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佛教养生
15126800000039

第39章 钱财富足地位尊贵谓“富贵”

钱财富足并非富贵

佛门养生的第二重境界为“富贵”。人如果只有长寿而没有富贵,那么一生自也是劳劳碌碌,没有一天好日子过的。然而世人都以为,拥有钱财可以赢得人们尊敬,由富而可及贵,富贵自有快乐,却不知世事无常,千金虽得复散去,是不可以依恃的。以钱财、权势赢得的富贵,不是真正的富贵啊!人们趋奉的是钱财,却不是你这个人啊。这样的人又有何可乐而言?!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竺叉尸罗国有一个叫博罗吁罗的村子。村中有一个名叫称伽拔吒的商人。他曾经修建了一座寺庙,直到现在还没毁掉。称伽拔吒小的时候,家中本来很富有,只是到他长大后,家业却衰败了。他也就因此而饱受贫贱之苦,亲戚们都轻视他,嘲笑他。他一气之下,远走他乡,同伙伴们到大秦国经商。后来获得了许多财富就准备衣锦还乡。这时,他的那些亲戚们听说这件事,各自摆设好饮食、香花、妓乐,在路上来欢迎他。在回乡途中,称伽拔吒穿着不显眼的衣服,走在队伍的前面。他年轻时贫穷,那时年纪小,后来富有时,年纪已经很大了,前来接他的那些亲戚们都已经认不得他了,就问他道:“称伽拔吒在哪儿?”

他回答说:“还在后面。”

亲戚们来到后面的伙伴中,问道:“称伽拔吒在哪儿?”

伙伴们回答说:“前面过去的那个人,就是称伽拔吒。”

亲戚们找到称伽拔吒,对他说:“你就是称伽拔吒,怎么对我们说你在后面呢?”

称伽拔吒对亲戚们说:“称伽拔吒不是我这个人,他在这些伙伴们中那些骆驼和驴的驮子上。为什么呢?我如独身前来,各位亲友瞧不起,连话都不跟我说。听说有财宝,才来迎接我。因此我说称伽拔吒在后面的驮子上。”

亲戚们说:“你说什么话?我们听不懂。”

称伽拔吒回答说:“我贫穷的时候,和你们说话,你们不理我,现在看见我发了财,就摆设物品来迎接我。你们是迎接财富来的,不是迎接我这个人!”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世人多为了钱财而尊敬一个人,其实这种尊敬是不可靠的,称伽拔吒算是明智之士,看穿了世人趋利忘义的劣性,予以揭露。我们也应该从中看出,一个人如果单凭着钱财而获得的富贵并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富贵。

人生富贵前世定

人们也许会认为,应当争取属于自己的东西。其实,人们哪里知道,人生富贵,皆是前世与今世修善业而来,自有定数。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只有寿命长而缺乏富贵;有的人却长寿和富贵兼而有之呢?这就是佛家所称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了。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对劝人凡事心胸要放开一点。不要太刻意追求富贵长寿。因为寿命和富贵不是勉强追求就可以得来的。诸君也千万不要以为寿命是一个定数,生杀之权完全操纵在命运之神的手里。事实上,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是决定于我们的慈悲心和自己的作为。既然如此,我们仍可以运用慈悲心和放生的方式来改变寿命。所以我们最好把“生死有命”的“命”解释为佛家所提倡的“因果关系”。这比解释为“定数”要恰当的多,而且境界更佳。换句话说,寿命的长短是有因果关系,而不是无中生有的。

同样的道理,“富贵在天”也绝不能解释为“富贵是从天上掉来的,”或者“真正的富贵是在天上,应向天上去追求”。这样解释是不对的。佛家认为,人生的富贵,皆前世与今世修善业而来,自有定数。富贵不可妄求,世人却贪欲无穷,攀比不已。其实,固然可以通过修善求得富贵,消除恶来,但人生的富贵皆是前定,是因为我们通过慷慨的施舍,谦卑和恭敬心而种出的富贵因。有了“因”,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助缘(辅助条件),才会结出富贵的“果”来。果就是“果实”或“果报”的意思。这不是宿命论,而是对世人的开示,要求人们消除那互相攀比的妄念,安分于人生。

所以把“富贵在天”的“天”解释为“顺应天理”(即种善因),或遵循自然存在的法则,就远远超过解释为“自然”或“老天爷”了,而且意境也较高了。

佛教的养生之道认为,人须善待富与贵。佛教认为宝贵在社会上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是相对的形态,另一种是绝对的形态。

相对的形态指那些诸如“富甲天下”、“列位诸王”的富贵;绝对的形态指人自身所具有的“身心自在清静”的富贵心态。因为,第一种是有所得的乐,第二种是无所求的乐;第一种是混杂和短暂的乐,第二种是纯粹和恒久的乐。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在社会里生活,平等是不可能。大至全球,东贫西富,强弱反差之极;小至国内区域,发展也不平衡,东富西贫,概莫如此;再小至身边境地,各行业贫富悬殊,百业参差不齐;最后小到家庭院里,也是社会的小缩写,贫富相差不言而喻。在人世间,此等现象与社会同存,日月同在。因此,将人和人之间的富贵差别,互相比较,就会产生烦恼。因为一有相比的心理,就造成了竞争和我执,成为一种傲慢或自卑。平民和帝王相比,富贵相去甚远;帝王和天人相比,却又感到自卑和渺小。所以佛经上说“天上指甲的价值胜过人间阎浮提地。天上一音之美,胜过人间帝王百千种乐。”

所以贪求富贵,不如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我们谈论富贵,主要是阐明富贵的根本原因和助缘,教人们多种富贵的正因,而不要一味贪求富贵的果报和享受。

其实,只要能知足,就可行快乐;至于所享用财物的多寡、精粗并不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我们希望所有的众生,都不要因为享用较差的财物而生烦恼心,同时也企盼所有的众生,不要因为财物享用不自在,而影响到高尚的心灵,或者因为缺乏物质而不能安心修行道业;也不要因为贫穷,而防害了心智的锻炼和阻碍救助众生的慈悲愿。

布施得福报

佛教的养生之道认为,人们必须行善事,走正道才能使己辈或下辈至富贵也。在佛典《杂宝藏经》里面就记载了一个因前世修得善因而后世得已善果的故事:

波斯匿王有一个公主,名叫善光。因为她长得不仅端正,而且聪明伶俐,所以皇宫里每一个人都非常敬爱她。

有一天,波斯匿王问公主:“你是不是靠我的力量,所以有了美好的享受,博得全宫人们的敬爱?”

公主答道:“这是我自己的业力,而不是因为父王您的力量。”

波斯匿王连续问了三次,善光公主都这么回答。这让波斯匿王大为生气,于是就把善光公主下嫁一个穷人,并且告诉她说:“你现在可以试试自己的业力了!”

善光公主嫁给那个穷人以后,并不灰心。有一天,她问丈夫说:“你的父母呢?”她的丈夫回答说:“我的父亲曾是卫舍城中最有钱和最有名望的人,在他死后,家运就没落了。”

公主就和丈夫一起来到她父亲从前住过的旧宅院。他俩在整修庭院却在地下挖掘到大批宝藏。从此以后,他们夫妻俩又变成了有钱的人。一个月以后,庄严的宫殿楼阁都盖好了,并且他们雇用了很多奴婢。

波斯匿王听说了这件事,很是惊讶,他就去请教佛陀。佛陀说:“过去迦叶佛时,有一位妇女想用美味的食物来供养迦叶佛,他的丈夫加以阻止。那位妇女说:‘我已经发愿了,请你不要使我退心。’丈夫看到妻子意志这么坚定,只好勉强答应了。那位妇女因此能顺利地供养迦叶佛。我想,那时候的夫妇就是现在善光公主这一对夫妻。善光的丈夫因为过去曾阻挠妻子的善念,所以许多世以来常常会受贫困之苦。然而,因为他后来还是答应妻子布施供养圣者,才会因妻子而获得富贵。”

波斯匿王闻之,感触频深,日后就更加注意自己布施行善行为了。

佛家从养生的角度认为,富贵是用恭敬心布施财物得来的果报。而福报大小,完全决定于下面这四个因素:一是布施的东西;二是布施的对象;三是布施的心地;四是布施的时间。意思即是在人们布施时要以善意对人,施人以需要的物品,不以自己的贫穷与富贵为借口阻碍布施的善心。佛典认为,凡人应时常发生高尚的愿望,看见别人做了崇高的事业,从事高尚的行为,自己心理一定要随喜。对于自己所做的功德之事一定要面向给广大人民,要回报给他们!唯此才能功德无量、名垂万古,获得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