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标名人阅读-中外艺术家(插图版)
15130700000013

第13章 郑板桥:清朝诗书画三绝

姓名: 郑板桥

出生地:兴化(今属江苏省)

生卒年:1693年-1765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中国清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人物,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他的画作和为人,都成为后世的典范。

郑板桥,名燮,号板桥,或题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晚年自署板桥老人。1693年出生于江苏兴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但到了他这一代家庭却破败了。郑板桥天资聪明,一直受着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三岁时,父亲就开始教他识字、写字,五六岁时教他背诗。六岁以后,教他读“四书”“五经”。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对联。幼年的郑板桥除了跟父亲学习外,还常聆听外祖父的教导。郑板桥的外祖父有着奇才博学,却过着隐居的生活,对郑板桥的性格、气质影响很大。

大约在20岁左右,郑板桥考取了秀才。23岁时与徐氏结婚,育有两男一女。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到真州(今江苏仪征)的江村设私塾教书。但当地农民生活十分贫苦,他的生意根本就无法开展下去。

在郑板桥30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他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几乎无以为继。郑板桥被迫到扬州卖画为生。但是,由于他的画立意高雅,能欣赏他字画的人并不多。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先是一个爱子早逝,39岁时,妻子徐氏也不幸去世,郑板桥更加潦倒。幸亏遇到一位朋友慷慨解囊,资助了他一千两银子,他才终于暂时脱离贫困,解决了温饱问题。

40岁时即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赴南京参加乡试并中了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44岁的郑板桥终于考取进士,取得了当官的资格。他后来曾对自己的科举生涯作了风趣的总结:“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六年(1741年)郑板桥49岁时,他被选为七品县令,去山东范县就任。郑板桥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人把县府衙门的墙壁打了百来个洞,说是为放出前任县官的恶习和俗气。因为在郑板桥看来,县衙与外面隔着厚厚的墙,新鲜空气进不来,他需要自由自在与人交往,打破县令与百姓间的隔膜。不久,郑板桥便微服出访,接触社会,了解民情。

由于郑板桥不摆官架子,办事公道,廉洁爱民,范县百姓都把他当作是个循循善诱的长者来敬重。郑板桥因为失去了独子,他总是经常寻访孤儿,然后倾力相助。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乾隆十一年(1746年),54岁的郑板桥被调到潍县当县令。他常常穿着便衣到潍县四乡去访察民情,关心民间疾苦,救济灾民。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一看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让他安心苦读,自己却过着清贫节俭的生活。

郑板桥秉性耿直,在处理诉讼案中,他也不袒护地方富豪。尤其是在灾荒之年,为救灾民而开仓放粮,又命令城内大户设立粥厂,救济难民,这就更直接侵犯了豪商富贾的利益。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郑板桥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人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竟被诬告有趁赈灾贪污之嫌,而被撤职。

郑板桥在愤恨的同时,心里也很坦然。因为他早就不想当这个县官了,12年的官场生活,郑板桥亲眼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民间的疾苦。他的宏图无法实现、才智无处施展,早就有告老还乡的想法,最后落得这个结局,虽然冤枉,倒也满足了他的心愿。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12年,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自此后他告别官场,先回老家兴化呆了些日子,后来又去了扬州,在那里以卖画为生,直到离开人世。

郑板桥的艺术成就为世人所推崇。清代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说:“板桥大乏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郑板桥三绝诗书画,一生中在诗词、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而在为官期间,郑板桥无论是吏治还是诗文书画都达到了巅峰,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郑板桥在我国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画以兰、竹、石、松、菊、梅等为主要描绘对象,而尤工于兰、竹,将墨竹推向极致。梅、兰、竹、菊历来被称为“四君子”,再加上坚硬、经久的石头,在文人们心目中象征着坚贞、高尚的美德和傲岸、洒脱的为人,因此,文人们常以竹来作为绘画题材。

郑板桥画竹可谓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无人能出其右。在年轻的时候,他就特别爱画竹。他家原有两间茅屋,茅屋的南边有些空地,种了许多竹子。每天早晨,板桥起床后就去看竹。竹,“劲节可风,潇洒不俗”,“历四时而长茂,值霜雪而不凋”,时时引起画家的共鸣。此外,他还画兰、画石。在二十岁左右,郑板桥的兰、竹、石已画得十分出色了。他笔下的竹子千姿百态,多而不乱,少而不疏,体貌疏朗,笔力劲峭,是其人倔强的人格的写照。他善于通过简洁生动的线条勾勒,为我们展现出竹枝的坚韧和勃勃生机。他的画没有用彩晕色染的归画法,而是纸本水墨,在酣畅淋漓的墨色中传达出竹子的青翠或饱经风霜,韵味隽永,意境美妙,令人回味无穷。同时他的画,将自己具有狂怪风格的诗掺以书法用笔的画、掺以绘画用笔的字、放纵跌宕的印章结合起来,并熔为一炉,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绘画艺术,开一代之画风,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郑板桥性格耿直,为人狂放不羁。因此他的诗词中也具有狂怪的特点,但也正是这种独特而生动的狂怪雄风,使他的诗词在清代的文坛上发出奇异的光芒。他的诗作内容广泛、思想深沉,形式上丰富多样,比如《逃荒行》《还家行》《诗钞》《词钞》等。他的散文创作也饶有风味,如广为传颂的《家书》,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他的画作把诗、书、画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非常具有观赏性。他的“六分半书”纵横错落、瘦硬奇峭,具有很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画笔入诗,恰到好处地将绘画用笔的高度成就吸收到书法当中去。乾隆时著名的词曲家蒋士铨评曰:“板桥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作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说明他的书、画相互借鉴。二是他的行款布局如“乱石铺街。”陈书良在《郑板桥评传》中说得很好:板桥的字常常不是直写到底,而是大大小小,方方圆圆,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浓浓淡淡,一眼望去如马路上乱铺的石子,但细玩之下,却又发现有着音乐一般的节奏的韵律感。可见其画作高深的艺术造诣。

1766年1月22日,郑板桥在扬州病逝,享年73岁,死后葬于故乡兴化城东。郑板桥在书法、绘画、诗文、印石等方面均有建树。他在自己的领域里,大胆探索,推陈出新,给清代文坛、画坛增添了一丝生气,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他的为人、做官与他笔下的兰、竹、石一样,高洁傲世,从不妥协,一句“难得糊涂”,更是被无数人引为至理名言,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巧戏盐商

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扭送到县衙门,要求县令郑板桥以走私罪予以重处。

郑板桥一见那个小贩,便知是个可怜的穷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他贩盐卖,是生活所逼,不得而已。郑板桥顿生怜悯之心。于是,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

他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那盐商笑眯眯地说:“好的!好的!”

小贩带着“芦枷”站在盐铺的门口

当即,郑板桥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作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名曰“芦枷”。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店门口示众。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不仅是个办事公正的清官,而且是个著名的大画家。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他画的竹子和兰花,名扬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迹。

那位小贩子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画,整个县城都轰动了。不多一会儿,观画的人纷涌而至,把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一点生意也做不成了。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去哀求郑板桥把那个小贩放了。

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资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

——清·蒋士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