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标名人阅读-中外艺术家(插图版)
15130700000017

第17章 张大东方之笔

姓名:张大千

出生地:四川内江

生卒年:1899年-1983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张大千是中国近代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书法家、文学家、收藏家、美食家、旅行家,享誉世界的国画大师,他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与西画泰斗毕加索齐名,被称为“东张西毕”,并被世界舆论称之为“当今世界最负盛誉的中国画大师”。

张大千于1899年出生于四川内江,原名张正权,又名张权。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21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因为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

张大千虽然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但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张大千早早地显示出了较高的绘画天赋。她的母亲喜欢描画绣花,受其影响,张大千从小也喜欢描描画画。张大千的二哥张善开也擅长画画,只要有空,他就把张大千叫到身边进行指导。他在六岁的时候就跟着姐姐哥哥读书识字,九岁时在母亲和姐姐的教导下正式开始学习绘画、书法。姐姐琼枝擅长画花卉、小鸟,在幼年时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大千自幼就很聪明,所以作画进步很快。十岁的孩子就能帮助母亲描绘花样,画比较复杂的花卉、人物,写字也很工整。四哥张文修在资中教私塾,他就跟从四哥习读古籍,在课余常随兄赴资中游览山水名胜,培养了对自然的审美意识。

后来,张大千到重庆求学。在此期间,他有一年在回家的路上被土匪绑架。匪首见他写得一手好字,就强迫他当了师爷,三个月后才得以逃回家中。这段传奇的生活经历,让他以后得以更加坦然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和坎坷。

由于二哥张善开的关系,张大千后来去了日本,在京都学习染织美术。与此同时,张大千还有意识地考察了日本近现代绘画的发展概况,学习日本画的长处。这些都使他开阔了眼界,艺术修养也得到了提高。

1919年,张大千从日本回国。他来到上海,受聘于基督教公学。张大千经人介绍,拜名士曾熙为师,学习书画。在这里,张大千学习了很多中国书画知识,并刻苦练习书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那个年月兵荒马乱,未婚妻的退婚使得大千的心情感到无比的郁闷,他似乎看破了世俗,再加上对佛学的钟爱,顿有出世之心,于是决定在当时的松江县禅定寺出家为僧,法号大千,张大千之名由此而来。三个月后,张大千又因耐不住寂寞而还俗。后来,张大千又拜在李瑞清门下学习,并参加了当时上海著名文人团体“秋英会”活动。这时的张大千主要是学习清初画家朱耷、石涛的画法,由于他摩研深透,朝夕演习,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徐悲鸿说过“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他才力、学养过人,于山水、人物、花卉、仕女、翎毛无所不擅,特别是在山水画方面具有特殊的贡献:他和当时许多画家担负起对清初盛行的正统派复兴的责任,也就是继承了唐宋元画家的传统,使得自乾隆之后衰弱的正统派得到中兴。他的仿作被许多著名收藏家当作是石涛的真迹,因此他也获得了“石涛第二”的美誉,可见其绘画艺术造诣之深。

从1923年开始,张大千就在上海定居。他当时与著名画家黄宾虹为邻。张大千一一拜读了黄宾虹珍藏的古画,艺术上获益匪浅。同时,张大千还有收藏的嗜好。他曾费尽周折收购了一幅溥仪准备卖出的名画。还有一次,为了要高价买回几幅名画而放弃了谈妥房价的房子。

1925年是张大千平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在上海举办首次画展。这次画展,奠定了张大千在画坛的地位,坚定了他以书画艺术为职业的决心。此后,张大千在上海住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他经常与画友们外出游历名山大川,以大自然为师,在自然中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在祖国的壮丽河山中提高艺术修养。他先后到黄山、华山、鸭绿江等地写生,在描绘真山真水中,融入传统技法,形成自己的风格。

张大千离开上海后,先后在苏州、北平居住。他常和友人们一起,谈诗论画,怡然自得,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颂的故事。在北平时,因为张大千留有一脸大胡子,朋友们总是以胡子为由来取笑他。一次吃饭时,一位朋友不断地拿他的长胡子开玩笑,甚至消遣他。可是,张大千却不烦恼,不慌不忙地说:“我也奉献诸位一个有关胡子的故事。刘备在关羽、张飞两弟亡故后,特意兴师伐吴为弟报仇。关羽之子关兴与张飞之子张苞复仇心切,争做先锋。为公平起见,刘备说:‘你们分别讲述父亲的战功,谁讲得多,谁就当先锋。’张苞抢先发话:‘先父喝断长板桥,夜战马超,智取瓦口,义释严颜。’关兴口吃,但也不甘落后,说:‘先父须长数尺,献帝当面称为美髯公,所以先锋一职理当归我。’这时,关公立于云端, 听完禁不住大骂道:‘不肖子,为父当年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这些光荣的战绩都不讲,光讲你老子的一口胡子又有何用?’”他的坦然之态和机智让人叹服。

三十年代,张大千的绘画艺术更加趋于成熟。他全心致力于绘画,工笔写意,俱臻妙境,同齐白石齐名,素有“南张北齐”之称。1936年他被聘为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在南京、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在此时创作了传世名作《中郎授女图》。“七七”事变日本占领北平后,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在面对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张大千表现出了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他拒绝了担任日华艺术画院院长及日伪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的职位,并拒绝了借出所藏明清书画。由于在言论上表示了对日寇侵略罪行的不满,被日本宪兵队关押了一个多月。后来设法逃脱,辗转回到了他的家乡四川,并于青城山定居。

1941年,为了更进一步提高绘画艺术,张大千到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在敦煌的生活是异常艰苦的,恶劣的气候条件,再加上住在与世隔绝的石洞子里,一般人是无法忍受的。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夜以继日地整理、研究、临摹古代壁画,尽情汲取古代书画家的丰富养料。张大千从春季开始,每天忙于为莫高窟编号,考订壁画年代,直到冬天不得不回内地,第二年春天又去继续工作。张大千先后在敦煌两年零七个月,在这之后,他的画风为之一变。他善用复笔重色,笔力也变得丰厚浓重。可以说在敦煌时期对他风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考察莫高窟的壁画佛像,还对莫高窟进行了编号,成为为莫高窟编号的第一人,为保存文化遗产做了积极的贡献。在这大半年时间里,他共临摹、绘制了大小276幅画,同时还撰写了《石室记》一文。敦煌艺术为张大千的艺术输入了新血液,绘画风格也有了明显转变。此后他在成都、上海举办画展,前来参观的人非常多,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为他赢得了盛誉。

1949年,全国解放之后,张大千去了海外。他先后在印度、巴西、美国等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1950年在巴黎与毕加索会晤。毕加索由衷地称赞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张大千在传播东方艺术的同时也大胆汲取西方绘画之长,开拓了山水画的表现手法。1951年他来到了印度,在印度期间他临摹研习了印度的石窟壁画,还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风景胜地大吉岭居住了一段时间。其后他辗转于香港、台北、日本等地开画展。在东南亚广大地区,也赢得了隆重的声誉。1953年,54岁的张大千来到远在大洋彼岸的南美,为了不使名画落到外国人的手中,他低价把所藏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等文物卖给了大陆,由国家文物局收购,使国宝回到了祖国。他为中华文化遗产的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身在异乡,却无法让他抛弃对故乡的思念。1978年,张大千回台湾定居,但他仍思念着海峡对岸的故土。然而,由于长久战乱和漂泊的劳累以及年岁的增加,张大千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有一天,他在八德园搬动巨石时,突然感到双眼发黑,后来经检查为眼底毛细血管因过度用力而破裂。他去了美国、东京等地进行治疗,此后眼疾一直折磨着他。后又常因心脏病而住院。晚年的张大千依旧有着丰富的社交活动,他和台静农、张学良夫妇保持着来往,还写信给道士问安。但是张大千的心始终牵挂着海峡另一边的祖国,“万里故山频入梦,挂帆何日是归年。”正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他绘制了巨幅长卷《长江万里图》,凝聚了他对故乡的一片深情,表现了他对华夏统一,回归故里的强烈愿望。

1983年,张大千因心脏血管硬化等疾病,逝世于台北荣民医院,享年85岁。张大千以他渊博的学识、令人景仰的成就,为我们如何对待古代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绘画,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指明了一条道路。他的绘画艺术赢得了各国艺术界、评论界的尊重,他的艺术之旅增强了中国绘画艺术在世界上的影响。他是中国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东方艺术在世界引以为豪的杰出代表。

戒赌

张大千27岁的时候学会了打麻将,刚开始是偶尔玩儿一次,后来越陷越深,有一次被人设下圈套,用家里祖传的无价之宝——王羲之的《曹娥碑帖》抵了赌债。

母亲临终之前想看一看这件传家宝,张大千手足无措,欲哭无泪。这件事被好朋友叶恭绰知道了。叶恭绰毅然将自己花重金从别人手中买到的这一珍宝归还给张大千。

叶恭绰将《曹娥碑帖》归还给张大千

张大千十分感激,他后来在为叶恭绰的书画集作序时,把自己年轻时的这件荒唐事公布于众。朋友们劝他不必再自揭短处,张大千则坚持写进序文,一是让世人知道叶恭绰的高尚品质,二是要让世人知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可陷入泥淖。

张大千为此发誓,至死不进赌场,也不让家人玩麻将,他还严厉告诫儿孙:“谁也不准进赌场,进了赌场就不是我张家的人!”

一个画家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要师今人,师古人,更要师造化,兼效百家。

——张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