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标名人阅读-中外艺术家(插图版)
15130700000005

第5章 张旭:狂草圣人

姓名:张旭

出生地:吴郡(今江苏苏州)

生卒年:不详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张旭是盛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以狂草著称,把草书艺术推向了顶峰,成为后世不可企及的典范,被后世尊为“草圣”。

张旭,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他的母亲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张旭书法精妙,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以狂草艺术闻名于世,被后世尊为“草圣”,与“诗仙”李白齐名,成为后世不可企及的典范。

张旭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艺术成就,既有先天天分的因素,又有其后天对书法艺术的用心专一。张旭专攻狂草,用志不分,专注凝神,以至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因此被当时人称为“张颠”。其实,“张颠”貌颠实不颠,他的狂草艺术也决非一朝成就,而是凝结在他毕生的惨淡经营之中的。

张旭书法最先师从他的舅舅即唐代书法家陆彦远学习书法。陆彦远的父亲就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陆柬之。陆柬之师法王羲之,因此张旭所承脉络实是王氏笔法。

在书法艺术上,师传亲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靠自学。张旭曾勤习篆书和楷书,他的狂草能够有此成就,跟这有莫大的关系。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的艺术,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张旭的楷书写得很好,深受二王楷书的影响,但因其草书之名太盛,他楷书的成就完全被掩盖。

张旭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于领悟的心灵。他能从其他艺术形式和平凡生活现象中领悟妙意。他自己说,曾经见到公主与担夫争道的杂而不乱、挤而有让的情景,而领悟到书法上的大小长短、参差不齐的章法布局之妙。后来他又在邺县观赏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的优美舞姿,而领悟到了书法的挥洒流畅、行进而又有节奏的生动气韵。

张旭性格狂放不羁,挥洒性情,嗜酒如命。他在京兆任长史时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崔宗之、苏晋、焦遂等当时名士,结为酒友。他们都有过人的酒量,同时恃才傲物,不把权贵放在眼里。当时大诗人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赞美他们。张旭每次喝得大醉,呼叫狂奔后下笔,书法越发奇绝。张旭喝醉后不拘礼节,视王公将相为无物,甚至当着他们的面脱下帽子,趴在床上长啸。此时占据他整个身心的只是那用来抒情尽兴的书法。还有的时候,张旭大醉后,用头发蘸上墨汁写字,等他醒来后,发现字写得特别好,但是酒醒后再怎么写也写不出来了。

张旭的性格、行为和书法风貌,在当时名声极著。唐文宗时,皇帝曾下诏书,以李白的诗歌、斐曼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绝”。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地说:“各位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收之有愧。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张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便说:“少陵曾对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写过一首诗,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诸位是知道的。在邺县,我有幸见过公孙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时,都引起我的联想:她将左手挥过去,我就立即触到这一姿态像个什么字;他跳跃起来旋转,我想草书中的‘使转’笔锋的驰骋应如此罢!他那整个起舞的姿态音容,给我一个全面的草书结构的启发。”

“草圣”张旭的书法充满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赢得了盛唐书法学习者的喜爱,这使他成为弟子满门的书法教育家。作为一代宗师,张旭教授弟子时极少说教,而是强调实践和自我领悟。张旭的弟子裴儆曾对人说,张旭教导他只有加倍练习,这样书法的真谛自然就会领悟。张旭这么说并不是虚言搪塞,而是有深刻的道理,只有在长期实践中才能熟练掌握书法这门艺术。他主张书法须有意象,对当时书坛有很大震动。唐代另一位书法家颜真卿年轻时就曾两次投奔张旭门下,向他求教,张旭把自己的用笔心得毫无保留地告诉颜真卿,后来颜真卿把它整理成《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成为后人研习书法的宝贵财富。

张旭诗艺双绝,还善于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他的草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草书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都是书法惹的祸

张旭曾当过苏州常熟县尉。他在任期间,有一天,一位叫陈牒的儒雅老人手捧着一张状纸前来告状,张旭详细地了解了案情的前因后果,因为只是一些生活琐事,便操起毛笔在案纸上简单地作出了判决。老人手捧着书有张旭判语的状纸,露出了满意的神色,便急匆匆的告辞。

没过几天,这位老人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再来告状,张旭就一次又一次地批状子。

终于有一次,张旭烦了,他看过老人递过的状纸后,有些不太高兴地说:“你为何因一点点小事多次来打扰官府?”

老人实言相告:“草民并非是来告状的,是因喜爱您的书法,想得到您的墨宝,但又没有好法子,才想出了这个办法。”

张旭闻言心中嘀咕道:“原来如此。”又觉有些非同寻常便又盘问道:“为何如此爱好书法?”

老人回答说:“不瞒大人您说,先父在世时对书法十分钟爱,一生朝夕把玩,追摩不已。先父西去后,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

张旭闻言怒气顿时烟消云散,立即吩咐仆人取来笔墨纸砚,展纸泼墨,龙飞凤舞,一挥而就,写成“春蚓秋蛇之书,聊博一笑”几个大字。张旭把作品给老人又谦逊地说:“先生能否把家里的大作捧来一睹为快?”

张旭为老人题字

老人接过张旭的墨宝显得有些激动连忙说:“大人如不嫌弃,鄙人倍感荣幸。”随后,老人寒喧而归。

第二天一早,老人兴高采烈地来到张旭府上,将家藏的书法捧给张旭。张旭小心的打开展读,情不自禁地自语道:“妙哉!妙哉!难得的佳作呀。”从此,每日摸索把玩,探索研究,从中获得了许多书法的奥妙。

其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

——《宣和书谱》评张旭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