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钱氏家训
15126700000006

第6章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典训”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辞疑”

(1)手段:本领,能耐。(2)脚跟:立定脚跟,形容站得稳、不动摇。也写作“脚根”。

“训义”

花丛密布柳枝繁杂的地方能够开辟出道路,才显示出本领;狂风大作暴雨肆虐的时候能够站立得住,才算是立定了脚跟。

人生尘世,很难免除私心杂念的干扰和官权利禄的诱惑。激烈的竞争、金钱的崇拜、生活的变幻、信息的更新、欲望的膨胀等等,都让现代人无所适从。一些聪明人争先恐后,千方百计,无所不用其极。结果贪多嚼不烂,事业不成,心如沸水,苦恼无限,人生愁多。若心无旁骛,心如止水,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专注一事,就少了许多社会环境、关系的无谓干扰,更多了一份内心的宁静、充实与自由。

逍遥的境界令人神驰神往。

逍遥之境是什么样?庄子是这样描写的:逍遥之境,至广至大,超越无限,人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逍遥之境内外兼忘,物我合一,不知有生,不知有死,超凡脱俗,游心于无穷。逍遥之境悠闲而自得,恬然而白适,泰山不为大,芥子不为小;四时不为久,瞬时不为暂;喜怒由己,进退自如。

逍遥的境界是精神大解脱、大自由的境界,这样的境界抛弃了神灵的虚构,万物造化,自生自灭。这样的境界,摆脱了人为的造作和虚饰,自然纯真,素朴天成。这样的境界,没有了繁文缛节,率性正直,至情至性。这样的境界,没有了功名利禄、勾心斗角,超然物外,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这样的境界超越了是非、善恶、彼此、生死的区别对待,得自然之道,游于无穷。逍遥境界是立于天地之间的博大和超越,“上游苍穹,下揽万物”,“怒而飞,不知几千里”,这种境界特别表现出对个体、部分、有限的超越,对无限、自由的向往。

逍遥境界还有悠闲自得的一面。物物皆有其性,能任性自得,能顺其本然,发挥自我的本性,就是逍遥,所以“任性即逍遥”、“自在即逍遥”。它是一种超越功名利禄的纯粹的审美体验。把自然百态、人间万象等一切都视之为审美对象,视为人生的舞台,从而得以获取一种自由感、超越感。

不要让自己陷入无聊的琐碎的事务纠纷当中。只有心灵世界的丰富才能感知外在世界的丰富。狭隘“无明”与偏执者是走不出自身世界的洞穴。只有好奇的眼睛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不愿深入探究的人眼里永远是单调的色彩。襟怀坦荡者能逍遥天地之间,蝇营狗苟者永远是一惊一乍、提心吊胆。

人逍遥境界,作逍遥之游,一是需要超越世俗的桎梏,超脱尘垢的羁绊。只有精神的博大才能超越个体的小我,才能超越形骸、名利的束缚,从狭隘的小知小我中提升出来,不为美言而动心,不为美貌而迷惑,喜怒哀乐不入于胸中。

“钱门名爵”

钱维城(公元1720-1772年),字幼安,一字宗磐,号纫庵,又号稼轩,清武进(今江苏常州市)人。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乙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迁左中允,入直南书房,充日讲起居注官,累擢侍读学士。多次出任会试、乡试正副主考官。十六年升任内阁学士,又改工部侍郎。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改任刑部左侍郎,针对清朝刑律中的一处纰漏向乾隆皇帝提出修改建议:清律中规定凡残毁、丢弃他人尸体者,杖一百,流放三千里,却没有注明毁弃他人尸体的原因。结果在实际审案时往往对正当防卫或抓捕持械拒捕的盗贼时杀人致死、并在不得巳时毁弃死者尸体者,对杀人罪不予追究,而因弃尸反致流放。是为本小末大,量刑不当。建议凡属正当防卫,或抓捕持械拒捕的盗贼时杀人致死,在不得已时毁弃死者尸体,并及时报官者,一律不予论罪判刑。这项建议较为合理,得到了乾隆的同意。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十月,奉命赴贵州会同湖广督吴达善共同查处地方官员的贪污案件。经半年多艰苦、认真的审理,查清了知州刘标、巡抚良卿、按察使高集,以及前任巡抚方世儁、粮道永泰等一大批省、府级官员集体贪污、受贿的罪行,上报朝廷,以律治罪。次年五月,正当钱维城准备启程回京时,恰逢黔东南古州党堆寨苗族首领香要胁迫部众发动叛乱,对其他各族民众肆行劫掠烧杀,钱维城又奉朝廷命令偕同吴达善及新任贵州巡抚宫兆麟等前往古州镇压。经过一个多月的围剿,生擒香要,遣散其部众,平抚了叛乱。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钱维城的父亲去世,奉命回籍守孝,同年病卒于家中。谥号“文献”。

钱维城善长绘画、书法,曾数次将自己的绘画作品进呈给乾隆皇帝,乾隆对他的画十分欣赏,几乎在每件作品上都留下了自己的御笔题记。钱维城的著作有《茶山集》。

“钱氏风流”

由于钱氏家族的训诫甚为严明,故钱氏世代祖孙多有辉煌业绩彪炳史册。

在古越绍兴有一处宁静的小巷。那小巷又深又长,矮矮的围墙爬满了绿色的藤萝,犹如一道古朴典雅的绿色屏风。中秋季节,有几枝红灿灿的蜜橘探出墙外,微风吹来,那红灿灿的果实频频向行人招手,看上去一派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

被国际友人称之为“中国的原子弹之父”的钱三强,于1913年10月16日的中秋季节,诞生在这个小巷里。

这个可爱的小生命来到人世以后,他的父亲钱玄同笑微微地扶在床前,疼爱地摸摸他宽宽的脑门,捏捏那胖乎乎的小手,欣然为他命名为钱秉穹。

钱秉穹是一代国学大师钱玄同的第二个儿子。

钱玄同于清光绪末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教育学,受章太炎、秋瑾等革命党人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了同盟会。宣统年间回国出任浙江嘉兴中学国文教师。辛亥革命后,在浙江省杭州教育专署任视学。

钱氏家族世代书香。钱秉穹的祖父钱振常曾任清朝的礼部侍郎。钱振常的长子钱恂是清朝的外交官,曾任留日学生学监;其次子钱玄同则是推翻满清王朝新政时期声名显赫的进步学者。

人称钱氏家族的世代祖孙彪炳史册,大气辉煌。纵观当代钱家是一个颇有社会声望的家族——他们是吴越国王钱镠的后嗣。钱玄同是钱镠的第三十四代孙。南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代,曾有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出自这个家族。

当代,亦有众多的政治家和学者出自这个家族,诸如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穆……钱镠的后人不仅人才辈出,而且遍布世界五大洲。据统计,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在临安举办过数次钱王故里文化旅游节,五百多名钱王后裔在武肃王陵举行了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

钱氏后裔为何经久不衰?据史书记载,钱镠临终前曾向子孙留有“心存忠孝,爱民恤民,勤俭为本,忠厚传家”等十条家训与遗嘱,这个遗嘱世代相传,激励着钱氏后人。

据《十国春秋》记载,钱氏祖先钱武肃王钱镠留给后代的训诫,是一份极其严格的《家训》,这份《家训》在钱氏家族留传了三十多代。这份《家训》是钱氏家族的守则,也是唯心传统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个《家训》的其社会部分总共十条:

第一,尔等要心存忠孝,爱兵恤民;

第二,凡中国之君,虽易异性,宜善事之;

第三,要度德量力而识事物,如遇真君王,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如违吾语,立见消之。依我训言,世代可受光荣;

第四,余理政钱唐,五十年如一日,孜孜兀兀,视万姓三军,并一家之体;

……

第七,多设养济院,收养无告四民,添设育婴室,稽查乳媪,勿致阳奉阴违,凌虐幼孩;

第八,吴越境内,绫绢绸绵,皆余教人广种桑麻,亦余教人开辟荒田……

第九,吾家世代居衣锦之城郭,守高祖之松楸,今日兴隆,化家为国,子孙后代,莫轻弃吾祖先;

第十,吾立名之后,在子孙绍续家风,以明礼教……

钱氏家训共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部分。其个人部分这样写道: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三省勿忘,程子四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价,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其家庭部分这样写道: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兄弟和睦友爱。祖宗虽远,祭礼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婿,勿慕富贵。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据说,在钱氏家族,当新生儿诞生时,总要将全家人召集一起,释读先祖留下的这份“家训”。这个古今传承的钱氏“家训”,永远是他们钱氏后人连绵不断的行为准则;他们的先祖,永远是钱氏后人传道不止的行为导师。

钱氏先祖钱武肃王曾统一两浙,保境安民,重视农桑,兴修水利,捍筑海塘,开拓海运,发展贸易。钱氏后裔,遍布世界五大洲,英才辈出。钱镠执掌吴国以后,在五代十国之中是最为强盛的国家。赵匡胤南征北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北宋时,消灭了八个国家,只有繁荣发达的吴越国未被消灭。当时,钱镠的孙辈钱弘谨遵祖训,为了使生产不被破坏,百姓不遭涂炭,作出了明智的抉择,取消吴越王位,尊赵匡胤为帝,由此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后人在杭州修造了“钱王祠”,以示纪念。北宋流传下来的一部《百家姓》,赵氏排第一位,钱氏排为第二位,足见大宋王朝对钱氏家族的推崇。

钱氏“家训”是钱秉穹少年时代的必修课,他从族训中得到的印象和认识,终其一生而起作用,乃至影响到他的行为和性格的方方面面。

由于钱氏家族的家教甚为严明,才使钱氏世代祖孙多有辉煌业绩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