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佛教养生
15126800000019

第19章 人体主要穴位及相应治疗症状

头、面、颈部穴位及症状

百会:头痛、高血压、发热、失眠、目眩、痔疮、耳鸣、健忘、中风。

印堂:流鼻血、目眩、头痛、幼儿抽筋。

四白:眼睛疲劳、脸部麻痹、三叉神经痛。

下关:牙痛、耳痛、脸部麻痹或疼痛。

颊车:脸部疼痛、下齿痛、牙床痛。

翳风:重听、晕车晕船。

大迎:三叉神经痛、脸部抽筋、齿痛。

人迎:高血压、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扁桃腺发炎、突眼性甲状腺肿、呃逆。

扶突:呕吐、打嗝、喉咙痛、心闷、声哑、甲状腺病变、吞咽困难。

天柱:后头痛、颈项转侧不利、颈肌强痛、鼻塞咽肿、眼疾、记忆不佳。

风池:各种头痛、头晕、失眠、高血压、结膜炎、近视、感冒、颈部疾患。

完骨:眼睛充血、目眩、偏头痛、扁桃腺发炎。

人中:昏迷、休克、窒息、中暑、癫狂、牙关紧闭、脸部麻痹。

胸腹部、肩部穴位及症状

天突:喉咙痛、打嗝、呕吐、咳嗽。

气舍:胃痛、落枕、呕吐、胸闷、胸痛、咳嗽。

肩井:颈椎病、颈项部肌肉痉挛、落枕、肩背部酸痛、手臂麻木、中风后遗症。

中府:心律不齐、气喘、咳嗽、感冒。

膻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冠心病、心绞痛、妇女乳汁过少。

巨阙:胃酸过多、气喘、神经衰弱、心理异常。

中脘: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神阙:慢性肠炎、脱肛、腹胀、虚寒性胃痛、怕冷症。

天枢:生殖器疾病、妇女病、容易疲劳、便秘、胃下垂。

大巨:不孕症、肾炎、便秘、痢疾、坐骨神经痛、风湿病。

关元:急性尿路感染、遗尿、盆腔炎、闭经、不孕、产后恶露不止、睾丸炎、遗精、阳痿、虚劳羸瘦。

气海:阳痿、遗精、早泄、宫脱垂、妇女月事疾患、大便秘结、神经衰弱。

背、腰部穴位及症状

腰眼:即腰部至臀部位。肾虚、遗尿、遗精、阳痿、早泄、慢性肾炎、月经不调、尿路感染、腰痛、神经衰弱、支气管哮喘。

命门、遗精、阳痿、痛经、月经不调、慢性腹泻、腰痛、足部怕冷。

大肠俞:痢疾、肠炎、痔疮、关节风湿、泌尿器官疾病。

肾俞:肾炎、膀胱炎、食欲不振、坐骨神经痛、歇斯底里(此穴为治百病穴)。

胃俞:各种胃病、消化不良、呕吐。

脾俞:营养不良、肝脾肿大、胃部疾病、全身乏力、失眠。

肝俞:失眠、肝病、视力减退、目眩、中风。

三焦俞、肠鸣、腹泻、尿路感染、白带过多、腰痛、尿潴留。

膈俞:神经衰弱、失眠、心悸不定、气喘。

肺俞:呼吸系统功能失调、颈肩痛、皮肤病、幼儿疳积、肺虚自汗。

膏肓:心跳、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气喘、乏力、目眩。

天宗:五十肩、胸痛、肋间神经痛、肩胛部疼痛。

志室:腰痛、坐骨神经痛、腿肚抽筋,拿捏可增强精力。

次髎:治坐骨神经痛有特效,兼治生理异常、怕冷、泌尿器官疾病、痔疮。

长强:治痔疮有特效,可增强精力。

手、足部穴位及症状

曲池:感冒、高血压、皮肤病、发热、中暑、上肢痛、眼疾、牙痛。

尺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咳嗽、皮肤瘙痒或干燥、肘关节内侧疼痛。

手三里:胃脘痛、肠鸣肠炎、腰背痛、牙痛。

神门:心神不宁、心绞痛、神经衰弱、健忘多梦、精神疾病、便秘、心脏病。

劳宫:神经衰弱、高血压、心率过速或过慢、恶心呕吐。

阳池:糖尿病、神经痛、手部痛、手部关节炎。

合谷:高血压、耳鸣、眼睛疲劳、发热头痛、盗汗自汗、感冒。

梁丘:胃痉挛、痢疾、膝痛、坐骨神经痛。

血海:妇科病、变形性膝关节炎症、贫血。

阴、阳陵泉: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腿抽筋、坐骨神经痛、腹胀腹泻、胆囊炎、胆道蛔虫、肝炎、水肿、妇科病。

足三里:能治百病,如胃酸过多、胃下垂、半身不遂、高血压、贫血、失眠等。

解溪:便秘以及由此引起的头痛、膝痛、痛面浮肿、下肢麻木、足踝关节酸痛。

冲阳:过敏性体质、神经衰弱、食欲不振、脚痛。

然谷:脚底痛、扁桃腺发炎、怕冷、生理不顺。

委中:坐骨神经痛、腰痛、背痛、关节风湿痛、流鼻血、高血压。

承山:小腿肌肉痉挛、坐骨神经痛、腰痛、痔疮、脱肛、便秘。

太溪:肾脏病、扁桃腺发炎、中耳炎、便秘、足部风湿疼痛。

三阴交:更年期综合征、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下肢内侧疾病。

涌泉:生殖器官疾病、肾脏病、高血压、头痛头晕、咽痛失音、失眠、气喘、精力不足。

太白:消化不良、脚部冰冷、消化系统疾病。

足心:头晕目眩、五心烦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