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王羲之
出生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生卒年:303年—361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的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拓印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练字时,常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大家推举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即兴挥毫作序。这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共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集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今天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兰亭集序》的摹本。
下面还有一些关于书法大家王羲之成长的经历,其中充满了生活趣味和传奇色彩:王羲之写字换鹅王羲之从小就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有一次,王羲之在集市上遇到个老婆婆,她拎了一篮子的竹扇在集上叫卖。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您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您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很快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着,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东床择婿
当时,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鉴,他是个很爱才的人,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郗老大人动了不少脑筋。后来,他打听到王家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就想在这几个青年人当中选择一个做他的女婿。
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学,谁不想娶她做妻子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表面上是看书,心儿早就飞了。
可是东边书案(东床)上,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用笔划着衣服。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青年人却热得解开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令坦),也许是早上没来得及吃饭吧,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有时还悬空比划着写字,那一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
郗鉴派来了自己的代表在学堂进行了一番观察了解后,就回去了。在他看来,王家子弟一个个都不错,彬彬有礼,年青英俊,才华洋溢,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不过,要说表现不那么使人满意的,倒有一个。他坦胸露腹,边写字还边啃馒头,样子太随便了,好像对于老大人选择女婿这么一件大事,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这郗大人听了回报,恰恰对那位举止“随便”的青年有兴趣。他详细问了情况,高兴地将两个手掌一合,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
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大人认为,这个青年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书法事业,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这位青年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郗老大人便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王羲之的夫人、郗鉴的女儿也是个书法家,对王羲之的帮助可大了。她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有名的书法家,这里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呢。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王羲之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门旁的那副对联分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这对联口气不小啊,什么人敢这样说?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要了一大碗饺子。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夹起来送到嘴边,轻轻一咬,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王羲之就把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饱餐之后,王羲之心想:这鸭儿饺子真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何不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呢。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客人,店主人就在墙后。”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婆婆坐在面板前,一个人擀皮又包馅,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老婆婆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饺子便一个个越墙而过。
王羲之在饺子馆
老人高超的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已。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像您这么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听了这话,王羲之沉思了一会,好像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点呢?”老人气鼓鼓地说:“不是我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话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的书法美仑美奂,极富观赏性。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