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钱氏家训
15126700000022

第22章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典训”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辞疑”

(1)私见:个人成见。(2)铲除:连根除去,消灭干净。(3)概行:一律施行。

“训义”

个人成见要全部去除,公众利益要全面提倡。

“修己以敬”是针对个人而言,一个人能提高自己的修养,是对自己的尊重,也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修己以安人”则说明,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但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还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和有修养的人住在一起是不容易发生矛盾的,因为他们懂得自律、懂得敬人、懂得宽容、对人有仁爱之心,而和缺乏修养的人则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吵得天翻地覆。至于“修己以安百姓”,则是指政府管理者的事,我想与一般公民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我们的政府官员如果都能有“修己以安百姓”的意识,自觉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那实在是万民之福了。当然,仅仅做到像个君子还远远不能保证老百姓可以享受安乐,还必须能让老百姓富裕起来,还必须能保障老百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钱门名爵”

钱林(公元1762-1828年),原名福林,字东生,一字志枚,号金粟,清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迁侍读学士,再迁庶子,曾数次充任乡试正副主考官。

钱林自幼读书勤奋,博览经史,学问淹贯,以文章闻名于时。每当执笔构文,文不加点,一气呵成。阮元督学浙江时,钱林应试,阮元见其所作文章,深感惊异,誉之为浙江奇才。

钱林治学以历史研究为主,其对辽、金、元三朝兵制沿革的研究,可补正史之不足。在翰林院时,曾充任国史馆总纂官,对清代名臣言行,以及河漕、盐榷、仓储、平粜、海运、采买、赈灾、铜政、钱法、地丁、杂税等典章制度,无不深究细考。所著《文献征存录》,为研究清代历史重要参考书。钱林平生不喜交游,而专心治学,夜以继日,不分寒暑。卒年67岁。

钱林著作生前均来刊梓,其书稿于去世后由友人保存流传。传世者除《文献征存录》,还有《玉山草堂集》和《续集》。

“钱氏风流”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大兴年羹尧之狱,有两个浙江人因此受到牵连,一个为钱塘人汪景祺,另一个是武进人钱名世。

钱名世,字亮功,号絅庵,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侍读。史称他夙负文誉,当时名家王士祯爱其诗作而激赏之。王鸿绪、万斯同撰修《明史》,曾约其为助手,属辞润色。

钱名世始以诗才称世,后来因为雍正初年羹尧案受到牵连而名噪一时。年羹尧原为雍正心腹,曾参与其争夺皇位的政治斗争。钱名世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中举,与年羹尧乡试同年,雍正初年羹尧平定青海有功,进京领赏时,钱名世曾投诗盛赞,后又奏请为之立碑。

雍正坐稳帝基后,年羹尧受到猜忌,终被罗织罪状,勒令自裁。雍正帝还借题发挥,大兴文字狱,钱名世不幸成为这场文狱的牺牲品。雍正帝认为钱名世善于投机钻营,称之为无耻之徒,将其革职逐回原籍,并御笔亲书“名教罪人”四字,制成额匾,令悬于中堂。每月朔望,常州知府、武进知县还要亲往审视。雍正帝又命令在京举人、进士出身者,专门作诗声讨,让钱名世负责收集起来,刊刻进呈,并分发直省各学校。诗作无力者,还因此受到惩处。演出了一场荒诞的政治闹剧。

由于钱名世受年羹尧案的影响,所以他的诗作多未流传。今存《江左十五子诗选》所录一卷,从中不难看出,钱名世的文才还是相当不错的。他尤擅七言古诗,风格清丽,颇见骨力。曾有《题延陵季子庙碑后》诗云:“避位曾传泰伯风,那言高义子臧同。江山未改仍公子,人物无凭只上中。地僻似村烟月白,庙闲如社野花红。伤心窟室铍交后,断送亡王位甬东。”笔致情韵十分见出功力。诗中所称季子,即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因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市),而称“延陵季子”。寿梦念其贤能,有意将王位传予他,但季子坚辞不受,而后出游四方诸侯国。钱名世在诗中称道季子的让位之举,认为他继承了先祖吴泰伯的遗风。

尽管钱名世颇负文誉,但作为一名无足轻重的文人,在政治的漩涡中,却难于立身,到头来却背了个“名教罪人”的坏名声,实在是过于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