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钱氏家训
15126700000005

第5章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典训”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辞疑”

(1)地步:处境。(2)眼界:目力所及的范围,借指见识的广度。

“训义”

只知往前走的处境会越来越狭窄,懂得回头看的见识会越来越宽。

对于一个事业失败而感到心灰意懒的人,我们要原谅其当初奋发上进的精神;而对于一个已经取得成功而万事如意的人,我们则应该看他能够永远地维持下去。

谁都难免会走一些弯路,成功总难免会多费一些周折。懂得天下大道的人当然也懂得在弯路和周折中学习。

“钱门名爵”

钱若水(公元960-1003年),字澹成,一字长卿,宋新安(今河南新安县)人。自幼聪敏颖悟,成年后气度恢宏,善于裁断大事。雅谈善论,轻财好施,推诚待人,礼贤重士,汲引后进,肯于避让权位,堪称宋初名臣。

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举进士,淳化初以文学高等召试翰林,擢秘书丞、直史馆,迁知制诰、翰林学士。至道初,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真宗即位,加工部侍郎,奉诏参修《太宗实录》,又与著名史学家王禹偁、李宗谔等重修《太祖实录》。

咸平(公元998-1003年)初,随真宗到北京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一带视察防务。当时大名位于黄河的东岸,地控河北、河南和山东三省,为宋朝重要军事要冲。钱若水针对宋朝北部边境兵将骄惰,防务松弛的状况,向真宗皇帝进呈御敌安边之策。他建议真宗皇帝应效仿周世宗,对拥兵怯战、坐视敌兵寇掠边境的前敌将领立斩不赦,大胆提拔任用骁勇敢战的将领分守各处边镇。同时他又总结了宋太祖任将守边的经验,主张适当改变“内重外轻”的用兵原则,适当增加守边将领的用兵权限,使其能灵活应付来犯之敌。守边将领不要频繁调动,使之能熟知防区内敌方兵力及活动规律,以达到“出则击寇,人则守城”的目的。

当时北方边境烽烟不断,宋辽之间经常发生武力冲突。后来,宋真宗又向钱若水询问边防策略,钱若水针对宋朝守边官员战守不同心、前敌将帅不了解敌情、军用粮饷储备不足、边境各镇驻兵分布不合理和兵将骄惰而赏罚不严的弊病,提出了择郡守、募乡兵、积粮饷、革将帅和明赏罚五条建议。

后出知天雄军(治大名,辖今河北、山东交界地区)兼兵马部署,率众渡河,部署军队,号令严明,进退皆遵节制,深为守边将领所叹服。真宗皇帝也由衷地称赞钱若水是会用兵的儒臣。

嗣后不久,改任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两次奉真宗命令巡察西北边境防务,回京后向朝廷提出了重要建议,均被真宗采纳。

钱若水德高望重,朝廷倚为栋梁,士林视为表率。去世时仅44岁,朝野士人无不为之惋惜。

“钱氏风流”

钱(qián)姓

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说: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陆终是颛顼的曾孙,他的妻子怀孕三年,剖腹产,生出6个儿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寿星,《世本》说他“姓笺,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他的后裔彭孚,在西周任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职为姓氏,就是钱氏。因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必在京为官,故钱姓形成于陕西。

“姓氏分布”

钱氏早期除部分分布于今山东、河南等省外,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秦朝有御史大夫钱产,子孙居下邳。西汉徐州人钱林,因王莽专政,弃官隐居长兴陂门里。钱逊,因避王莽乱,徙居乌程。唐初,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中原钱姓钱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宋元时期,钱氏发展到今广东、四川、安徽、湖南等省。明清时期,今上海、云南、湖北等省市均有钱氏的聚居点。从清代开始,居住在闽、粤及沿海的钱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徙居海外者。

唐末杭州临安人钱谬,任镇海节度使,896年击败董昌,据有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地区,于907年被后梁封为吴越王,他自称吴越国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兴修钱塘江及太湖水利工程,有利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吴越国公传5主84年,末代国君为钱谬之孙钱叔,于978年献所拒之地归北宋,被封为邓王。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钱氏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