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阎立本
出生地: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
生卒年:约601年-673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阎立本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绘画的传统,在人物画上实现了自己的突破,大大超过了前人的水平,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唐高宗时期,民间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这一说法。左相和右相都是唐朝高宗李治朝廷的宰相。左相指姜恪,是战场上屡立功劳的武将;右相指阎立本,是才能出众、赫赫有名的大画家。
不过阎立本虽贵为宰相,也有苦恼的事。一次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共游春苑,这天阳光明媚,杂花竹树,灿烂如锦,珍禽异鸟浮游在绿水清波上。太宗便传画师阎立本前来对景写生,描绘春光入画图。阎立本带着纸张画具,伏在春苑池水边,边看边画,细绘精描。他作画有个习惯,喜欢用嘴舔笔,情不自禁,也不管是什么颜色,都在嘴里舔一舔,或在身上揩一揩,弄得全身黑一块、红一块,青橙黄绿紫,色彩斑斓,众人捧腹大笑。阎立本满头是汗,狼狈不堪,觉得受到奇耻大辱,回到家里,盛怒之下,训诫儿子:“我读书不比人少,官也不比人小,却要供人伺役驱使,被人嘲笑,以后千万别像你父亲爱画画,免得受辱。”当然这不过是一时的气话,实际上他是热爱绘画的,并且是认真学习和创作的。
阎立本曾经在多个官位上任职,他担任过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大将、工部尚书、右相。他的父亲阎毗长于绘画、工艺、建筑,哥哥阎立德也长于书画、工艺、建筑。阎立本自小就深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长大后承其家学,尤长于绘画。阎立本擅长画道释、人物、肖像、山水、鞍马等,而以人物肖像画最为著名。他最初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作画师,留下了描绘房玄龄、杜如晦等18位文人谋士肖像的《秦府十八学士图》,又有凌烟阁壁上的长孙无忌、魏徵等24位功臣像《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等。杜甫在《丹青引》中有“良将头上仅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的诗句形容其所画人物之生动传神。此外,他还画过《外国图》《永徽朝臣图》(高宗时的大臣)、《昭陵列像图》。由此可见,阎立本的作品是对唐代伟大政治事业的颂歌。他的作品保留到现在的有《历代帝王图卷》,这是阎立本的一幅非常著名的画作。
《历代帝王图》描绘了十三个帝王的肖像,分别是前汉昭文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吴主孙权、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蓓、陈宣帝顼、陈废帝伯宗、陈后主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其中前六人距阎立本时代较远,后七人则较近。陈叔宝及杨坚父子等人,阎立本都有可能亲自会见过,宇文邕虽是他的外祖父,因去世较早,恐未及见,但对他的了解可能是较真实具体的。阎立本成功地刻画了帝王们的个人性格。画中不仅表现了画家对他们的了解,还包含着画家对这些帝王的主观评价。
阎立本的画是跟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画多是从拥护统一、赞美稳固的政权的立场出发描写这些帝王和事件,这一立场是符合初唐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要求的。他画过《职贡图》《西域图》《外国图》《异园斗宝图》,都是通过对边远各民族及国家人物形象的描绘,反映唐王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从而歌颂政权的强大。他曾画《魏徵进谏图》则是表现太宗时名臣魏徵敢于直谏,从而歌颂唐太宗善于听取臣下意见的美德;他曾画《永徽朝臣图》,表现高宗时的大臣肖像;又画《昭陵列像图》,则是树立在太宗陵墓两侧的各族首领石雕像的设计图。可惜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都失传了。
阎立本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对历代帝王描绘得十分精妙。在《历代帝王图》中,阎立本对于曹丕、司马炎、宇文邕、杨坚等统一了天下,或促成了统一的趋势的帝王,除了表现出他们的个人特点外,也表现了他们共有的一种庄严气概。而陈叔宝是所谓的亡国之君,阎立本则处理成以袖掩口的猥琐之态以表示对他的蔑视。至于偏安江南的其他陈朝的帝王们就都缺少英雄气概,但江南的陈蓓是一个建立基业的帝王,陈顼是一个纵容政治败坏而无办法的帝王,两人也有显著的不同。由于历史上的帝王们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偶然性因素,个人的行为在一定的范围内是体现着历史发展的,而经他们之手所实现的统一与分裂、偏安等不同的政治形势对人民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阎立本对他们的描绘联系着他们在政治上的作为,也就是通过个人的性格刻画而企图实现概括广阔生活的目的,这样的创作是从人物肖像画的最高要求出发的。《历代帝王图》的这一艺术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新水平,在古代绘画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步辇图》是阎立本另一名作,描写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会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唐太宗、禄东赞等人的形象刻画颇为传神,气氛隆重而融洽。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太宗形象是全图的重心所在,作者不遗余力地给以生动细致的刻画。他笔下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顾盼之间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为了更好地凸现出唐太宗的至尊风度,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大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全图不设背景,以摹绘人物为主,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歌颂了唐太宗的英明睿智,记录了汉、蕃两族的友好关系。
《萧翼赚兰亭图》也是能够体现早唐人物画特点的一部重要作品。这幅画在人物造型、衣褶和线纹的运用上都显示出唐代较早的风格。画面上是一个士人和一个老和尚正在对坐谈话,旁边有和尚侍立,并有侍者在备茶。萧翼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去访辩才和尚,用哄骗的方法得到了王羲之的书法名迹,故事中恰恰也有这几个类似的人物,所以这幅画便被认为是此内容。这幅画的人物关系自然,特别是侍立的和尚的不愉快的表情很生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人物画在描写生活方面所达到的成就。
阎立本多才多艺,经过他不懈的努力,他的很多画作都成为我国绘画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三观张僧繇壁画
有一次,阎立本听人说在荆州的一座古庙里,存有张僧繇的真迹。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即只身踏上了去荆州的路。阎立本住在长安,从长安到荆州,路途十分遥远,且道路崎岖。一路上,阎立本吃尽苦头,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为了能把张僧繇的绘画技法学到手,他全不把这些当回事,只是不停地向前赶路。
终于,他好不容易到了荆州,顾不上休息,又立即寻向那座古庙。可是,他看过画后,一下子没有看出这些画究竟好在哪里,不觉有点儿失望。心里想:“唉,人们都说张僧繇的画技高超,今天看来,恐怕也是徒有虚名吧!”
但是他回到休息处后,越想越不对劲。第二天,他又跑去观摩,这一回他看得仔细多了。看着看着,他发现张僧繇的画确有其独到之处。原来,在中国画中,布局、笔墨、赋色、意境这些都是非常讲究的。凡是布局好,笔墨欠佳的,只能初看还好,却经不起细看。而意境深远、笔墨精妙的作品,往往因为不浮夸,乍看虽觉平常,看得久了,细细品味,才能体味出其中的无穷妙趣。张僧繇的壁画,正是这样的画。阎立本佩服极了,自言自语地说:“张僧繇的画画得这样好,不愧是丹青圣手啊!”
阎立本观看张僧繇壁画
为了把张僧繇画画的技艺学到手,第三天,阎立本又跑去看画。这一次,他看得更仔细了,边看边想,还和自己的画法相比较,他越看越入神,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天。
为了不耽误看画,省去跑路的时间,后来阎立本干脆把行李搬来,睡在壁画下面。从此,他白天看,晚上也看,对画上的每一笔都不放过,都要细心地琢磨一番,体会其中的妙处。就这样,阎立本一直在壁画前住了十多天,直到把壁画的每一处都看懂了,把张僧繇的绘画技巧熟记在心里才离开。可见他对前人的画不是盲目崇拜,而是能虚心学习的。
至若万国来庭,奉涂山之玉帛;百蛮朝贡,接应门之位序。折旋矩度,端簪奉笏之仪;魁诡谲怪,鼻饮头飞之俗;尽该毫未,倍得人情。
——李嗣真在《续画品录》中评阎立本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