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训”
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
“训义”
架桥铺路方便人们行走,开河造船帮助人们通渡。
君子能走出家门,不以一家为私为念,与人和同能放开心胸,和五湖四海的人打成一片,吉利。搞统一战线,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不是搞小集团,不是开家族会议,要面对天下人,心胸必须开阔,所谓“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在了一起。”凡是是我们事业的支持者同情者,哪怕是袖手旁观者,只要不是破坏者,都是我们和同对象。象白衣秀士王伦那样小肚鸡肠的人是成不了气候的,事业粗具雏形就想据为私有,拉帮结派,弄小圈子小集体,排斥外来人,怎么可能发展壮大?成大事业者,来人多多益善,不能怕人多。大丈夫四海为家,出门到处有朋友,心胸开阔,同人于野,“埋骨何须桑梓地,神州无处不青山”,没有这样的心胸和魄力是不行的。
因此,走不过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让对方先过;宽阔的道路,给别人三分便利又何妨。
“钱门名爵”
钱良右(公元1278-1344年),宇翼之,自号江村民,平江(今江苏苏州)人,以博学工书知名,言谈举止,温恭有儒者风,当时名士赵孟俯等人对他十分赏识。元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曾署吴县教谕。然而钱良右甘于淡泊,无意仕进,任期满后,便离职而去,再不涉官场,从此在家闲居30余年。以歌咏自娱,经常邀朋作诗属文。但其家境不丰,生活始终颇为清苦,钱良右却不以为意,自得其乐,在乡里享有名望。当时朝廷曾命令诏求擅书者缮写《农桑辑要》、《大学衍义》等书,地方官便委任他负责这件事情。待完成后,将他举荐于朝,然终无回音。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卒于家中。有诗文杂著若干卷,但未能流传下来。《元诗选》中收录有他的诗作十篇,题为《江村先生集》,从中可看出钱良右对诗自有心得。
钱良右之子钱逵亦有诗名,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曾任江浙分省管勾,历任淮南行省员外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去世,《元诗选》中也收录有他的诗作。
“钱氏风流”
钱氏家族的“科学家基因”
钱永健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后,中国人关注的焦点不是他的“绿色荧光蛋白”研究成果,而是他的姓氏。这位祖籍浙江的华裔科学家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为钱氏家族第三十代孙始启用的“继承家学,永守箴规”辈分顺序的“永”字辈。
而按照钱氏家谱追溯,钱永健为吴越王钱缪的第三十四世孙,当然也就与“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系出同宗。
事实上,钱永健的父亲钱学榘也是搞科学的,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与钱学森一起留学美国,曾任波音公司首席工程师;钱永健的哥哥钱永佑是神经生物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生理系主任。兄弟俩不仅分别获得过美国“罗德斯奖”和“马歇尔奖”,而且还在上世纪90年代双双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52年出生于纽约的钱永健,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之后的第七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现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药理学及化学与生物化学两系教授、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医学院两院院士。2008年10月13日,钱永健在加州接受全球40多家媒体的联合采访时表示:“确实,我们钱氏家族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钱学森等。我的哥哥也曾在科学研究方面给我许多帮助,比如在做实验、收集数据方面。我想,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确对我有影响。”
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先后有60多家中国媒体申请采访,他对中国媒体笑称:“人人都可能会从自己的家族中继承一点东西的吧,我可能继承了这种科学家的‘基因’。”
据《钱江晚报》报道,10月12日,杭州钱缪研究会还召集钱氏家族成员,在西湖闻莺馆茶楼为钱永健举行了一个庆祝会,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钱锦文教授用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讲解了“绿色荧光蛋白”方面的知识;杭州钱缪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文化厅原厅长钱法成向大家展示了他写给钱永健的一幅书法作品,上写“华夏之光,科学精英”。钱法成会长说:“他研究的东西我不太懂,但我知道,他的研究成果一定是造福人类的,这是我们钱氏家族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