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灵之窗”,眼睛的奥秘在于它会毫无保留地反映出人的喜、怒、哀、乐,反映人的思维活动。
所以说,从一个人的眼睛中通常能够反映出他的整个内心世界。
我们常常说某位可爱的女孩子的眼睛会说话,这就是她的眼睛富于表情。实际上,内心充实、情感丰富的人的眼睛都是十分动人的。
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其目光是坦然、亲切、和蔼、有神的。特别是在与人交谈时,目光应该注视对方,不应该躲闪或者游移不定。在整个谈话过程中,目光要注意对方,专心、温和、充满热情。
人际交往中诸如疲倦、冰冷、呆滞、漠然、轻蔑、惊慌、敌视、左顾右盼的目光都是应该避免的,更不要对人上下打量,挤眉弄眼。
“凝视”也是眼神的一种。在不同的场合,凝视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在一些庄重的场合,如洽谈、磋商、谈判等,凝视对方表达的是严肃、认真。在凝视对方时,眼睛所注视的是对方的双眼或者是双眼与额头之间的地方。如果在社交场合,凝视也经常被使用,而眼睛应该注视在对方的嘴唇到双眼之间的三角区域。而如果是凝视亲人、恋人或者是家庭成员,眼睛注视的是对方双眼到胸之间的地方。
有采访男性经验的女记者应该很有体会:如果同时采访两个男性,她必然对那个注视她的男性更有好感。同样,面试官也有着同样的经验,凡是最后被录用的人在面试时一般都会注视着主考人,而不是心神不定。在心理学上,注视或者是注意某人被称为“视线接触”。如果这种视线接触经常发生,也会引起对方的好感。这种感觉可能无法言说,但可以在生活中尝试一下,瞬时间就会领悟这种感受。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我们往往是避而远之,连看都不想看。然而,如果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人,我们总是会忍不住多看几眼。因此,如果有人经常注视你,那说明他(她)对你有一定的好感。如果你对另一个人有好感,可以试着从注视她(他)开始,这必然会引起她(他)的注意,后来也必定会发生点什么。
有人说“眼斜心不正”,其实不准确,应该说“眼邪心不正”。心术不正的人不光是喜欢斜视,而且“邪”视,就是眼神中透出邪恶的光。
孟子说过,看人胸中正与不正,要看他的“眸子”,正直的人眼光是光明坦然的,不正的人眼光是怯懦而灰暗的。曾国藩也说过:一个人目光闪烁不定,这个人定非善类。这些说法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如果遇到一个人,他的眼睛急速地躲开你的目光而闪烁不定,你心里就会很不舒服。我们相信自己的人品,但从仪态上也不要染上这些坏毛病。
在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能滥用眼神。虽然眼睛无法发出有声语言,但它仍然可以传情达意,传达出无法言说的含义。在整个生物界中,只有人会说话。但其他动物也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着自己,其中很重要的工具就是眼睛。例如,很多动物会通过瞪眼来向对手发出威胁的信号。而不断进化的蝴蝶会长出越来越醒目的斑纹,以警示其他动物不要随意接近。
人们可以通过眼神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或感受,因为不同的感受是通过不同的眼神来表达的。如在心情愉快的时候,眼神一般是明亮的;向他人传达自己友好平和的时候,眼神是平静的;而一般表示聪明灵敏时的眼神是灵秀的。所以,在社交场合中要注意眼神的表达。
在与他人交往中,智慧、诚恳、明亮、平静、友好、坦然、专注、坚定的眼神是最为提倡的。而挑逗、仇恨、轻佻、猥琐、轻蔑、奸诈、愤怒、凶狠、阴沉、游离、茫然的眼神是非常忌讳的。否则,会严重影响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通过眼神来传情达意,因为眼睛是一种表情语言。眼神与人的行动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眼神会指引着人们的行动,而行动也会影响着眼神的表达。从理论层面上来说,眼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视线长度。一般来说,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注视对方最适合的时间是接近谈话时间的一半。一旦超出这个时间,就表明相对于对方的话语,我们对他本人更感兴趣;如果注视时间过于短暂,就表明了我们对对方本人和话语都不感兴趣。但这种注视的眼神也是有讲究的,尽量做到灵活自然。
二是视线方向。在与对方交流时,我们注视对方的不同部位能体现与对方的亲疏关系。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如生意、谈判、商务务务要注视对方脸上的从双眼到前额的三角区域。如果能够做到这些,不仅能够表示自己严肃认真的态度,还能表现出自己的诚意。如果想把握主动权和控制权,就请做到这些吧。
如果社交中的眼神真诚而热情,那么瞬时间就会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因为眼神也能够传情达意。相信真诚的眼神都会打动人的。