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标名人阅读-中外艺术家(插图版)
15130700000002

第2章 王献之:百世书法大家

姓名:王献之

出生地:会稽(今浙江绍兴)

生卒年:344年—386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擅长各种书体,并直接开启了狂草艺术的先河,在楷书、今草和行草书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

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故人称“大令”。

王献之小时候就少年老成,聪颖过人,性格高傲豪迈,狂放不羁。有一次他和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起去拜访谢安。两位兄长见了谢安大多谈一些庸俗家常的事,王献之除了见面寒暄,并不插话。他们走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哪个最好?谢安说,年纪小的好。客人问原因,谢安说:“贤人寡言少语,因为他说话少,所以知道他好。”可见,他从小就透露出不同于常人的气质。

王徽之是王献之的哥哥,他们曾经同住一间屋子。一日晚,屋内忽然起火,王徽之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就慌忙逃出。王献之却神色坦然,不慌不忙地唤来仆人,扶他出去。还有一次,夜里一群小偷到王献之家里偷东西,东西都拿好,看到桌子上有个器物,顺手也抄走,一直躺在床上的王献之说话了:“这个是我家的旧物,把它留下来。”小偷本来开开心心的来偷东西,没想到以为熟睡的人突然开口说话,吓得连东西也不要了,各个逃跑,约摸回家还要吃点压惊的药,心里还在想着王献之怎么不早开口说话?

王献之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学习书法。一天,王羲之拿出一块叠着的丝巾,把儿子王献之叫过来,问他这是什么。王献之仔细一看,这丝巾又细又白,又滑又有韧性,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王羲之笑道:“这是很名贵的蚕茧纸,是写字用的,我珍藏了好多年。现在你握笔的腕力够了,用这把我写的《乐毅论》照着写一遍。”王献之听了很高兴,回到书房里,正想写,但是见到了这张珍贵的蚕茧纸,就不敢轻易下笔了。他反复观察起父亲的字迹来。这样过了一个月。他渐渐发觉父亲的字,个个都写得非常神妙。于是王献之每天都研究父亲的字,有时用手指在桌上写,走路时在身上划,睡觉时在被上描……这样一来,他逐渐领悟到许多书法上的道理。这样过了三个月,王羲之到书房里一看,王献之竟一笔也没写呢!知道经过后,十分高兴地说:“你照着字帖写,形体上相似。今天这样用心,一定可以传神了。”这样一来,王献之果然把《乐毅论》写得非常精妙。可见,王献之是非常严谨和刻苦的。

关于王献之学习书法,还有着一个著名的“脱笔不掉”的故事。有一次,王羲之偷偷地从背后夺他的毛笔,没有夺下来,感慨地说:“这孩子日后会有很大名声的。”王羲之从他执笔牢固,知道他练字确实是专心致志,一意于书,这对一个儿童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在父亲的教育和熏陶下,王献之勤奋地练习书法。他希望能像父亲那样成为一个大书法家。他每每见到古人的书法名迹,总是手不释卷,细心观看,待到把它的字体特征、笔画形态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有个全面的考虑后,再动手下笔,临写数百遍,直到心领神会为止。因此到了十四五岁时,他的书法已写得别有意趣。

王献之虽然从小就师承家法,但他从来都不局限于此。他是追流溯源,直接学习钟繇、张芝的书法,因为王羲之本人也是从钟繇、张芝的书法中吸取营养的。王献之敢于创新,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但却是事实。王献之认为事贵变通,章草的字字独立,不能表现出更宏大的气势、奔逸的律动。在深入研究之后,他认为藁草与行书之间可找到突破“往法”的途径,建议父亲应当“改体”,当时,他不过十五六岁。王献之对于传统书体的深刻研究,对于创新路数的用心探索,确有过人之处。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他的父亲,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他劝父亲“改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正因为王献之能够突破家法的规矩,追流溯源,所以才能对王羲之的书法既有继承,又有变化发展。这是王羲之的几个儿子都善书法,而王献之的书法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他还学习秦篆笔法,这是他的高妙之处。王献之的楷书笔画秀美,用笔劲利瘦硬,笔势外拓,气势与流美便易的行书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比较流便的行草体,从而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最终完成了从章草到今草的变化。王献之的这种行云流水般的“一笔书”,直接开启了唐代狂草艺术的先河。

王献之不仅在书法上取得了重要的艺术成就,在人格上他的孤高同样让人崇敬。有一天,王献之随兄长们去看望谢安,王徽之、王操之议论世事,滔滔不绝。不知道是他厌恶这种不着边际的清谈,还是什么原因,他竟一言不发。一次,王献之路经湖州,游一名园,其时湖州当地的一批名士正在宴集。王献之却旁若无人,视而不见。有人就当面指责他“非礼非道”,还贬损他是北方伧奴。王献之轻蔑得连眼珠也没有翻转过去,走了。由于他在书法上的盛名,当时请他题字写字的人很多。有一次谢安也找上门了,让他为太极殿题榜,以百世流芳。谁也没有想到,他也不给面子推辞了。由此,他那宠辱皆忘,波澜不惊的襟怀可见一斑。

王献之在楷书、今草和行草书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后世的公认,与其父并称“二王”,其书法合称“王体”。

写字的秘诀

王献之“脱笔不掉”的故事传开后,亲友们对他也另眼相看了,夸奖之声不绝于耳。有的说:“献之,你真了不起!”有的说:“小七子简直是神童!” 有的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王献之听着听着,便飘飘然起来,练字也就没有以前那样认真刻苦了。他的父亲王羲之发起急来,准备找机会认真提醒一下小儿子。

在后来的某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在这一天,王献之书兴大发,写了个“大”字,自己觉得非常不错,就兴冲冲地拿给父亲看,目的是想得到夸奖。

他把“大”字送到父亲面前,得意地说:“父亲,您看写得如何?”王羲之看过后,没有说话,只在“大”字下面加上一点,变成一个“太”字。“这是什么意思呢?”王献之望望父亲的脸,那脸上没有答案。他想问问父亲,父亲却下起“逐客令”:“我在忙呢,你出去吧。”

王献之只得出来,他又去问母亲:“父亲不知何故,孩儿写个‘大’字,以为不错,让他看看,他却一句话也不说,只在‘大’字下面加一点,便叫孩儿出来了。母亲,你看孩儿这个字写得如何?”

王献之母亲的教导

母亲郗氏也是书法行家,她端详了一阵,指着“大”字下面的一点说:“我看只有这一点是下了功夫的。”王献之的脸蛋儿“唰”地红了,红得火烫烫的。

他马上去见王羲之,说:“父亲,孩儿明白了,自己的书法水平还差得很哩,不应该飘飘然。”王羲之笑了,心里说:“这孩子一点拨就明白,真聪明啊!” 王献之见父亲只是笑,便问道:“父亲,您能不能告诉孩儿写字的秘诀?”“ 写字的秘诀?” 王羲之想一想,指着院子里十八口大水缸,回答说:“秘诀就在那里面。”“在哪里?” 王献之急不可耐地追问道。“你把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就知道了。”“真的吗?”“真的!”

从此,王献之就用那十八口缸里的水磨墨写字。一天,两天,三天,一月,两月,三月……他真的写完了那满满的十八缸水,成了有名的书法家,享有“小圣”的美誉。

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张怀评价王献之在书艺上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