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标名人阅读-中外艺术家(插图版)
15130700000007

第7章 颜真卿:唐代杰出书法家

姓名:颜真卿

出生地: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生卒年:709年-785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自成一家,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人称“颜体”。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

颜真卿,字清臣,曾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们又称之为“颜鲁公”。

颜真卿出身名门之后,五世祖是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也擅长书法。颜真卿从小就继承家学,热爱书法。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见颜真卿很聪明,就教他读书写字。

颜真卿练起字来很专心,一笔一划从不马虎,一写就是大半天。母亲见儿子练字这样用心,心里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愁的是家境不宽裕,哪有余钱买纸供他练字呢?颜真卿很懂事,见母亲为没钱买纸的事犯愁,就悄悄地自己琢磨开了。

一天,颜真卿高兴地对母亲说:“我已经拥有纸笔了,您不用再发愁了!”

“傻孩子,哪有不花钱的纸和笔呢?”

“您看,这不就是的吗?”颜真卿把一把刷子和一个盆子举在手里,欢快地对母亲说,“这只碗是砚,这把刷子当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

“那……纸在哪儿呢?”母亲又问。

颜真卿用手指了指墙壁,认真地说:“这就是纸。不信,我写给您看!”说完,他拿起刷子,在碗里蘸满了泥浆,走到墙壁前挥笔写了起来。等墙上写满了字,他再用清水把字迹冲洗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这就是颜真卿“黄泥习字”的著名故事。

颜真卿二十六岁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两年以后,他在朝廷里做了校书郎(负责写碑文、祭文的官)。后来他到礼泉县去当专门管理地方治安的县尉。他闲时仍不忘记练习书法,但觉自己的功夫还不到家,于是辞官投到草书名家张旭门下学习。

颜真卿两度辞官拜师,终于打动了张旭,就收下了他这个徒弟。张旭看他学习勤奋,态度诚恳,就单独传授笔法规则给他。

一天,张旭和颜真卿一起谈论书法,张旭还把一直没有告诉给其他人的书法精髓传给了他:“你的书法很有天赋,但是还要掌握一些书法技巧,现在,我就把钟繇十二字的书法秘诀教给你。这‘平’字是说,横的笔画要写得平,但是,不能太平,要有气势,不呆板;‘直’是说,竖划要从不直中求直,下笔要放纵开来,不能歪斜变曲;‘均’指的是字的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隙,要均匀自然,不能过远过近;‘密’是说,笔画相连处要不露痕迹;‘锋’是每一笔的收处都要写好笔锋,使它挺健有力;‘力’字很容易懂,是说字要写得有骨力;‘轻’是说笔画在转折的地方,要轻轻带过;‘决’的意思是说,下笔的时候,一定要果敢坚决,不能胆怯犹豫;‘补’是头几笔没有安排好,就要设法用下面的笔画来补救;‘损’字很重要,是说在一点一画的书写上,要让人感到还有余意没有表达出来,能引起人的想象;最后是‘巧’和‘称’,‘巧’是要把字的形体结构布置得富于变化;‘称’不但是说字的笔画结构要匀称,在一篇字的布局上,也要大小疏密得当。这样字看起来才能匀称。写字的时候,只要注意按这十二个字的要求去写,字是一定能够写好的。”

颜真卿的书法,经过张旭的传授和本人的勤学苦练,潜心钻研,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在理论和基本功训练上作好了准备。颜真卿牢记师傅张旭的教诲,努力练习,认真揣摩,这以后,他的字写得比原来更好了。

在颜真卿的书法出现之前,书法主要承袭晋代以来的传统,“二王”的书法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提倡和推崇,因此,唐初的书法一直在“二王”书风的笼罩之下。颜真卿凭借对文字法度的深究明鉴,对书法艺术的深刻领悟,承袭魏晋的传统,学习民间书韵而自成一派,创立了“颜体”。他的书法一改“二王”书风的飘逸秀美,以雍容伟壮、雄浑朴厚、气势磅礴的盛唐气象而开一代新风,最终确立了唐朝楷书的法度。一直影响整个晚唐而至宋、元、明、清,直至现代。

“颜体”出现后,汉字的楷体字体在结构形态乃至书写外观上,便有了固定的字体形态。他的影响之广甚至超过了王羲之,因为“颜体”更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初写颜字的人要比写王字的多。颜真卿离世已1200多年,“颜体”的艺术风范犹存,影响了几乎所有后代书法家,这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是不多见的。史学家范文澜说到唐书,称“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宇轩昂;而他的行草,使宋代米芾也心仪他的字,原因是那些书帖往往是在极度悲愤的心境中走笔疾书的,读者可从书中领略个中滋味。情融于艺,艺才生魂,历史上大凡优秀的艺术,均不违背这一准则。一代宗师颜真卿,传世碑刻、拓本和真迹有70余种之多,最著名的是《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和《颜勤礼碑》,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此时颜真卿已经七十多岁了,在朝里做吏部尚书。奸相卢杞趁机借李希烈之手杀害他,就建议皇帝派他前往招抚。皇帝听了卢杞的话,就派颜真卿去淮西劝降。满朝的文武大臣都劝他以年老体弱为理由推辞不去,因为大家都看出这是李希烈的阴谋,此去定是凶多吉少。但颜真卿还是慷慨地拒绝了:“我已经是七十五岁的人了,还有什么可怕的?要是能够说服李希烈投降,国家和百姓就可以免受更大的灾祸。哪怕是只有一线希望我也要去,我就是死也甘心!”他连家也没有回,只带了一个家僮,骑上快马就向淮西进发了。

到了李希烈的营帐之后,颜真卿义正辞严地宣旨劝降,却被李希烈扣留。李希烈威逼利诱他当自己的宰相,想借他的威望来扩大自己的势力。颜真卿毅然拒绝。李希烈用尽各种软硬方法,都不能使颜真卿屈服,甚至在颜真卿的住处庭中掘下土坑,扬言要将他活埋,妄图使他投降。颜真卿坚贞不屈,严加斥责,他冷笑着对李希烈说:“何必费那么多麻烦,只要借给我一剑,你必睹快事!”李希烈派人积起火堆,说:“不能屈节,当焚死!”颜真卿毫不畏惧,径自起身蹈火,倒是李希烈手下的人,拉住了他。李希烈无奈,最终在公元785年的一天,杀了颜真卿,享年七十六岁。

颜真卿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书法遗产,也留下了高尚的人格。他的字刚劲雄浑,他的品德坚贞不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佩,其人其书都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颜真卿求学

颜真卿拜张旭为师,学习书法。张旭是唐代著名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颜真卿向张旭求学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宋·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