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标名人阅读-中外艺术家(插图版)
15130700000020

第20章 米开朗基罗:不朽的艺术大师

姓名: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

出生地:意大利佛罗伦萨

生卒年:1475年—1564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刻家、诗人、建筑家,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他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

米开朗基罗生于佛罗伦萨阿雷佑附近的卡普拉斯小山镇的一个没落的小贵族家庭,成长于佛罗伦萨的塞帝那诺。

米开朗基罗6岁时丧母,父亲是一个石匠,这使得他从小就热衷于艺术,喜欢雕刻和绘画。13岁时,他被送到当时的名画家吉兰达约的门下学画。14岁的时候他正式尝试雕塑作品,几天之内就成功地完成了神话中牧神头像的雕塑。他的才华引起了佛罗伦萨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洛伦佐美第奇的注意。这位艺术和学术活动的慷慨资助人邀请14岁的少年到自己的宫殿居住。在那里,他倾心研究大量的艺术品,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很多雕刻作品。在此期间,他与美第奇及美第奇身边的一些知名人物交往,结识了许多思想家和艺术家。在交际中,米开朗基罗逐步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并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美学理论。

米开朗基罗是以雕塑出名的。17岁时,创作了浮雕《阶梯旁的圣母》和《山陀儿之战》,粗朴壮实,沉静庄重,深得古典风格的真髓,表明他一开始就追求强烈运动中的人体表现。之后,他不断地模仿学习,又研究了人体解剖结构,艺术创作日益趋向完美。他早期的雕刻作品《哀悼基督》就已表现出他很高的艺术造诣。在这幅作品中,死去的基督安卧在母亲的膝上,圣母俯视着儿子,充满了忧思与爱怜。整个作品给人以既悲哀又优美的感觉,展出后便立即在罗马全城引起了轰动,人们怎么也没想到,这是一位不足25岁的新秀雕刻的作品。出于对这一作品的钟爱,米开朗基罗在圣母的衣带上刻上了自己的姓名,这在历史上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从1501年到1505年,米开朗基罗花了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他极为著名的作品《大卫》。这一作品表现了英雄人物的意志坚定、全神贯注,米开朗基罗给人物形象添加了强大的、令人畏惧的力量,被当时的人称为“惊心动魄的风格”。《大卫》是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作,使米开朗基罗成为当时最伟大的雕塑家,确立了米开朗基罗作为一个不朽艺术家的地位。并且米开朗基罗在创作《大卫》这件作品时,他有意识地开始对传统艺术规范发起攻击,夸张了大卫的头、手、腿的比例,使雕像第一次产生出富有节奏感的力量,这成为米开朗基罗雕塑艺术前后两个时期的分水岭。

1508年,米开朗基罗受教皇朱利奥二世的邀请前往罗马,为西斯廷教堂的拱顶创作壁画。起初,米开朗基罗非常不愿意,但是固执的教皇却让他没有退路。最终,他很不情愿地签下了合作合同:“我,米开朗基罗,雕塑家,由于将要进行西斯廷教堂顶部的绘画,收到了神圣的教皇尤利乌斯二世500枚达克特金币。”成为他生平最大杰作的这一壁画,最初竟是以悲愤心情开始的。同时他还承担着“朱利奥二世陵墓”的建造工作;另外,他还受美第奇家族之托,建造“美第奇陵寝”。这样,米开朗基罗两头奔波,十分辛苦。

因此,米开朗基罗进行的这项巨大工程进度很慢。

经过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米开朗基罗以无比的热情终于在1512年11月1日完成了这幅举世闻名的天顶壁画。总面积超过600平方米,人物有几百个。如此伟大、如此壮观的作品,都是米开朗基罗一个人仰躺在18米高的脚手架上完成的。几年之内,米开朗基罗每天站在脚手架上仰着头画,长久下来,把颈骨都弄僵了。在画作完成后的几个月内,他必须把信、书放在头顶上方才看得清楚。用水调成的颜料,在作画时不断滴落在他的脸上和衣服上,就寝时,他既不脱衣,也不卸鞋,因而他的房间里飘荡着一股怪味。当整个作品完成时,37岁的米开朗基罗已劳累得像个老人了。自从完成了这幅拱顶的壁画,米开朗基罗便成了雕塑家兼画家。米开朗基罗在不断地创作中终于完美地表现出了他那杰出的天才。

1513年,38岁的米开朗基罗完成了雕塑《垂死的奴隶》和《反抗的奴隶》。在画中,奴隶年轻健美,试图挣脱捆在胸前的绑带;虽双目紧闭呈垂死状,但面部表情安详,似乎因对胜利的遐想而略含微笑,表现出对压迫的反抗和对解脱的渴望。他通过刻画在和敌对势力斗争中倒下的英雄形象,代替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形象,表达了艺术家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命运的深层次的思考,寓以深刻的含义。1516年,《摩西》又表现了坚不可摧的力量,体现了他创作的一贯风格。这之后又有更多教堂邀请他去创作雕像。

1536年开始,米开朗基罗又花了六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西斯廷教堂前壁上《最后的审判》的工作。在近200平方米的墙壁上画数以百计的人物,又都是艺术家一人完成的。他还曾从脚手架上摔下,跌断了脚,可他仍以刚强的意志,完成了这幅气势雄伟的杰作。这幅壁画是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壁画之一,标志着文艺复兴艺术的最高成就。

晚年的米开朗基罗,因为战争的摧残和宗教信仰的精神危机,他的作品呈现出沉郁的悲剧色彩,如《晨》《暮》《昼》《夜》等,显示出人物心情的激动与意志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意大利人民失去自由和独立的精神状态。他专注于建造罗马圣彼得教堂,同时也勤奋地雕塑数尊《哀悼基督》。米开朗基罗终生热爱雕塑,他曾说过,雕塑是他的本行,还说:“我在吸吮乳母(一位石匠的妻子)的奶水时就拿起了雕刻人物形象的凿子和锤子。”他对于雕塑的热爱充斥着他整个的灵魂。

1564年,米开朗基罗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米开朗基罗的遗体被运到佛罗伦萨,埋葬在圣大克劳斯,让人崇敬和缅怀。

与拉斐尔比画的故事

民间流传着他和拉斐尔比画的故事: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三杰”。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既是很要好的朋友,又是竞争对手。由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所以很难分出水平的高低。

一天,他俩又聚在一块儿讨论作品,由于见解不同,争辩起来,互相不服。最后,拉斐尔提出他俩各自作一幅画公开展览,让意大利人来评价,看到底谁高谁低。于是,两人遵约各自开始构思作画。

拉斐尔画的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顶着一筐葡萄,这个小孩画得十分逼真,大有呼之欲出的感觉,葡萄更是画得鲜滴水灵,引人嘴馋欲摘。画好后,他站在画前左瞧右瞧,觉得满意极了。于是,他小心盖好挡布,只等那天公开评价。

米开朗基罗与拉斐尔比画

自从他们俩许下约定之后,米开朗基罗便开始思考怎样来画这幅画,他构思了好几幅都感到不满意。一天他站在窗前,秋雨不停地拍打着窗户,他不得不把那块窗帘放下。这时他看到了一幅奇妙的图画。于是,一个新颖的构思形成了。他抓住这灵感,立刻拿起笔在画板上描绘了出来。

约定的时间终于到来了。这一天,广场上挤满了围观的人们,他们要目睹这画坛上两位巨匠的风采。拉斐尔首先露面。他把挡布揭开,人们不约而同发出阵阵的惊叹声。那画上的葡萄如此逼真,竟引来了几只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去啄。拉斐尔不免洋洋得意起来。米开朗基罗被观众冷落在一旁,默默地站在自己的画后,一声不吭地看着人群。这时观众向他大声叫道:“请把你的挡布取下来,让我们瞧瞧你的那幅画。”

但米开朗基罗仍旧站在那里不动声色。拉斐尔见状,就走上前去说:“您磨磨蹭蹭干什么?赶快把挡布取下来,让我们看看。”说完,他就去扯那块布……突然,他如电击一般震住了,随即收起那副得意之状,转身向观众宣布:“我输了。”

原来,那块挡布就是画的,拉斐尔只骗了麻雀,而米开朗基罗却连人也骗了。

燃烧着的硫磺般的心,没有向导的灵魂,无法约束炽热的意愿,激情迸发出恼人的傲慢。如果我为艺术而生,从童年起就成为美的牺牲者,应该谴责那使我生而为之效劳的女神。

——米开朗基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