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训”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
“训义”
想要营造幸福美好的家庭,必须建立适当妥善的规矩。
古往今来,道德伦理、家训格言一类的书连篇累牍,让人目不暇接,何以此书得以流传,至今仍有影响呢?恐怕在于作者重在实用。理不在多,而在其效用。家教问题古今说者、论者不计其数,恐怕没有谁会以为只几行字、几本书的夸夸其谈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家风。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者首先应是一个令人敬重的人。其身正,则不令自行,其身不正,有令则不行,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之。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尊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古代圣贤们的著述,主要是教人行忠孝,至于言语谨慎、行为庄重、立身扬名等道理,也说得很周全。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道理重复,内容雷同,前后照搬,好比屋里再建屋子,床上再放床一样。现在我又来写这一类书,不敢以它做世人行为的规范,只不过是作为整顿自家门风、警醒后辈儿孙罢了。同样一句话,有的人就信服,是因为说话者是他们所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吩咐,有的人就照办,是因为作出吩咐者是他们所敬服的人。要杜绝孩子的过分淘气,师友的劝诫,还不如婢女的转挥命令;要制止兄弟间的内讧,尧、舜的教导,还不如他们自家妻子的诱导规劝。我希望这本书能被你们信服,不过是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而已。
治家之法贵在适度,不可失之偏颇,过于严苛,则容易使家人失和。现代家庭,更需要多一点民主,少一丝独裁。一味宽厚忍让,使仁慈成为软弱,也无异于养虎遗患,更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这一规则核心不过一个“和”字。
《论语》记载:子贡曾问孔子:“有一个可以终身不渝地履行的字吗?”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所不喜欢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原话:“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后的大儒们对此都作了继承性的发挥,如孟子认为人只要坚持据“恕”而行,就接近“仁”的境界了;朱熹则认为“恕”就是推己及人……于是,一个“恕”字重千钧,在传统意识中已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之一。
正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洪应明续论了“恕”的具体应用的。
按照“恕”的原则,他主张自己应节制情欲,不应自己宽恕自己的过错与失误;但对于别人的合理情欲,则应以顺应与引导的方法来予以宽恕谅解。
即使是在家庭内部,也惟有执行了“恕”的原则,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才可和洽持平。
他还用疑问的语气,反对了当时流行的意识:执行贯彻了“恕”的原则,仅是为了求得自己的舒适顺畅。
一个“恕”字,强调的是对别人尊重,并表现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所以,至今还有其不可取代的伦理价值和生命力。
一般说来,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每个人的社会角色都是相对明确的,如在商店内,一个人在购物,那他就是顾客,另一个人在接待顾客,那她就是售货员,此时顾客与售货员之间能否互相尊重,能否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将决定着购买过程能否完成和购买数额的大小,特别是在售货员的一方,如果她总能体察顾客的喜好需求,待客热情周到,无疑会有助于商店的赢利。反之,就会损害商店的信誉,招致门庭冷落鞍马稀的局面。
所以,一些深爱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近代民族企业家,都注意到了“恕”的应用。如宋裴卿开办的天津东亚公司,就用大字高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愿人怎样待你,你就先怎样待人”的训条,以此来要求公司的各级人员要和颜悦色地对待顾客,不能贪一时的营业额而不负责任地将伪劣产品推销给顾客……惟如此,才能增进供需双方的感情,使公司迎来一批又批的回头客。这反映了公司管理者的管理有方。
事实上,经商者与顾客交际应酬须讲究“恕”的原则,只是千里挑一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的平和生活中,不论是在家庭、单位或是多种其它场合中,“恕”的原则都是我们所应坚持奉行的,它使我们能以自己之心去体悟别人的合理要求,不逆悖别人的合理情意,节制自己,不执着于自己的意愿与利益,学会并更好地为别人着想,君子的处世风度也因此而得以成立。
在此基础上,才可使人人都能生活在以和为贵的社区中,这就是一个“恕”字给人们留下的最现实的启迪。
值得再提一句的是,类似“恕”的原则与意识,并不仅是中国或东方文化所特有的。如作为西方文化源头之一的《圣经》就有言:“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别人。”现代物理学巨匠爱因斯坦则说:“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的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可见,天下的道理是相通的,东西方文化对此的认识,真可谓不谋而合。难怪今天的老外们还称赞孔夫子把如此有价值的思想,全浓缩在一个“恕”字之中。
所以,记住一个“恕”字,履行一个“恕”字,就会终生受用不尽——不管你是在此时或彼时,是身处海内或海外,是跟中国人或跟外国人打交道。
“钱门名爵”
钱大昭(公元1744-1813年),字晦之,号竹庐,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人,钱大昕弟。钱大昭小其兄大昕20岁,自幼事兄如严师,潜心于经史研究,淡于科举时艺。壮岁游京师,代替友人校录《四库全书》,借机纵观稀见秘籍,由是学问更加渊博。
钱大昭于《尔雅》及《说文》研究成就最大。其兄钱大昕教导他:“《六经》可以教人明白治国、做人的道理,要想学通《六经》,必须从研究《尔雅》人手。”钱大昭经过潜心研究,著《尔雅释文补》及《广雅疏义》两书。又著《说文统释》十章,一曰疏证,以佐古义;二曰音切,以复古音;三曰考异,以复古本;四曰辨俗,以正讹字;五曰通义,以明互借;六曰从母,以明孳衍;七曰别体,以广异义;八曰正讹,以订刊误;九曰崇古,以知古字;十曰补字,以免漏略。钱大昭对《尔雅》和《说文解字》的研究,将古文字的学术水平提到新的高度。
钱大昭对“前四史”也作了详细的补注和考辨,其中对两《汉书》用力最多。他认为注史与注经不同,注经的目的是明理,明理寓于训诂,训诂明而理自明;注史是为明事,事不明,训诂虽精,于史无补。因而必须对稗官、记载、碑刻等史料融会贯通,对史书考异质疑,纠谬补缺。所著《两汉书辨疑》和《三国志辨疑》,对两汉三国时期的地理、官制等多有补正。又著《后汉书补表》,论者认为其成就超过了著名史学家万斯同的《历代史表》。此外,钱大昭还著有《诗古训》、《经说》、《补续汉书艺文志》、《后汉郡国令长考》、《迩言》、《嘉定金石记》等。
钱大昭平生不喜荣利。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诏令全国举荐贤良方正之士,江南大吏以钱大昭举荐于朝,赐六品顶戴,但未授职。
“钱氏风流”
一、彭城阀阅,兰水衣冠;银麇瑞角,锦树仙枝。
指钱姓系名门望族,出自彭城。五代时期钱镠是吴越国的创始者。居梁时被封为吴越王,在位时,曾征发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泄,不畏旱涝,对发展家族经济贡献尤多,而且数代为王,豪门巨室;素称兰溪望族。
二、才多隽永诗名重,学有渊源道脉长。
前者叙唐代诗人钱起(约公元710-780年),字仲文,吴兴人,天宝年间进士,官至考功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郎士元齐名,世称钱郎,有集传世。
后者称彭祖,传说他生于夏代,至殷末时800余岁,长于引导按摩之术,庄子刻意篇称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三、江上青峰,才藻何如太白;州中蟹紫,啸吹不让次山。
上联前句称唐代诗人钱起,天宝年间进士,因其在赴考途中,夜闻空中作歌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后来在应试的卷上果然很巧妙地派上了用场。主考官阅后,拍案称绝,视为奇句,故而称之。所谓太白者,系指北宋钱姓名人钱易,字希白,浙江临安人,钱惟演的堂弟,真宗时,17岁的钱易即以文才出众考取了进士。其人才思敏捷,由于应试时交卷的速度太快,被主考者认为过于轻率,不足以取而遭黜。未料,钱易却因此成名,苏易简称赞他有李太白之才,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他终于如愿以偿,举进士甲科,考取了功名,成为有名的翰林学士。
下联所指为北宋进士钱昆。钱昆,字裕之,上联中钱易的哥哥,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进士,官至秘书监,善草隶书,擅诗赋,有文集。仁宗时历知庐、濠、泉、亳、梓、寿、许等七州,为治宽简便民,然性嗜食蟹,曾求职外补,自称只要是去有螃蟹可吃的地方,哪怕是管辖的地方不大,也照样心满意足,由此而得名。所谓啸吹者,为宋代词赋家严仁,字次山,邵武人,好古博雅,尝作长愤歌,为时传颂。
四、述古堂中藏万卷,绛云楼里备千家。联所称为明末清初的名士钱谦益,其晚年居红豆山庄,建绛云楼,将平生所聚悉心修治,然终毁于火灾,十分可惜。
五、名标鼎甲,门闾代代;秀毓钱塘,兄弟怡怡。
前者指明代翰林修撰钱福,弘治中试礼部、廷对皆称第一。明代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钱士升,万历殿试第一。明礼部侍郎钱谦益,万历年间进士。
后者则称宋代秘书监钱昆及其弟翰林学士钱易,均为进士。
六、启匣尚存归国诏,解弢时拂射潮弓。
此为钱王祠联。上联指吴越钱氏向宋朝纳土称臣,保一方百姓免于战火之善举,其中的归国诏为《宋太宗允纳土诏》,诏曰:“卿世济忠贞,志遵宪度,承百年之堂构,有千里之江山。自朕纂临,来修觐礼,睹文物之全盛,嘉书轨之混同。愿亲,遽忘江海之志。甲兵楼橹,既悉上于有司;山川土田,又尽献于天府。举宗效顺,前代所无。书之简编,永彰忠烈,所请宜依。”下联则指钱镠射钱塘潮,筑捍海塘的盛事,弢意为弓袋。
七、还乡衣锦,聚宦添花。
上联指钱镠,其曾为吴越王,定都会稽,自称其城为衣锦城,故钱氏堂号又名衣锦堂。据《史记·项藉传》记载:“富贵不归乡,如衣锦夜行。”所以衣锦还乡,往往是得富贵得意者梦寐以求的事情。
下联称北宋诗人钱惟演,字希圣,杭州临安人,吴越王钱俶的次子,钱镠曾孙,官保大军节度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居宰相之要,一家世代官宦,时人称之德星群聚,花添一锦,以誉之。曾收集钱镠、钱元瓘、钱佐、钱俶等人的作品合编为《传芳集》,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还与杨亿、刘筠等人合辑了文学史上有名的《西昆酬唱集》。
八、陌上花开,铁券王孙君独秀;梁间燕语,乌衣子弟我重来。
此系江苏吴锡钱氏祠联。上联中的铁券,是指钱俶讨平董昌后,唐昭宗任命他为镇海节度使,为示嘉奖,同时赐给铁券,使之拥有免死等特权。钱俶曾作《谢赐铁券表》,对上赐铁券倍感诚惶诚恐,不敢因此有负皇恩。元代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卷十八,则记有《钱武肃铁券》一事,其文称:“吾乡钱叔琛氏赘,乃武肃王之诸孙也。其家在郡城东北隅,亭台沼址,联络映带,犹是先朝赐第。与余相友善,尝出示所藏铁券,形宛如瓦,高尺余,阔二尺许,券词黄金商嵌,一角有斧痕。”从该文所载我们可知钱氏铁券的大致形状。下联所谓乌衣子弟,即取名门望族后代的之意。乌衣指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三国时吴国曾屯兵于此,因士兵皆穿乌衣而得名,东晋朝,有王、谢等大族居住其问,钱氏以此自谓为江浙名族,冀求东山再起。
九、一代枭雄铸吴越,千秋鼎铭事中国。
钱王祠联。此联概括了武肃王钱俶一生最为后人称道的两大功绩。上联所谓一代枭雄,因其出身盐贩,早年类如强盗,然而自归顺唐朝后,果敢善战,励精图治,在成为两浙地区的霸主后,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地方经济,使吴越国在江南的实力迅速提高,杭州城因此成为东南第一形胜之地。相对于五代十国战乱频仍的动荡局势,吴越国数十年未受大规模的干戈之苦,应该说吴越国王钱俶保境安民的国策,确实功不可没。下联则称他对北方政权纳土称臣,以求和平共处,使百姓免遭涂炭,并且最终归顺宋朝,实现了“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的夙愿,此等义举,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值得后人尊敬。
十、力能分土,提乡兵杀宏诛昌,一十四州,鸡犬桑麻,撑住东南半壁;志在顺天,求真主迎周归宋,九十八年,象犀筐篚,混同吴越一家。
此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的钱王祠内柱联。原祠在玉皇山南妙因山,名为表忠观,在明代移至柳浪闻莺钱王故苑。此联更为形象地概括了几代吴越王数十年经营两浙的功绩,可以说在五代十国战乱的局势中,吴越国成为享国最久的一个政权,与统治者所采取的保境安民的明智策略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