举例说:“敌军的将领愚蠢而轻信,可进行诈降诱骗;敌军将领贪图钱财不重视名声,可拿东西进行贿赂;敌军将领遇事随意多变缺乏深谋远虑,可以使敌军疲于奔跑使其最后困乏无力;敌军将领富有而骄横,下层士卒怀有怨言,可以离间他们;进退犹豫不定,使广大士兵无所依从,可以进行恐吓使敌军逃跑。士兵看不起自己的将领而有投降之心,可以派人邀其过来,然后再攻取。前进的道路好走,退却的道路难走,可诱其前来再战。前进的道路艰险,退却的道路容易走,可轻装前进迅速打击敌人。敌军扎营低地潮湿处,积水难以流出,又连天阴雨,可用水淹敌军。敌军扎营荒凉而草木茂盛的地方,天有大风,可用火烧敌军;敌军长期在一地扎营,将士缺乏应有的准备,军心懈怠,可乘其不备进行偷袭。”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是无法得出如此详尽而又具体的军事指导原则的。吴起还谈道,如果战前对敌方将帅不了解,临时还可用“火力侦察”的办法进行观察。具体做法是命令一员勇敢的裨将率轻兵锐率试攻敌阵,只许败,不许胜,从中观察敌军的行动。如果指挥有条不紊,追击时又假装追不上,对地上丢失的武器、财物假装看不见,这样的情况说明敌军的将领是智慧之将,不要轻易与之交战;如果敌军进攻时一片喧哗,军旗纷繁杂乱,士卒散乱,争抢财物,盲目冲击,军容不整齐,指挥这种军队的肯定是愚蠢的将领,即使其手下兵马再多也不堪一击。他认为大凡人们谈论将帅,常常只看他们是否勇敢。确实,勇敢很重要。但勇敢对于一个将帅所需的各种素质来说,只是其中之一罢了。一味倚仗勇敢的将帅,必然会轻率地与敌交战,轻率地与敌交战却不懂得用兵的利害关系。这是不行的。做将帅的基本礼法是,接受国君出战的命令而不推辞,克敌获胜之后才考虑撤军。所以将师率兵出征,必须抱定宁愿战死沙场以获得荣耀,也不苟且偷生招致耻辱的信念。

在《吴子·料敌》篇中,吴起阐述了分析判断敌情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他认为魏国处在六国包围之中,必须坚持“安国之道,先戒为宝”的总方针,时刻提高警惕,以保障国家的安全。

吴起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得到历代的承认和高度评价。但对流传至今的《吴子》六篇的真伪,学术界至今仍有异议。《吴子》也称《吴起兵法》,据《史记》记载,此书成书之时就已十分流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该书是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充分利用战斗间隙和工作余暇,总结长期实践经验和在研究《孙子兵法》、《太公兵法》、《司马兵法》等军事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据史书记载,原著有四十八篇,后来失传了。现存的《图国》、《励士》、《治兵》、《料敌》、《论将》、《应变》等六篇是后人整理的。

清代以前,有人对《吴子》一书的成书年代持有不同看法,但对《吴子》一书是否为吴起所作没有人提出过异议。只是到了清代,著名学者姚鼐、姚际恒以及近代大学问家章太炎、梁启超、郭沫若等人,经过考证,明确提出《吴子》是后人的伪作。史书记载的吴起的原作已经亡佚,但流传到今天的这部《吴子》,其基本内容和吴起的军事思想是一致的。因为,首先大家都承认吴起确实写过一部兵书;其次,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部《吴子》,是与《史记》等主要的史书记载相吻合的;再次,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部《吴子》,它所阐述的军事思想是和我国战国时代列国的主要形势相一致的。从《吴子》一书,我们可以看出吴起对军事问题的一些精湛见解。

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吴起的军事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糟粕和消极成分。他只把战争的发生仅仅归结为争名、争利、饥饿等引起;过分夸大将帅个人的作用,认为只要拥有一个好的将帅,国家就能强盛,失去优秀的将帅,国家就会灭亡等。尽管这样,吴起的军事思想在许多地方仍然闪烁着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光辉。他对政治与军事关系的探索,对战略战术原则的研究,对将帅素养、士卒训练以及临战应敌和克敌制胜的许多因素与条件的分析,都反映了吴起深厚的军事素养和超群出众的智慧,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战国时代,军事学思想就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他总结的许多战争规律和战术原则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他为中华民族的军事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起在治理西河期间,取得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魏国的西部边陲。在《吴子·图国》中记载说,吴起守西河期间,由他指挥的较大规模的战争有76次,其中有64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其余也都和解。这些说法是否符合历史实际,已难考定,但吴起在西河任上遏止了秦兵的入侵和东进,则是历史事实。

吴起在西河任上,还注重改革风俗,加强教化,改变社会风气,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同他在西河进行的政治、军事改革相适应。

由于吴起等人在魏国锐意改革,编练常备军,使西河地区在长达数十年中保持了稳定和繁荣,使觊觎这一地区的秦、韩两国尽管发动了多次进攻,最终也没有得逞。从而使魏国在一段时间维持了战国七雄中的首强地位。这一时期的魏国,李悝主内,吴起主外;李悝主政,吴起治兵,而魏文侯又是一位知人善任的明君,因而创造了魏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魏文侯执政五十年的时候,他死了。

公元前396年,正是吴起任西河守的第十个年头,魏国的政治、经济正在封建化的轨道上蒸蒸日上。西河也在吴起的主持下,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军力强盛,库藏充盈,人民安居乐业。魏国也因李悝的变法,吴起的治军,享誉列国之间。特别是魏武卒的名声,使人闻之变色。

十年的磨炼,吴起的青丝里夹杂了些许白发,饱经风霜的脸上有了皱纹。吴起看着自己亲手治理的西河,望着百姓脸上那满意的笑容,万民归望、官兵同心,各种人才充盈帐下,好一派盛世景象。

回想当年文侯任自己为西河守时,在宗庙设宴,国君夫人敬酒的宏大场面,吴起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翟璜啊,我没有辜负你的推荐;李悝啊,你我一文一武配合得是多么默契;文侯啊,我没有辜负您的厚望吧。他遥望魏都,默默地祈祷:翟璜啊,没有你的推荐,我哪能被文侯任命为将军?文侯啊,没有您的知人善任,信而不疑,任人之专以及您的全力支持,我怎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啊!

想想自己年少鲁莽,一气之下杀死三十多个仇人。东门一别,竟成了和母亲的永诀,连母亲去世也未能回家奔丧,我愧对母亲啊!向母亲许下的“不做卿相大的官,我决不回来见您”的诺言,快实现了,却遗憾地不能面告她老人家了。他心里向母亲默默地祈祷:母亲啊,您在九泉之下安息吧,儿终究不会辜负您的期望的。想自己为拜将出征,贪图功名,竟亲手杀死了可爱的娇妻,一失足成千古恨。妻子的鲜血不但没有换来昏君佞臣的信任,反倒给他们留下了排斥自己的口舌。人事沧桑,眨眼之间,已到中年。这些年来他戮力改革,废寝忘食,顾不得回首往事。现在他多么想回到家乡,看一眼母亲的长眠之地,在母亲坟上添一锹土,烧几张纸。如果母亲活着,看到儿子有今天,该会是多么欣慰啊!

他徒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当年因战争而造成的荒芜之地,如今牛羊成群,田地整齐,稼禾茁壮。军营里,将官在率领士卒排兵布阵,喊声阵阵。他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