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训”
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辞疑”
(1)能:擅长,善于。(2)蓄:蓄养。(3)厚:大,指回报。
“训义”
擅长写作才能有丰富著作,蓄养道德才能有大的福报。
研读学问却不去实践,就如同空话;创立事业却不思积累功德,往往会昙花一现。
天下大道倡导人们不要太注重镜中花水中月一类的东西。在人生的目标选择中,要选择那些能够立足长远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钱门名爵”
钱基博,字子泉,江苏无锡人,是我国著名的国学教育家。他天资聪颖,家学渊源,16岁那年就撰写了洋洋4万余言的《中国与地大势论》,发表在梁启超主编的长新民丛报》上。他早年曾受业于古文学家黎庶昌门下,夯实了古文功底。1906年,时任江西提督的陶大均看到他的文章后,惊叹他是“龚自珍再生”。还有一次,著名实业家、曾中过状元的南通人张謇,在读了钱基博的文章后,击案赞叹说:“大江以北,没有见过能与他相比的人!”
辛亥革命爆发后,钱基博积极响应,先后出任援淮军司令部少校参谋,陆军第十六师副官中校参谋,为革命延治军书。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直隶都督赵秉钧和江苏都督冯国璋,知道钱基博写得一手好文章,都要聘请他当秘书。钱基博认为自己已投身革命军,毅然拒绝为北洋军阀效劳。从此,他立志献身教育,先后出任过上海圣约翰大学、北京清华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光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教授。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钱基博先后在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大礼堂和无锡小学教员集会上报告沪案惨形,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当圣约翰大学学生在校内升半旗为死难者致哀时,校长十舫济(美国人)却横加阻止,激起爱国师生的无比愤慨。钱基博在教授会上当场斥责十舫济,后率全校华籍师生自动离校,表达了崇高的爱国热情。
抗日战争胜利后,钱基博受聘到武昌昙华林的私立华中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钱基博看到国家欣欣向荣,人民当家做主人,他十分高兴,1950年初,他将自己一生购买的5万多册藏书全部捐给了华中大学。1952年,华中大学与中华大学以及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成为华中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学校的规模扩大了,并且还成立了历史博物馆。当时为支持新馆建设,钱基博把自己一生所收藏的铜器、玉器、古钱币、名人字画等500多件珍贵文物,全部捐给了华中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在这之后,他还将自己一生所收集到的碑帖字画1000余件和方志古籍1000余种,全部捐给了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及其所属的文献馆。在上述捐赠过程中,钱基博一心奉献为国家,他没有向受赠单位提任何要求。
钱基博先生自少年时代起,就从事学术活动。16岁时就发表《中国与地大势论》。后撰写《说文》,发表于刘光汉主编的《国粹学报》,在以后的5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出版了数十部巨著。其中讲论古籍,指导研究方法的著作占的比例最大。对《周易》、《四书》、《老子》、《名家五子》、《离骚》、《古诗十九首》等古代要籍都有题解、疏正、读法等内容的论著。其中主要的著作有《经学通志》、《现代中国文学史》、《韩愈志》、《韩愈文读》、《后东塾读书记》(《古籍举要》)、《国学必读》、《读庄子天下篇疏记》、《名家五种校读记》、《文心雕龙校读记》、《版本通义》、《骈文通义》、《明代文学》、《四书解题及其读法》、《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周易解题及其读法》、《老子解题及其读法》、《孙子章句训义》。
钱先生治学严谨,勤于笔录,学而不厌。从早到晚,总是孜孜不倦地看书,读书,背书。每看一本,喜欢摘取其精义名言,记入日记,并自抒所见以论定之。平生所为诗古文辞,以及交游往返。50多年来,他积累的资料、日记总计500余册。这些为他的学术研究和著述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有许多的学术成果尚未整理发表。
钱先生诲人不倦的精神,更是一般教师所望尘莫及的。他从青年时期教小学开始直至当上大学教授,接触的学生成千上万。他都推心热爱他们,尽力培养他们,谆谆教诲。特别是认真批改学生的文辞习作,丝毫不苟,许多文理不通的学生,经过疏导,渐渐把字句弄明白。遇到许多反映比较慢的学生,不厌其烦地将其招来,细心指点,学生们经过他的教诲也就日起有功,终于达到文理通顺,辞能达意的境地。因此,他受到了许多学生的爱戴。钱基博先生不但非常重视师范教育,而且进一步提出“假如师而不范,教训无方,何以造人,亦将何以造国”。所以,他很注重树立教师的风范,他认为叫币道不立,校风以坠,提出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教师不能谋私利,不能计较个人得失,为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行为规范,而他则是为人师表的典范。
钱基博先生是一代著名学者,也是一代杰出的教育家、古文学家,其学问的广博和著述的宏富,给中国文化艺术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继续流传下去,是后学者责无旁贷的重任。
钱基博一生治学范围极广,博通四部之学,以治集部之学见称于世,有“集部之学,海内罕对”的美誉。他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对于群经、诸子、古史地学、古典文学理论,无不淹贯,造诣深湛。他治学和著述的主要特色是:以经诂经,以子治子,旁涉百家,相互勘证,一文一字,正名辨物,无不钩稽详核,援证博而推阐精。他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体系,给学界的感觉是纯真、朴实、清新,析理精微,叙事贵可考信,立言蕲于有本,比次有法,义不拘虚,为学术界所推崇。当时文人曾广钧(曾国藩之孙)认为,他“四十岁后,篇题日富,必能开一文派”。
钱基博治学之严对其子钱钟书的影响也是颇深的。少时,钱钟书在严父指导下,自学了不少文学名著。一次,钱钟书因习文敷衍了事,未达标准,遭到父亲的严厉训斥乃至痛打。从此,钱钟书发愤读书,广泛涉猎《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后留学归国著就《围城》,不难看出,《围城》的意旨可以从钱基博那里找到思想源流,父子学术思想及观点上的承继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钱基博不但是一代学者,也是一代教育家。他提出,教育救国须先重视师范教育的思想。在《国立师范学院成立记》一文中,他写道:“而当国者乃以创制师范学校诏我亿兆有众。国无常强,民奋则强……惟师有学,用诞启民瞑。亦惟师克范,用式四方……尚置学院以作之师!”他认为:“人不自强,何能强国!而诚窃以为此一役也,非造人,何以善后!胜则惟造人可以奠基复兴之基;败则惟造人乃能图报吴之举。而造人之大任,惟师范学院谁与归。”
钱基博不但重视师范教育,还提出“师范生一支笔”的先进教育理念,注重对师范生国文基本功的训练。这一教育理念至今全国师范院校仍在流行。他注重作文课,认为,师范生将来是要当教师的,对国文教员来说,批改作业是一个重担子;若训练不严,笔下不快,绝难胜任。规定作文进程:第一学年命题作文,限两小时即在课堂交卷,迟交扣分;第二、三学年,命题,也可自拟题,次日交卷;第四学年一小时也是课堂交卷。这样,效果极佳,学生受益匪浅。由于中学国文教师的一支笔,最起作用的是散文。因此,他认为读书不多,积理不富,侈谈论著,无非东抄西摘,自欺欺人。
20世纪30年代初,钱基博执教于上海光华大学任国文系主任,一次,他批改穆时英“基础国文”一课的分数为59分,需要补考,穆时英去求钱基博加分,钱不买账,坚持原立场,气得穆时英啼笑皆非。
当时穆时英为光华大学学生,但写有短篇小说《南北极》发表于当时最负盛名的《小说月报》,蜚声一时。被誉为崛起的青年作家,十分吃香。各家杂志争相约稿。偏偏这么一位成名作家,国文成绩不及格而且还差这意味深长的一分,可想穆时英那会儿该有多郁闷。钱基博用“59”分敲打一下有文名的穆时英,告诫其不要以为发表几篇小说就如何如何,你的国文基础还欠火候。
钱基博提倡正面教育。1941年,蓝田师范学院学生举行罢课并在院内游行,后来校方开会,有人提出学生某某开除学籍,学生某某勒令退学,几乎与会者提出某一些学生名字,没有人反对,即算通过。其中不无假公报私。钱基博则认为,学校应重在教育而不重在处罚,人才难于培养而易于摧残。他说:“独声言学院新创,才三年级,三百来学生,如此提名,所剩有几?目前交通不便,如许被除名的学生,将到哪里读书?如果继续提名,我虽年迈,也愿同退。”由于他平日的声望,又据理力争,才得以刹住了那股处罚风,保全了不少学生。
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已成为过去的一道风景,数点那时的各具个性的人物总使我们自叹不如。
华中师范大学纪念钱基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著文《诂经谈史·言传身教》,称他是一位热爱祖国并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毕生职责的淳朴学者。
钱绳武堂书香浓郁,文脉悠久,英才蔚起。钱基博在辛勤致力于教育和刻苦钻研古代文学的同时,对子女的教育也极为重视,循循善诱,严格管教。他有三子一女,他们在这个书香世家的熏陶和影响下,认真读书、成绩优秀、学有成就,尤为突出的是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这不仅是钱绳武堂的光荣,也是钱武肃王故乡人民的光荣。
钱基博子女除钱钟书外,次子钱钟纬(1912一),无锡申新三厂职员养成所毕业,南通纺织学院肄业,后毕业于英国波尔敦工业学院。回国后,历任无锡庆丰纺织厂总工程师,申新第四纺织厂设计组工程师兼汉口厂副厂长,武汉国棉四厂总工程师等职,曾是武汉市政协委员。
三子钱钟英(1913一),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曾任中央银行保管科科长,交通银行缅甸仰光分行秘书兼文牍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工作,主要负责有关金融重要文件中英文编译工作,享有较高的声誉。其子钱伩汝原系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受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中审,曾给作者写过信,主动认祖归宗。
女钱钟霞(1917一),早年就读于无锡国学专馆,后长期随侍父亲华中师范学院任教。其丈夫石声淮为华中师范学院文学系教授。
“钱氏风流”
钱氏一门,自吴越钱镠始,积微渐著,发煌至显,创造了钱姓发展史上最为耀眼的时期。纳土归宋后,吴越钱氏在江浙一带繁衍迁播,其后裔子孙湛然向学,耕读自娱,选择了一条易武尚文的经世之路。
如吴越钱氏后裔中率性直言、文才出众的钱昆、钱易兄弟,受戒佛门、嗜学不辍的钱俨,博学能文、著书自娱的钱惟演等人,无不以诗文称名,文才称显。明清时期出身贫寒、嗜藏成癖的钱谷,东林名士、文坛大家的钱谦益,嗜书近痴、读书敏求的钱曾,三元及第、有清一人的钱柒,博洽经史、一代通儒的钱大昕等人,或为藏书大家,或为文史俊彦,无不引领风骚,极一时之盛。总之,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吴越钱氏终于开创了一代诗文经世,德学传继的经典家风,成为江南矜尚文化、代有达人的簪缨望族,足可与吴越钱氏三代五王,累世勋业交相辉映,造就了钱姓发展史上又一大文化盛景。
§§家庭篇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
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
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古同烹),忠厚传家,乃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