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标名人阅读-中外艺术家(插图版)
15130700000026

第26章 弗朗茨·李斯特:匈牙利钢琴王子

姓名:弗朗兹·李斯特

出生地:匈牙利雷丁

生卒年:1811年—1886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弗朗兹·李斯特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钢琴王子”。

李斯特于1811年出生于匈牙利西部的雷丁村,父亲是个业余音乐家,擅长钢琴、小提琴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李斯特生活的艺术环境十分优越,父亲是埃斯特哈奇公爵庄园的管家,公爵的父亲曾拥有驰名欧洲的由海顿指挥的乐队。在这样的熏陶下,李斯特在音乐方面的才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6岁时就能用钢琴弹奏自己所听过的曲子,9岁时便能正式登台表演。李斯特的表现轰动了匈牙利,被人们誉为“小神童”。家乡父老都盼着李斯特能早日成才,纷纷凑钱资助他去音乐之都维也纳学习深造。

1821年,10岁的李斯特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维也纳,开始正规地学习音乐。李斯特学习非常刻苦。他家离上课的地方很远,往返需要走两个小时,但李斯特风雨无阻,从不缺课,使老师深为感动。一分辛劳一分才。李斯特的勤奋刻苦取得了艺术上惊人的进步,一年后他在维也纳的首次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贝多芬参加了李斯特的第二次音乐会,并预言道:“这孩子将以自己的音乐震惊世界。”

但很快,学校发现,李斯特在维也纳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建议李斯特去巴黎学习,于是他们又举家迁往巴黎。但是巴黎音乐学院以他是外国人为由拒绝他入学,他只好自己拜师求学。不久,李斯特在巴黎举办音乐会,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巴黎人称他为“莫扎特再世”。

李斯特16岁时,父亲染病身亡,全家人的重担就落在他的肩上。他一边举办音乐会、教人音乐来赚钱,一边发奋读书,提高艺术修养,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李斯特对革命运动十分关注,也极富热情。七月革命后他创作了《革命交响曲》,后改写为《英雄悼歌》。里昂工人起义失败后,他又怀着无比激愤的心情创作了钢琴曲《里昂》,这是欧洲最早出现的表现战斗的工人形象的专业钢琴作品。此后,李斯特还为工人创作了一些反映他们生活的作品,如《铁匠》《工人大合唱》等,都十分具有时代气息和进步意义。

李斯特在音乐创作上,能够积极地吸收其他艺术家的特色,然后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和演出中。他受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的启迪,革新钢琴的演奏技巧,将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改编成钢琴曲,演奏出了前所未有的绝妙乐章。他还受肖邦诗一般优美演奏的启发,将文学的婉转细腻应用到钢琴演奏上来。由于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汲取新的营养,他的艺术攀登上了新的高度。他在欧洲各国旅行演出,所到之处受到人们的热情欢迎,把他当作“音乐皇帝”一样拥戴。他的名声顿时遍布了整个欧洲。

李斯特作为一位艺术家,他的生命是同热爱祖国连在一起的。在外多年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1838年,他在意大利访问时得悉匈牙利遭受特大水灾,心急如焚,立即赶到维也纳,一连举办了10场义演,将全部收入汇回祖国赈济受灾的人民。1848年匈牙利爆发革命后,为了表达对祖国解放事业的衷心祝愿,李斯特创作了具有高昂爱国主义激情的《匈牙利大合唱》。这场革命遭到欧洲反动势力的绞杀最终失败,李斯特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了钢琴曲《送葬曲》。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并将自己的艺术热情全部都奉献给祖国。

李斯特不仅是一位爱国艺术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在担任魏玛宫廷乐师时总是给予所有年轻的新作曲家演奏其作品的机会,他家的大门总是为具有音乐天赋的青年音乐家敞开着。凡是登门求教的,他分文不取,把自己的经验与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对方。

同时,李斯特还是一位出色音乐评论家。他曾发表不少文章评论柏辽兹、舒曼、肖邦、瓦格纳、韦伯、帕格尼尼等人,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对欧洲音乐浪漫主义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从1871年到他生命结束,李斯特一直往返于罗马、魏玛、布达佩斯,从事教学和创作。1886年,李斯特参加在德国的一个活动,不幸感染风寒,7月31日死于肺炎,享年75岁。伟大的爱国主义音乐家李斯特为后人留下1000多首乐曲,对西洋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音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李斯特巧荐肖邦

年轻的波兰作曲家肖邦,虽然才华出众,却无施展之地,为求生计,只得以教书为生,处境甚为落魄。

一个偶然的机会,肖邦结识了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两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时的李斯特在巴黎上流文艺沙龙中已是名闻遇迩的骄子,他对虽然默默无闻但才华横溢的肖邦大为赞赏。他想:决不能让肖邦这个人才埋没,必须帮他赢得观众。

一天,巴黎街头广告登出了钢琴大师李斯特举行个人演奏会的消息,剧场门口人头挤挤,门票一售而空。

当紫红色的帷幕徐徐拉开,灯光下,风度潇洒的李斯特身着燕尾服朝观众致意。台下掌声雷动,李斯特朝观众行礼后,便转身坐在钢琴前,摆好演奏姿势。

灯熄了,剧场内一片寂静,人们屏息静气地闭上眼睛,准备享受美妙的音乐。

琴声响了,咚咚的琴声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如夜莺啼鸣;时而如诉如泣,时而如歌如舞;琴声激昂时,剧场内便响起掌声;琴声悲切时,剧场内又响起抽泣声,观众完全被那美妙的音乐征服了。

肖邦对李斯特表示感谢

演奏结束,人们跳起来,兴奋地高喊:“李斯特!李斯特!”可灯一亮,大家傻了。观众看到舞台上坐的根本不是李斯特,而是一位眼中闪着泪花的陌生年轻人。他就是肖邦。

人们大为惊愕,原来,那时有个规矩,演奏钢琴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便利用这个空子,灯一熄,就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

当观众明白刚才的演奏竟出自面前这位年轻人之手后,变惊愕为惊喜。剧场内,掌声四起。鲜花一束束地朝台上飞去。

于是,一位伟大的钢琴演奏家瞩目于世。

他(李斯特)的演奏确实无与伦比,我从未见过能够在瞬间把音乐的感受传达到指尖的演奏家,其音感之敏锐,当今世上难有匹敌。

——门德尔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