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路德维希·贝多芬
出生地:德国波恩
生卒年:1770年—1827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贝多芬是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路德维希·贝多芬出生于德国美丽的小城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祖父路易是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约翰是宫廷唱诗班的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厨师,心地善良、性情温柔。在当时,音乐家在德国的地位特别低,尤其是在宫廷任职的音乐家,被蔑称为“音乐仆役”。所以他们家的收入非常低,还要靠另外一些副业来勉强维持。贝多芬的祖父路易非常善良,看到他最大的孙子具有音乐才能,处处对他关爱有加。
但是,贝多芬敬爱的祖父却在1773年去世了。这样他的家境更为窘迫,母亲不得不出外帮佣。小贝多芬被父亲带到乐团里去玩。在这里,小贝多芬表现出对音乐极强烈的爱好,在其他乐手哄着小贝多芬玩时,他很快学会弹奏羽管键琴。父亲很快发现了儿子的音乐才能,开始叫他学钢琴。在父亲严格的教导下,小贝多芬进步很快,6岁时,他已能弹出完美的作品,并且学会了演奏小提琴等多种乐器。1778年,贝多芬由父母带领到科隆与荷兰的鹿特丹等地作巡回演出,很受观众欢迎,这是小贝多芬的首次出台演出。
由于父亲和家庭的原因,贝多芬并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父亲为了让他得到提高,通过音乐来挣钱,为他找了一个又一个老师。1780年,贝多芬成为当时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家聂费的学生。聂费看出这个聪明伶俐的学生有很高的天赋,便以一套独特的训练方法倾囊相授。聂费引导贝多芬去欣赏文学名著与美术杰作,这为贝多芬的音乐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聂费蔑视权贵,性格刚烈,这对高傲的贝多芬的思想性格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1782年,年仅12岁的贝多芬和父亲一样,开始在宫廷担任乐长,通过聂费的推荐,贝多芬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1783年担任歌剧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至1792年担任宫廷副管风琴师,1788年起又兼任第二中提琴手。这给贝多芬提供了更多表现和提高的机会,他天才的演奏技艺很快传遍波恩,许多贵族慕名而来,请他去演出。贝多芬并不知足,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大的潜力。
1787年,贝多芬来到维也纳,经朋友介绍拜访了当时音乐之都最耀眼的音乐大师莫扎特。当时,莫扎特正在与几位贵客谈话,丝毫没有在意这个貌不惊人的年轻人,随手抓了几张乐谱让他去弹。高傲、倔强的贝多芬受此轻慢,暗下决心一定要引起这位大师的注意。于是,他以莫扎特的作品旋律为主题,即兴发挥。优美的琴声立刻吸引了莫扎特,他抛下贵客,又拿过一张乐谱对这位年轻人说:“这是我刚作出的一支曲子的主题,你根据它弹个即兴曲吧!”贝多芬拿过来,粗略地看了看,便弹了起来。莫扎特被这位年轻人的才华惊呆了,听完他的即兴演出后,对几位贵客激动而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听到他的声音!”于是,莫扎特收下了贝多芬为徒,亲自指点他学习。
但是不久,贝多芬最爱的母亲去世了,他只得匆匆返回波恩。母亲的去世令父亲的情绪低落,整日酗酒,并时常打骂他。于是,养活一家人的重担落在了少年贝多芬身上。为了挣钱糊口,贝多芬只好又去歌剧院演奏,并给贵族担任家庭教师。没多久,贝多芬就因暴躁的脾气丢了工作,他的家境更加贫寒,而此时他的妹妹也因染天花夭折。贝多芬也染上了,死里逃生,留下满脸的斑点。
1789年,19岁的贝多芬在帮两个弟弟找到工作后,去了波恩大学哲学系旁听学习。1791年,奥地利著名作家海顿路过波恩,发现了贝多芬的才华,劝说他也去维也纳。此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了,但是海顿刚刚获得他第一次在伦敦的胜利,正处于盛名的高峰。1792年11月,贝多芬来到维也纳,拜海顿为师。从此他就一直生活在维也纳,直至去世。
然而,高傲的贝多芬在海顿那里学习了不久,就非常不满于老师墨守成规的教法,最终师徒二人分道扬镳。
1801年,贝多芬与一贵族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相爱,但由于身份的差别,最终还是被活活拆散。贝多芬为此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且更为不幸的是,他患上了神经性耳聋,听力逐渐衰退。于是,贝多芬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隐居在一处孤僻的位置。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对音乐的希望。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将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许它毁灭我。哦,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贝多芬四处寻访名医,对他的耳朵进行治疗。但是,医生告诉他,他以后不能弹琴了。这样,贝多芬只得改为作曲,陆续完成了《暴风雨奏鸣曲》《第二交响曲》《第二小提琴钢琴鸣奏曲》等一系列作品。1804年又完成三部杰作:《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和歌剧《菲台里奥》。《菲台里奥》是贝多芬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是贝多芬的生活依然贫苦,甚至有一次还被警察当作流浪汉给抓了起来。但贝多芬并不在意这些,他只在乎他毕生钟爱的音乐。
由于拿破仑大军攻打奥地利,维也纳人纷纷外逃。贝多芬不能演出,日子更加艰难,最终被房东赶出来,他不得不去求助一个朋友。1806年,贝多芬和好友弗朗茨的妹妹丹兰莎恋爱,幸福的贝多芬创作了《第四交响曲》。但不久他的婚事告吹,这对他打击沉重。1808年,拿破仑践踏欧洲各国,在各地人民反抗的革命热情鼓舞之下,他联想到自己的不幸,以愤怒的激情创作了《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之后他又完成了《第六交响曲》,即《田园交响曲》,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1815年,欧洲各国结成的联盟军开始对拿破仑进行反攻。贝多芬被胜利的消息鼓舞,接连完成《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贝多芬同时也积极地支援前线斗争,为救济伤员筹办大型义演活动。这是贝多芬最为高兴的时期。但是,不久贝多芬自由的理想破灭了。拿破仑虽然被打倒了,可封建势力纷纷上台,人民依然被践踏在社会的底层。自由的思想艺术纷纷被取缔,激进的贝多芬更是首当其冲。贝多芬被迫退出乐坛,从此,他的生活更为艰辛。
在困窘和没有音乐陪伴的日子里,贝多芬的耳朵完全失聪,这样一来,他作曲也更难了,但贝多芬知道自己不能放下笔,不能离开音乐。他请人特制了一支小木棒。在创作时,他把小木棒的一端插在钢琴箱里,用牙齿咬住另一端,利用小木棒的振动,来“听”自己弹出的旋律的效果。
1824年,贝多芬创作了他的最后一部力作——《第九交响曲》(也称《合唱交响曲》)。这首曲子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于封建专制的反抗与斗争,对于自由的追求与渴望。贝多芬的朋友听说他完成了《第九交响曲》,纷纷写信要求欣赏一下,贝多芬答应了。剧场选择在维也纳的卡德剧院。1824年5月7日,沉寂多年的贝多芬出现在乐池中。观众报以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当时,国王出现人们也只给以3次鼓掌欢呼。伟大的贝多芬一出现,人们都狂热起来,欢呼竟达5次之多,从未出现过的盛况把维持秩序的警察都惊呆了,好一阵过后,才纷纷跑出来制止过分狂热的场面。贝多芬虽然听不见,但也被眼前的场面所感染,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演出开始了,贝多芬情绪激昂地站在乐队前。虽然他听不见任何一种乐器的声音,也听不见歌者的演唱,他只凭自己的记忆,凭着自己的激情全力指挥下来。听众完全被这久违的充满激情的音乐所陶醉。这位艺术巨匠的最后一次演出以巨大的成功而谢幕。
1825年,贝多芬居住在一幢名叫“黑西班牙人”的大厦。因为生活贫困,已入暮年的贝多芬经常生病。虽然身受疾病与饥饿的折磨,但他仍然坚持要写《第十交响曲》,还要为《奥德赛》与《浮士德》配曲,他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床上安然睡去,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在葬礼那天,却有几万人来到“黑西班牙人”,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柩。但是,由于贝多芬出身低贱而且没有留下财产,他只能葬在一个很小的公墓里。奥地利著名戏剧家格里尔帕策在他的墓前致词道:“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
贝多芬离去了,他以自己勤奋的一生留下了256部作品,包括交响曲、奏鸣曲、歌剧、协奏曲、合唱曲以及改编的民歌等。1888年,出于对贝多芬的热爱与怀念,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会员自愿捐资,在中央公墓买了一块墓地,把贝多芬与另一位穷苦一生的音乐天才舒伯特一起迁葬进去。贝多芬墓前那块洁白的大理石墓碑上,刻着一把镀金的竖琴,写着“贝多芬1770-1827”,没有一丝浮华,他的朴素下掩藏的高尚永远为后人崇敬和瞻仰。
早熟的天才,艰苦的童年
贝多芬小的时候,父亲就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
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只要稍微弹错了一点,或者累得想打瞌睡的时候,约翰就毫不宽容地举起鞭子来,痛打儿子一顿。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爱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也不看看现在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他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父亲在监督小贝多芬弹钢琴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尽管小贝多芬十分喜欢音乐,可还是忍受不了他父亲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方法,有时就哭着反抗。经他妈妈柔声细语地安慰,小贝多芬往往一面哭,一面点着头,又坐到钢琴旁边去继续练习。
这个最屈辱的仰仗外人鼻息的时期,正好是文学和哲学的光辉灿烂的发展时期,是以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的繁荣的时期。
——恩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