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标名人阅读-中外艺术家(插图版)
15130700000025

第25章 弗朗兹·舒伯特:德国歌曲之王

姓名:弗朗兹·舒伯特

出生地:奥地利维也纳

生卒年:1797年—1828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舒伯特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的天才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十八、十九世纪以来第一个以优秀的歌曲创作闻名于世的音乐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其中尤以歌曲著称,被誉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平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收入微薄,因此,他的家境非常贫困。

从八岁开始,他就跟随父亲学习提琴和钢琴。童年时代,他从家庭音乐生活中学会了演奏风琴、钢琴和小提琴,也掌握了基本的作曲方法和合唱艺术。并且他父亲常常聚集一些音乐爱好者在家中演奏音乐,这就使舒伯特从小受到了音乐的熏陶。父亲还喜欢组织家人练习各种器乐重奏以消遣自娱,在练习时,父亲奏大提琴,小舒伯特奏中提琴,他的哥哥奏小提琴,每当父亲奏错了,小舒伯特就会立刻提醒道:“爸爸,你错了!”九岁那年,舒伯特随教堂合唱指挥霍尔策学习音乐理论和风琴演奏。小舒伯特丰富的音乐知识,常常使霍尔策大为震惊,他说:“当我想介绍给他一点新的东西的时候,却发现他已经知道这个了。”

十一岁时,他到免费的帝国神学院学习。在这里他努力学习作曲理论,而且担任过管弦乐队的指挥。少年时代的舒伯特已显露出多方面的音乐才能。他在学校的乐队中担任首席小提琴手,而每当乐队指挥缺席时,他就被邀请作代理指挥。在此期间,他熟悉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许多作品。但是,寄宿学校的物质生活条件却十分恶劣。寒冬时,室内没有火炉,穷苦的舒伯特又冻又饿。舒伯特早已开始作曲,在学校念书时,他已创作了第一交响曲、许多歌曲和器乐曲。但他却常常苦于没有钱买五线纸,他曾自叹道:“如果有钱买纸,我就可以天天作曲了!”尽管如此,舒伯特还是不断坚持着他钟爱的创作。

在十六岁的时候,舒伯特离开了学校。为了养家糊口,他到父亲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这时他虽然忙于教课,但仍然创作出许多焕发着活力的作品。具有艺术家气质的舒伯特对刻板而枯燥的教书生活十分厌烦,他多么希望能辞去教师的职务而一心一意作曲啊!他十七岁时为歌德的诗篇《纺车旁的葛莱卿》《野玫瑰》《魔王》等谱曲。十八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2部弥撒曲,5部歌剧及140多首歌曲。

舒伯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但是他生前因为社会的原因,并没有他死后那么大的名气。舒伯特生活的十九世纪初叶的维也纳,社会极其黑暗,到处是皇帝的秘密警察,官方严密地监视着社会上的书报、戏剧、演出以及一切文化生活,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民主空气。但是,另一方面,为了腐蚀、麻痹人民,政府却大力提倡享乐主义的文化艺术,粉饰太平。舒伯特既不愿依附于权贵的门下,去做他们的忠实奴仆,也不愿用自己的艺术为统治者粉饰太平,去写那些专供娱乐用的浮华、空虚的作品。他要用自己那才气横溢的音乐去倾吐出当时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内心的痛苦,唱出市民阶层所憧憬的美好希望。正因为这样,舒伯特的作品很快地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正因如此,他当然不会受到当局者的重视和欢迎。奥地利皇帝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不需要天才,我们只要忠于职守的臣仆”。像舒伯特这样一位艺术家,当然不是皇帝的忠诚“臣仆”。

虽然舒伯特的歌曲和音乐作品当时在维也纳的市民中已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了,但却因得不到官方的赏识而难于出版和演出。舒伯特在生前,甚至还没能听到过自己创作的交响曲的演出。1815年,他写出了不朽的名曲《魔王》,但是一直过了5年,出版商才勉强答应为他出版这首歌曲,条件是不付给他稿费。他写的歌曲《流浪者》出版后,只拿到两盾钱(奥地利钱币名),而出版商却从这个作品中总共赚取了二万七千盾。舒伯特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把许多歌曲送到出版商那里去,又多又快,而每首歌曲却只值两盾钱。因此,虽然不朽的作品连连问世,舒伯特却连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有一次,舒伯特又冷又饿,又身无分文。他不得已走进了一家饭馆,在菜谱上作了一首曲。起初,饭馆老板以为他是个要饭的,想轰走他,后来看到乐谱,便知道他是一位作曲家。于是老板收下了乐谱,并免费给了舒伯特一盘土豆。这首乐曲就是著名的《摇篮曲》。他逝世前病在床上没钱买药时,朋友们把他写的《冬之旅》送到出版商那里去,但出版商仅给其中的《菩提树》一歌付了一盾钱。

舒伯特作为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者之一,和贝多芬一起被后人称为世界乐坛上两颗最灿烂的金星。这两位大师都处于当时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时期,他们一生都用音乐艺术来反抗这种统治。他们尽管交往不多,却是相知很深的朋友。在贝多芬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经常谈起舒伯特,说他对舒伯特相知恨晚,并预言他的音乐将震惊世界。在舒伯特生命的最后时刻,经常提到他所钟爱的贝多芬,说自己愿意和贝多芬在一起。在他死后,他的哥哥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满足了弟弟的遗愿,把他葬在他所崇拜的贝多芬的墓旁。

1818年,舒伯特毅然辞去教学职务,以自由者的身份进行创作。但这使他失去了经济来源,由于没有固定收入,他穷困潦倒,31岁就英年早逝。但他在短暂的一生里,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抒情歌曲600多首,被称为“歌曲之王”。他总共写下14部歌剧、9部交响曲、100多首合唱曲、567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

《野玫瑰》的诞生

舒伯特一生中创造了近千件作品。其中歌曲《野玫瑰》,虽然没有其他名曲那么著名,可是它的诞生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那是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夜晚,夜色笼罩的街上显得有些冷清。十八岁的舒伯特从小学校里练完琴正走在寂静的回家路上。

当舒伯特路过一家旧货店的时候,看见一个相识的小男孩。这小男孩跟他学过音乐,和舒伯特一样,是个穷孩子,甚至比他还要贫穷。夜这么深了,小男孩还没有回家,仍站在寒冷的街头干什么?这时舒伯特看见了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本书和一件旧衣服。他立刻明白了,小男孩要卖这两样东西,可是站到现在还没有卖出去。童年的舒伯特也有这样的经历和心境。

舒伯特望着这个小男孩,心里充满同情和怜惜。他看见孩子那双充满忧郁、无奈的眼晴里噙满泪水。枯寂的街头、浓重的夜色和凄凉的寒风,似乎要把他们俩人吞没了。

舒伯特将自己的衣兜掏了个遍,把所有的钱都掏了出来。可惜并没有多少钱。他自己的生活已经够清寒的了,作的曲子卖不了多少钱,靠教音乐谋生,有时连买纸的钱都没有。舒伯特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将那些钱全给了小男孩,对他说:“那本书卖给老师吧!”说罢,拍拍孩子的肩膀。

孩子看了看手中的钱,又望了望舒伯特,一时说不出话来。他知道那本书值不了这么多钱。 舒伯特目送小男孩的离去舒伯特安慰孩子说:“快回家吧,夜已经很深了。”

孩子点点头转身就跑了,寒风撩起他的衣襟,像小鸟扑扇着快乐的翅膀。可是刚跑出几步,很快又回过头冲舒伯特喊道:“谢谢你,老师!”边跑边不住地回头冲着“老师”挥手。

舒伯特一直望着,直到孩子的身影消失在夜雾渐起的小街深处。他一边往家走一边随手翻看着那本旧书。忽然,他被书中的一首诗吸住了,情不自禁站在路灯下读了起来——

少年看见红玫瑰,

原野上的红玫瑰,

多么娇嫩多么美;

急急忙忙跑去看,

心中暗自赞美,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

啊!这是歌德的诗《野玫瑰》。读着读着……这寒风、黑夜、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展现在舒伯特眼前是那盛开的野玫瑰。他似乎闻到了那浓郁芬芳的花香,看到了顽皮孩子的身影……

一段清新而动人的旋律,缭绕着舒伯特的心菲,激励着他飞快地跑回家,把这段美妙的旋律写了下来。

也许正是舒伯特那善良的爱心,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的灵感,使他捕捉到那美丽的七彩音符,为后人创作了这首传唱至今的歌曲。

这种音乐把我们引入一种境地,使我们忘却了以前曾有过的东西。

——舒曼对《C大调交响曲》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